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4-08-16 16:50周东萍
文理导航 2014年19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

周东萍

【摘 要】新课程改革方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来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本质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旨归。本文试从多个角度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抛砖引玉,期待引起大家的共鸣。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史鉴功能

所谓“思辩”,顾名思义即思考辨析辨别,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历史思辩能力就是能够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做到历史联系现实,并服务于现实,从而解决现实问题。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体会:

一、依托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再现历史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曾经这样讲到:“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教材的几个段落,了解哪几个事件、几个人物;而是要以此为载体来认识时代与社会。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更多地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反思历史,思考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比如说:我在讲解《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影响内容时,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角色体验:假如你是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农民、资本家、法西斯分子、政府及其代表,在遭受这场危机时,你分别会有怎样的想法和行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从五个角色中自主选择,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然后,他们站在所选角色的立场上,运用角色语言,谈体会,说看法。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自然就轻松掌握了。通过角色扮演,来“重现”历史,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且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主动去分析和把握历史人物的处境、立场、态度,加深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还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创新精神。角色扮演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宽广平台,思考、分析、归纳、表达,学生的各种潜质被挖掘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说历史教学这个“大舞台”上,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老师应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通过创设时代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共鸣的目标,最终在感性认识中获取理性知识。

例如:在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节时,先描述民族资本主义如何呈现春天,接着在这一副繁荣景象之后却是不断的衰弱、萎靡。然后我以《二泉映月》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深深体会主人公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抗争的感情。正如中国的民族工业一样,那种艰难、曲折、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最后我自然得出结论:民族资本主义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铁一般的教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再一次认识到现在美好生活的不容易,应该好好珍惜!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由于我们的学生处于升学压力的高中阶段,时间紧,进度要快,所以我们教师基本上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少甚至基本不给学生提问或回答,总感觉浪费时间,而学生自己久而久之,也缺少主动提问的积极性。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为了尽可能纠正这种不好的倾向,我在授课过程中刻意设置一些内容,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我最近讲到《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中关于西方建立“福利国家”内容时,提出了这一开放性问题:“给总理的一封信:了解了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发展后,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向总理提出你的认识和建议。”并加以配合很多图片和材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叽叽喳喳提出许多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有些同学还相互辩论起来,所以我就宁可牺牲一点上课的时间,哪怕是没有完成本课的教学进度。

还有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带的高一四班,当然是英才班,学生素质相对而言比较高,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主动向老师提问题,更多的是真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着他们把老师堵在教室外面,这才是想学的表现呀!成绩那也是年级顶呱呱的。

当然,如果有更多可能的话,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走进社会,出去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机会,真正体验世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突出史鉴功能,实现历史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与现在有着深刻联系的一根纽带。但毕竟历史离我们太遥远,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有“纸上谈兵”的感觉。而现实问题的形成不是瞬间产生的,是有深刻历史根源的。所以我们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穿插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现实“热点”问题,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盎然。

例如在讲唐太宗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内容时,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对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使统一多民族的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同时我会和学生一起聊到最近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这种血腥的砍杀无辜群众,对社会危害甚大,一定要高压严打任何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绝不容懈怠。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毕竟少数的暴力恐怖势力不代表全体新疆人民,新疆人民还是很热情,爽朗,好客,真诚的;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这段历史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丑恶嘴脸。通过史实来证明西藏、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通过事实揭露当今世界某些反华势力企图制造新疆独立、台独分子企图分裂祖国的阴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是不会得逞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并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的使命,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培养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