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罗正雄,贵州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财政金融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
摘要:在高职的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脱离市场经济企业员工能力要求;高职高专教师缺乏深层次接触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导致专业实训课偏离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机会参与企业岗位体验,无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型个人等问题。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财政金融系在实践教学的机制创新探索中,开创性采取多层次零距离接触企业,锤炼学生实践能力,取得了突出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许多如中国平安保险、北京华联等国内顶级行业企业的市场认可,这些企业争先恐后与我系联合办学,出现了学生未毕业就被定完的喜人局面。本文仅就该系一些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模式做些理论总结与提炼,为我国即将进行的大规模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提供参考与探讨。
关键词:多层次;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教学;综合能力
据2014年5月10日《经济观察报》报道,国家教育部(微博)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做职业教育。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高职,其核心目的是为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并存的问题。在727万大学毕业生中,地方本科院校是就业最难的群体,上不上、下不下,“悬在空中”,与此同时,一些需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如果能把地方本科院校转为高职,有利于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但是,并不是简单靠政府行政指令的集体转型就能实现其核心目的,应该政府、高校各司其职。政府可以出台转型的战略,和鼓励地方院校转型的政策,但具体如何转型,应该由学校自主决定,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可结合国家政策、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决定学校是否转型,以及转型后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着以下一系列问题,唯有这些问题得到了系统解决,那么培育出来的学生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才会形成。
一、高职高专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教材内容滞后、空洞导致企业和学生就业的供求断裂
高职目前教材更多是理论拼凑,沿袭学者做论文的陋习,不同版本的组合与文字更换。首先,在学术层次上,即没有深入而严谨地论证理论来源和研究现状,也缺乏最新理论前沿,当然高职层次不必做该层次的阐释与论证。其次,在案例教学上,缺乏可靠而真实的案例,必然也没有深入地展开分析。比如,目前国内的各类金融学或者货币银行学、投资银行学等教材内容,大多还是上个实际国内实践或者是国外实践的简单照搬,而最近几年我国国内兴起了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热潮,无论是外资投行、国有企业上市企业、国内保险资金、国有企业背景的投行、民营企业、社会闲置资金都大量涌入了该行业,然后,我国无论是本科教材还是高职金融类教材都很少提及,偶尔有涉及的教材也无法对此展开深入的描写,更别提能对该业务进行操作环节的流程等技术分析。我们各大院校包括高职年年不断有所谓“创新”版教材,但根本未出现这些新实践现象的描述。没有对这些新实践的操作流程深入描述与分析的教材出现,学生知识的必然滞后,那么必将出现企业和学生就业的供求断裂。
2、教学方法基本脱离市场经济企业员工能力要求。
目前高校教育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大学生的纯学术教育方式,其动机是期望把每个毕业生都培养成纯学术研究的学者,这类是理论大师的严谨性治学。第二种极端就是一些高职高专目前所倡导的形重于质的中小学教育评比模式的教学评判标准:过分追逐教学PPT的花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文件的外表形式。其实,任何一种方法的好坏,应该是按市场实用性来评判。既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然就遵循市场经济的企业游戏规则来安排高职教学模式。这在美国哈佛等全球顶级商学院的教学体系就已经证实了按企业规则来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率性。这些显而易见道理,大家之所以不愿改变国内教育弊端,有着复杂的多层次原因,需要整个教育系统更多时间来改变。
3、教师缺乏深层次接触企业经营全过程,导致实训课偏离企业岗位技能要求。
现在的高职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种教学模式,就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搬到PPT上,满堂的复述教材让学生深感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企业深入而全面的经营管理实践,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主观臆断来安排训练,这种普遍性的训练,必然缺乏针对性和更强实用性。通过这种课堂模式出来的学生,如再缺乏大学期间企业实践的自我摸索及必要指导,那么学生毕业后,企业只能花更多时间成本和可能失去市场的极大风险去培育这些职场新人。高职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作用。然而,这些双师型教师大多是临时几个月企业挂职就具备了该资格。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短暂而临时的企业挂职,而且是出于教学安排,非教师自身能力体现与主动需求,更不是企业要求,这类挂职必不能担当企业要职,也就不能接触企业营运全过程及领悟其规则。而从外面企业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只能是中低层员工,其学历达不到高校教师资格要求,其职位和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眼界和综合能力。
4、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参与企业岗位体验,无法形成主动学习型个人。
高职高专普遍的实践安排是采取学校实验室实践和第三年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大的突破性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校内的实验室实践,一般多集中在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虽然有教学环节的严格考核和把关,但学生看不到这些技能掌握的市场效用,看到的只是学分考核效用,所以缺乏内在动力去把技能掌握扎实,简单采取应付及格的消极态度。第三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其效果可以通过毕业生在企业留成率和岗位提升率来检验,由于企业觉得学生能力差,学生觉得企业要求太多,给予太少的双向因素,导致第三年顶岗实习结束后,能留在企业的毕业生依然非常少。这些表象性的矛盾,集中反映了高职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内实践教学严重脱离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实践教学多体现了教师主观成分重而且实用性不强。
二、多层次零距离接触企业,培育学生的企业员工核心竞争力
如何克服以上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缺陷,可以采取多层次零距离接触企业,锤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企业留成率来检验实践教学成败的终极指标。主要采取了以下创新机制与措施:1、创新合作机制,引入一流企业,搭建学生多种实践平台。为了零距离接触企业,必须要有企业平台,提供各种实践机会。首先,建立短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接受和掌握一定理论学习后,到这些实训基地进行2-3周企业见习,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实用性认知和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财政金融系与中国农业银行贵州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富水路支行、华创证券公司、国海证券公司、海通证券公司、东海期货贵州省分公司、北方期货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安邦财险公司等本地金融企业建立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满足了学校短期认知实践的教学要求。实习基地大都安排企业老师来该系担任兼职教师,企业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动态安排学生到自己企业进行见习观摩,极大增强了学生理论学习和企业业务观摩与体验的紧密结合。而且,把这些基地作为每学期的为期一周校外实训任务的实习平台,通过一周的专业认知实训,使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市场竞争程度、业务流程等都有了全面感知认识,更深刻领悟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增强学习紧迫感。其次,主动开展更深入的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探索。贵州商专财金系在充分利用市场“人才荒”的有利形势,主动跟北京华联总部沟通,把该系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与北京华联联合办班,为北京华联输送管理干部后备人才。针对目前家庭理财市场激烈竞争与人才急缺的有利环境,积极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深圳太平洋保险电销分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重庆大都会保险公司等联合办班,把该系保险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专业学生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模式,组成平安班、太平洋班和泰康班。这几个国内顶级企业连续3年都抢着第一时间来瓜分学生组建企业订单班,这些都是在大二开始组建各自企业订单班,按照企业自身经营模式和目标进行员工式的企业培训。自去年工商银行贵阳分行和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慕名与该系金融专业签订了长期的员工培训与使用协议,在学生2年校内学习安排3周左右的带薪学习实践,大三整个一年的顶岗实习,毕业后择优录用优秀实习生。2、知名学者和企业精英共同开发校企通用教材,力争理论与实践在教材上完美结合。财金系老师充分利用自己受聘为贵州邮政储蓄银行贵阳分行礼仪培训师的机会,邀请该行中高层领导全程参与,共同开发了《金融礼仪培训教程》。该教材已经成为了该行员工必须学习并经过考核的培训教材。我系其他老师正积极利用自身长期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高管任职的专业实践优势,正在积极筹备和邀请省内投资担保公司高管和业务技术精英编写创新性的《投资与担保理论实务》理论教材,满足和弥补我省近300多家投资担保公司的用人需求产生的理论空白。随着我省未来几年大量引进国内外多家银行企业,我省担保行业企业数量将会不断爆增,那么这类教材的实用性和受欢迎性将更会突显出来。近期,我系正在筹备与全国几家知名出版社联合举行全国大型的高校教材开发会议,邀请全国知名教授专家和企业业界精英共同谈论如何编写符合企业经营所需的人才素质与能力教材。3、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到企业岗位实践,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能更深入了解企业营运的规则,把握企业各个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财金系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利用教学之外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担任各种岗位工作,主要是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企业培训工作等。通过这种企业营运岗位的长期兼职,不仅紧紧扣住了企业的运行规则的脉搏和企业员工实际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也拓宽了教师在行业的人际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招聘搭建了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并且,这种机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间歇性的短暂企业实习和体验机会,降低了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风险,因为教师的双重身份,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在本企业的实习,能帮助学生更深领悟企业竞争残酷性和人才严格要求,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实现企业廉价劳动力的利益,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局面。4、邀请优秀企业家进入大学课堂,促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培训机制通过邀请与系部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来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举行客座教授讲座,让学生能够接受积极向上和高瞻远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及行业发展战略前景等方面的专业教育和洗礼,更能高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目的的明确性。成功企业家的现身说法比教师课内外教育更具说服力。企业生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传授上,邀请合作企业最优秀的骨干精英担当系部专业实训课授课教师。但要避免企业级别层次较低员工进入课堂,这样可避免他们狭隘眼界误导学生,否则会增大教师纠错的难度和时间。通过引入优秀企业家和业务精英进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学生的教育就近似于优秀顶级企业内部的培训机制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更贴近和符合企业要求了。5、企业与教学系部共抓教育教学环节工作,形成学校和企业一体化培育人才模式 目前与财金系联合办班的企业定单班级,都是企业总部人力资源总监亲自主抓并合作培育人才工作放在企业重要的战略高度,然后由企业分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负责日常管理,副经理亲自担当班主任;财金系由各对应专业的骨干教师担当班主任,实行企业和学校双班主任学生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营运模式、企业文化等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授课教师主要由本系教师担当基础理论教学,由企业从全国范围内挑选优秀管理干部、业务精英、培训大师担任企业内容教学。在具体教学方式上,采取一周理论教学,两周企业岗位实践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学习-实践-再学习,不断循环往复,理论与能力的不断提升。由于联合办学企业都是全国最顶级企业,企业规模庞大,在办学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大企业的信息失真现象,分公司的执行力、办学理念和企业文化传播与公司总部会产生偏差,导致办学双方达不到预期的办学效果,出现双输局面。因此,财金系积极主动加强与大企业高层的信息沟通,建立了一种固定的双方高层常联系与信息沟通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以上各种与企业的联合实践探索与创新,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财金系在实践教育上取得了骄人业绩,获得了教育部的保险人才培养基地的专项资金扶持,也得到了贵州省发改委的贵州金融人才培训基地的经费支持。学生们在世界500强等国内顶级企业的留成率高达85%以上,学生在保险公司实习期满后留下来的平均月薪在4000元以上;在其他公司留下来的学生都已经升为主管或者领班以上级别,真正实现了企业抢着要学生和学生主动留下的双重满意。正是这一良性互动,也促使在校的大一和大二学生理论学习和综合能力实践目的性和参与性更加明确和积极主动。
(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