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军良
摘 要: 本文从留守儿童现状出发,聚焦留守儿童的三大典型问题,即心理与行为问题、认知为主的问题、情绪心理为主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人际交往、学业与考试焦虑问题、网络成瘾、思维方式、自卑问题、情感矛盾心理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开设留守儿童相关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关注正强化与负强化、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辅导活动中的引导、整体辅导策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尽可能把注意力分散在每个学生身上,树立一定的威信。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初中生 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1]。全国妇联的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面临亲情缺失等问题[2]。一些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纪律差、迷恋网吧的现象比一般儿童严重[3],留守儿童的情感和人格发展也受影响[4]。
二、留守儿童焦点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心理与行为问题
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学业与考试焦虑问题、网络成瘾。人际关系问题主要使用认知与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学业与考试焦虑问题主要使用系统脱敏方法进行干预,网络成瘾需要借助家庭治疗、社会支持、行为矫正。
如初二学生小丽(化名),父亲去世,母亲出外打工,由奶奶抚养。她早恋、旷课、打架,头发染成黄色,嘴唇上还有大大的一个唇钉。和老师顶嘴,并煽动其他同学把老师气走。个别老师认为小丽思想品德有问题,建议学校将小丽开除。心理咨询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这名学生出现这些行为和她的家庭情况有极大的关系,马上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理解小丽的心情,为她提供无所顾忌地表达、宣泄和探索的机会,使她学会按照合理的价值观观察、思考和行动。通过这些疗法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我,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经过多次心理辅导,小丽有了根本转变:摘掉了自己的唇钉,比以前有礼貌多了,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安心坐下来学习。
2.认知心理为主的问题
认知心理为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方面。部分留守儿童主要存在认知方面的偏执,这和个体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联系。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可以使用认知与行为疗法干预。
大多数初中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加之年龄和认知所限,往往不理解父母外出打拼的原因,对父母亲情的依恋逐渐化做埋怨。
通常,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机会不多,沟通较少,感情联系较弱,对父母的埋怨之情久而久之化做错误的认知——父母不爱自己,甚至不要自己。在团体辅导课上,我们设置了“心灵独白——《孩子,我为什么离你很远》”这一环节,通过配乐朗诵一封母亲的信,引领孩子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因时空而改变;引导孩子寻找自身的错误认知,引起情感共鸣,融洽亲子关系。
3.情绪心理为主的问题
情绪心理为主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自卑问题和情感矛盾的心理。自卑问题更多地来源于“留守”的特征,情感矛盾体现在既依赖父母又对他们持有一定的反抗心理。由于缺乏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表现为自卑、敏感、易怒、烦躁、情绪波动大。情绪心理为主的问题可以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注意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进行干预。
三、开设留守儿童相关心理健康课程的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开设心理辅导课,使其发挥应有作用的学校并不多。目前,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些问题需要思考。
1.关于正强化与负强化等
涉及课堂纪律问题,有些学生过于积极,甚至演变为不遵守纪律。对此类学生,课堂上不应给予过多关注,不能强化他的这种行为。课后要加强与此类学生的沟通,如问问他在这节课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有什么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改正的地方,等等。这类学生,疏导得好,可以以教学为切入点,能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了过硬的心理教育方法,才能及时观察、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并加以干预、疏导。2013年,有一名留守家庭的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出现了许多矛盾,产生了厌学情绪,写下了绝笔信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任课老师得知情况后,多次到家里与该学生沟通,经过近一个月的心理疏导,该学生重新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
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开发自身潜能。部分心理健康课的主题来源于其他老师和学生反映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心理学工具,如MHT心理测试,辅导方案就有明确的依据,再结合老师和学生反映的情况,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性。心理辅导活动中,对于初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3.关于辅导活动中的引导
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整、自我疏导,最终实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有留守儿童反映生活中存在与父母争吵的情况、感到最难过的事是因为亲人过世等。通过这样的案例,留守儿童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于整体的辅导策略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范畴,应该建立心理辅导、行为训练、社会学介入、管理学分析等综合体系。
四、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1.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老师应该做到课上与学生积极互动,课下与学生主动交流,多关注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掌握正确的批评教育方式,尤其需要注重情感教育与情感管理。
2.尽可能把注意力分散地放在每个学生身上
由于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忽视,加之个体的自卑心理,造成某些学生对该课程甚至是老师的排斥。即便在课堂上不能提及每个学生,课下也要尽量弥补不足。班主任肩负关注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的重任,要以健康的心态感染、教育和激励每一名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
3.树立一定的威信
没有威信,课堂纪律管理起来就有困难。教师具备威信的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仪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可信赖的关系,才能为留守儿童营造信任、接纳、安全和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研究,2006,(3):60-65.
[2]新华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面临亲情缺失等问题.http://www.gov.cn/jrzg/2008-02/27/content_903341.htm,2008-02-27.
[3]王玉琼,马新丽,王田舍.留守儿童问题.中国统计,2005,(1):59-60.
[4]范方.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4):85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