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4-08-15 20:58徐卫东
考试周刊 2014年46期
关键词:教育方法化学教学心理健康

徐卫东

摘 要: 现在的高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升学压力大,每天都要在学习上花大量的时间,因此现在的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甚至存在敌对情绪。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教育方法 化学教学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其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但是他们也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时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在各科教学中,老师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且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

一、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观察能力等在化学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化学实验活动中蕴藏着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每一个实验过程,教师都能够有意识地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训练渗透进去,和实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实验中,有些学生由于心理原因,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先手把手教学生,在他感觉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时,再让他给同学们演示,增强自信心。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指出:“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为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多花工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比如在化学教学中,选修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涉及很多理论知识,有些知识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学生感觉比较枯燥乏味。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用动画展示金属晶体的通性:有金属光泽、能导电、导热、具有延展性,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代表电子云的重叠,展示共价键的形成,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化学反应原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化学平衡、电化学等,用实验较难发现问题,可以将它们做成动画加深理解。

2.善于利用激励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多用“你真行”、“很好”、“非常精彩”等一系列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有利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我在提问学生时,一定面带笑容,不忘说“请”,当学生回答正确而精彩时,一定记得及时表扬和鼓励,给予表扬,如“很好”。要是有一点小错误或者回答不完整的,则进行提示,让他在思考后能顺利回答出来。给学生提供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机会,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在问题设计的时候,也注意由浅入深,逐渐分解问题。如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先复习水的电离平衡,问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学生会回答温度、酸、碱。再问那么盐呢?学生思考后会回答有些无影响,举例NaCl,3.联系实际。

化学无处不在,特别是学生的周围,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对于铜锌电池的正负极的记忆,可以用生活中的干电池的铜帽为正极,底部的锌做负极来记忆。

在高中二年级分科之后,非专业班的学生对化学学科不重视,教师就要挖掘教材《化学与生活》内容,联系衣食住行。比如在讲到有机中的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糖醋小排的味道,学生肯定觉得很香很好吃,引发学习兴趣,这时就可以设问:为什么糖醋小排味道这么香这么好?是因为里面发生了一类反应,然后引入主题,这样就可以将化学变为一门公民的通识课。让这节课的学习不再面向考试,而是面向生活实际,让化学真正成为公民的教育,在非专业班的学生紧张而枯燥的生活中引入一股化学的清泉,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

4.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表达出期望和鼓励,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得到满足,增强自信,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运用化学素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在化学课堂上直接进行心理教学,高中学生会很反感,认为老师没事找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化学素材,抓住时机进行心理教学。如可结合化学家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讲到苯的结构时,讲解凯库勒发现苯结构的过程,通过凯库勒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最后在梦中看到蛇咬到尾巴的故事,告诉学生成功要在辛勤的付出之后获得。又如讲到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时,氢气早到、晚退,酒精灯迟到、早退,可以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像氢气一样勤奋,这样比空洞的说教,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能达到更好的心理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四、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及家长布置的课外辅导作业,学生可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独立思考,与人交往,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得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限制课外作业量。有的教师在课内完不成教学任务,靠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靠大量课后练习,强化教学效果,这种做法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现有的高考模式下,化学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没有过多时间做很多的化学作业。所以化学教师应在作业上多做工作,首先教师做一遍题,重复的题或者暂时不适合做的题可以删掉,作业难度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深入浅出。其次作业数量要符合学生实际,少而精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最后作业形式要多种多样,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验作业,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作业;可以布置一些网上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来得到答案;还可以布置一些参观作业,让学生进入化工厂,进入农场,进入社区,通过和不同的人和事接触完成作业。尽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意志的磨炼、创造性的发挥、美感的体验、能力的提高。

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指导,也是和学生进行广泛交流的一个好机会,多采用面批,多问问学生的感受。对于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要使这些固定的内容鲜活起来,就要赋予它生命。教师的评语、指出错误所在、适当点拨、促进提高,等等,都会使学生受到鼓励、启发、指导或警示,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地组合,否则,就会收效不大。学科渗透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渗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

参考文献:

[1][美]林格伦著.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教育方法化学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