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臻
摘 要: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本文从网络资源、电视资源、街头资源和名著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开拓语文教学内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资源 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是教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使学生变成“语文书”。语文老师一直都强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才能最终获得和形成。所以,从生活中学,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语文学习者。在这种理念下,该如何利用生活资源,将语文教学内容加以拓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是我践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利用网络的人,所以现实要求学生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充分用好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而目前,学生上网的动力主要是玩游戏,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呢?我们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施。课前原来由老师讲解的作者、背景、主人公等资料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了解;课中可插入与文章相关资料和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课后推荐网络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在语文活动教学中经常涉及许多方案设计、背景资料等,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自己设计。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药》课文,由于文章离现在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鲁迅当时的思想经历和写作的动机,这样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就已经一步步地接近作者的创作思路和目的。课堂上,我结合教学实际,让学生讨论。并在课文讲授后以四幕话剧的形式演绎,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高,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讲授刘心武的《十首足矣》中,我通过网络搜集了许多有关亲情的图片、影像资料、歌曲等,使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画面和声音中感受到亲情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学生感同身受,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滕王阁序》这课时,我播放了有关滕王阁介绍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不出教室便感受到滕王阁的壮美,产生饱览祖国名胜的兴趣,学会在景中寓情。课件的使用不但能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进行对比学习,将《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动员学生就寓情于景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探究,比较他们不同的情感所展现出的不同景致。课后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此类文章,并就此仿写一篇文章,效果良好。这些实践都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合理地使用这一资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对学习由原来的昏昏欲睡到积极参与。
二、适当借用电视资源,活跃课堂氛围
现代社会强调合作、协作,因而要求语文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借用电视这个资源。现在的电视有丰富的语言类的节目,收看这类节目,我们可以向主持人、嘉宾学习,他们语言的风趣、幽默和睿智,常常令人叹服。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时,我们可以借鉴电视节目如“对话”、“杨澜访谈录”的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我要求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在校运会前后,正值教授“当众发表意见,态度要自然”的口语交际课,于是我鼓励学生学习“杨澜访谈录”的形式,推荐一个学生当记者,采访其他学生,包括运动员,普通同学和老师,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都踊跃参加,课堂效果良好。电视资源同样可以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满江红》是一首高扬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地领略诗歌的壮美,我在教学中先播放抗战期间谱写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满江红》,之后对这首词进行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欣赏这首歌的MV,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跟唱这支歌,并且很快就背诵出来。在教学新闻稿的写作时,我给学生播放“新闻联播”,了解新闻的特点,并组织学生写作、播报“我校的新闻联播”,这样在写作教学中又能渗透口语交际。
三、回归重视街头资源,使教学内容和生活接轨
现代社会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要重视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领着学生到街头看一看。一个语文责任感强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街头,关注社会大众,增加信息接收量,“为有活水源头来”,街头生活就是语文的活水。先看街头的牌匾、广告、路标等,有没有使用错别字,有没有使用不规范的字。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再看看广告语展开讨论:这则广告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目的?它是如何达到目的的?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这些训练能使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形象、精练、朗朗上口,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商家出谋划策,可谓一举多得。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为未来的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设计广告语。学完现代诗歌单元,我让学生针对一个主题每人写一个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连缀成诗,从而消除学生对诗歌的畏惧心理。学习古代诗歌,我组织学生撰写对联。可以个人也可以集体创作对联,然后大家一起修改,并且建议学生以后逢年过节都尝试自己写对联,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不再是枯燥的考试,而是真正地可以学以致用,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广泛发掘名著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强调要提高每一个公民的人文素养,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行的途径便是让学生多读一些名著,告诉学生只有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阅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教育。我校刚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程,于是我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首先,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小故事、大传奇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注意引导提示阅读方法,扩大阅读成果。阅读方法即读书的方法,不同的名著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并且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只要有自己真实的感悟均加以鼓励,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交流;再次,开展比赛活动,如开展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墙报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将读名著的所思、所想、所得进行汇总汇报,深化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
归根到底,语文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利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拓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但只要教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双眼发现、学习自己身边无限的语文资源,就会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