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玥
摘 要: 错误的英语习题纠正后,再次出现依旧可能犯错误。本文以图示理论及思维结构分析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并指出老师、学生要善于利用二者的积极作用,降低错题发生的频率。
关键词: 习题反复出错 图式 思维结构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做过的同一道习题,错误的选项经过老师认真分析讲解或者学生核查答案,再次遇见依旧可能犯错。对错误的研究一直是外语界关注的焦点。Jack Richards(1971)将错误分为语际错误(interlingual/interference errors)、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和发展性错误(developmental errors)[1]。进行错误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对比分析法和错误分析法,前者认为错误是学习者母语习惯负迁移的结果,后者肯定了错误的积极作用,强调这些错误反映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学习策略等。以往的研究都是从表面揭示错误现象,并未解释错误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试图揭示同一习题出错的根本原因。
二、分析原因
1.图式
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在他的记忆理论中首先使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以解释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2]。Bartlett企图说明记忆并非死记硬背或再产生的过程,而是一个保留事件要旨,再根据总印象重建细节的过程。为此,Bartlett做了大量实验,观察图式在重建中的导向作用,并得出结论:当我们碰到一些和我们通常理解不一致的事件时,我们就难以把它放到现存的图式里,其结果是把它忘记或把它“正常化”,将细节加以改变,以和现存的图式相一致[4]。
重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加工过程。由于每天都有大量信息的涌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也在千变万化。当习题再次出现时,学生的反应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纠正后的那个层面,而是重新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概念、理论等加以分析、比较、综合,重新整合再作出判断,这时会对事物产生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在解答习题时,他要从记忆中重新获得相关的图式。当学生再遇见以前做错的习题时,他们经常在错误选项和正确的答案之间犹豫不决,以及多数人认为错误选项比正确答案的印象深,这些都是图示理论发生导向作用的表现。
心理语言学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只有一小部分受到注意,并只有经过工作记忆的深加工才能储存到长时记忆。同一习题反复出错恰恰是信息没有从工作记忆转化到长时记忆的表现。显然,这是一个选择筛选的过程。它是当前的外部刺激与主体内部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激活扩散模型是Collins等人提出的一个关于语义表征的网络模型,其中节点表示概念,它把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节点之间的距离越短,概念联系越紧密,越容易激活[3]。
当学生看到题目时,头脑中最先激活的往往是错误选项,这是因为重复出错的题目多数偏难,错误的选项多是学生思考、斟酌后的慎重选择,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程度加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做出的自认为正确的选择,有合理性存在的一面,虽然最后结果有偏差,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节点较易激活;而正确答案则与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有偏差,它是以老师讲授的方式或经过学生自查答案后纳入头脑中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多以听或看为主,相对而言,属于被动接受。因为节点隐藏在较深处,通常不能或较难激活,所以无论学生怎样重复练习,都无法从长期记忆中获取正确信息。当然,对于那些能够克服此缺点的学生而言,错误就不会再发生。
2.思维结构
思维结构是指认识内容内化于人脑而形成的能参与人脑思维活动的意识系统。在实践—认识活动的不断反复中,外界对象多次作用于人脑,刺激人脑多次反复地形成并使用某一种或某一类认识内容。这样人脑中产生的一些基本的认识内容,特别是关于事物的共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必然在人脑中打上越来越深刻的烙印,逐渐在人脑中比较稳固地滞留、积淀下来,向内建构,定格于人脑之中,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的意识系统,即由一定内容构成的主观思维框架,就是思维结构[4]。
同一习题反复出错通常不是粗心所致,也不是老师没有教过相关的知识,或是缺乏对这问题的思考,他的背后蕴藏强大的理论支撑,即思维结构。它是主体日积月累后对事物总体观念上的把握,并非对具体内容的储存。一旦形成,随即沉淀在潜意识中,形成固定化的思维模式,指引主体按套路行事,具有很大的强制性、稳定性和不自觉性。解决问题时,主体往往不假思索地按照以前熟悉的方法和路径对其思考和处理,不由自主地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类似本能性的反应。学生复习后或老师讲解后仍有错误出现,以及其他学科发生同样现象,说明的都是这个道理。
开放性和封闭性是思维结构的基本特性。一方面,思维结构与周围的外界事物不断进行信息交流,说明它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中的意识系统,是对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就是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生命力,避免思维僵化。另一方面,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这种信息交流通常是从自身结构的利益出发吸收和接纳新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禁锢既有的旧框框,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对与它结构不相符的内容,产生排斥。错题的反复出现,恰是二者的综合表现。由于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即使相同题目重复出现时,学生也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整合。有时,学生选择错误选项而未选择正确答案,正说明前者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思维结构做出的判断,而后者则与学生自身的结构框架有出入。所以当习题再次出现时,他头脑中最易出现的是他曾经对其加工处理过的错误选项。
三、结语
有些错题反复出现绝非偶然现象。探究背后原因,笔者发现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和其自身的思维结构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缘由。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在解决问题时,图式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人们总倾向于将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储存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结合。思维结构是指人们运用原先的思维模式把握和衡量新事物。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善于利用图式和思维结构的积极作用,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趋利避害,减少错题反复出错的现象,这是笔者强调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吕乐.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学和语言文学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新夏,郑维川,张保生.思维学引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