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晖
(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 223001)
高校的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固化。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还存在不少现实的问题。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有必要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真正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教育和引导,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史早已证明,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途径,但只有通过实践环节的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达到高校思政课的开设目的。
就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存在的意义的解释,是从人的存在这个角度来诠释的,是从人的存在方式这个角度,在实践中去认知人和客观世界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经过实践,认识才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性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去,才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毛泽东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知行统一观,强调必须“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29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引入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内在需要。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政课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把理论武装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2005年2月,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1]4192011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强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252013年 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3]58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不长,各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尤其在认识水平、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值得在全国推广的成熟的经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践探索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除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之外,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遵照思政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逐步形成理论自觉和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但仍然有不少高校的管理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一些思政课教师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
适应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高校应该适时创新教学管理方式,从制度上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但实际上,不少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缺乏明确的界定,这是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的根本原因。在教学管理环节,很多高校并没有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作一项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安排落实。有的高校甚至连必要的实践教学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估标准。由于评介体系的缺失,教学管理部门对思政课教师的课程评价就比较模糊,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绩的评定也就更具随意性,经常是要求学生交一篇实践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甚至是一篇读后感之类的书面作业就算完成。这样的评价考核根本不能反应学生的实践情况,甚至会产生鼓励学生弄虚作假的效果。
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需要学校、学生有一定的经费投入。虽然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都要按生均比例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前些年的招生规模的外延扩张,各高校在校园扩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较多资金,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借贷办学的问题,很少有学校没有还贷的压力。办学经费的紧张,导致许多高校在经费支出上面临现实困难,在经费预算上要预先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员开支,对没有硬性开支要求的经费则能省则省,导致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
在教学实际中,思政课还多是以大班教学为主,一个教学班往往由多个跨学院的不同专业的班级组成。要搞一次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教学单位,时间上很难保证。再者,出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心,学校、教师、学生本人都有外出的顾虑。最后,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有大批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由于政策规定和宣传工作难以到位,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也遇到种种困难,除了一些国家确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般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较大规模的学生参观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
各高校近年来探索的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只要高校能真正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保障,制定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单独的学分,和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成绩记录分离,采用“学分银行”的形式,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贯穿到大学四年,最后给予达到实践要求的学生实践学分,不仅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年不断线,而且有助于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
近年来,不少高校面对校外实践教学的现实困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是开展专题教学。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联系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主题,进行课堂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开展研究性教学。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经过资料收集、分析提炼、论文撰写等实践过程后,课堂上给出适当时间进行宣讲和研讨,既培养了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三是开展体验式案例教学。教师精心选取日常生活的典型案例,利用多媒体现代技术,对案例进行情景还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大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丰富多彩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无形的价值观念直观化、具体化,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可组织开展题材丰富的专题讲座、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各类演讲比较赛、读书节、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其它有广泛参与度的文体活动,发挥种类繁多的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社团是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特别具有吸引力。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的组织中去,结合活动特点提出有针性的思考选题,学校对参与活动的次数和成效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参与情况作为实践内容记入“学分银行”,无疑可以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功能。
校外实践教学,是指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通过校外参观、调查等方式,深入社会现实,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深刻体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一方面,提高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加深对现实国情的认识,加深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城市、农村、厂矿企业参观,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组织大学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三下乡”、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可以在实践中深化大学生对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
立德树人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无论学习何种专业,都是要以自己的崇高品行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有相通之处,在实践环节更存在着很大的结合面。但是,现实中思政课和专业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没有实现二者沟通融合。为克服这种二元分离的状况,思政课老师需要主动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在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的专业实践环节上,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的融通,充分利用专业课实践机会,同时,完成专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双重任务。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