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糜漫天,朱俊东,陈 卡 (第三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重庆 400038)
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科研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1],培养基础扎实、具有高素质科研精神和前瞻性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医学院校课程安排密集,为顺利毕业,医学生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应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由于实践课程学时安排的局限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有效锻炼,从而无法适应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需求。在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注重深化教学改革,从既往培养经验和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仅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模式远远不够,需要充分依托各教研室和二级单位力量广泛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拓宽学术视野、加强专业交流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第二课堂除了承担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巩固专业知识的任务外,同时还承载着第一课堂难以实现的任务,即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素质[2]。新近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对自身科研素质现状表示不满,渴望通过攻读研究生或深造提高科研素质[3]。调查还发现,面对文娱、体育、学术等开设多种内容的第二课堂,学生趋向于选择学术活动[4]。这反映了学生对科研的向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第二课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培养的优势。在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后,结合我室主要研究方向即分子营养学,把成熟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思路移植到第二课堂,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确保研究的可行性。
1.1 活动开展对象 依托第二届“预防论坛”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本项目选取2009级军事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的18名年龄21-23岁男性青年学员,由项目小组四名学员自行组织开展实施,该四名学员亦作为受试对象参与整个实验。活动设计由三名教员协助该四名学员进行,其中一名教员进行全程指导。
1.2 基础资料采集 测量18位受试者的身高、体重。按身高对18名受试者分成两层(170 cm以下组和170 cm以上组),再将每层受试者随机分到3个处理组,实验一组6人,实验二组6人,对照组6人。让受试者安静休息10分钟,待其呼吸平稳、心率正常后,用COSMED心肺功能测试仪测量受试者的静息代谢率(RMR),测定时间为10分钟。用MONARK 839E电脑测功率自行车测定其最大摄氧量(V.O2max),测定时间为6分钟。
1.3 实验方法 受试者均接受安慰剂或者药物干预。实验一组为安慰剂对照组,实验二组为低剂量干预组,给予二氢杨梅素450 mg/d,实验三组为高剂量干预组,给予二氢杨梅素600 mg/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三组各自服用2周,实验期间记录每人每天膳食种类,以监测干扰因素,两周后再进行基础代谢率和最大摄氧量的测试,服药期间随访观察受试者有无不良反应。实验干预采取双盲法,安慰剂与试验药物外观口感完全一致。数据的分析和统计采用Excel 2007和SPSS13.0软件,对各组实验前后的RMR及V.O2max差值进行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
本次活动的总结考核以参加学员论坛打擂方式进行,研究结束后,由学员自行撰写论文和PPT,上交学院,由学院总体安排组织报告和答辩。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由评审专家(由各教研室教员组成)就学员汇报的研究内容进行现场提问,并要求学员当场回答,以考核学员查阅文献的能力以及对该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此后,评审老师根据各组汇报及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并进行点评,指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使学员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尚需努力的方向。最后根据打分情况,学院对各组成绩进行排名,本小组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将该研究的部分数据整理并撰写论文拟发表。
通过本次第二课堂活动,学员普遍反映有很多感触和收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了解科研的基本流程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从实验内容,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分组,到后来的实验计划、仪器测量、论文撰写,对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真实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辛苦与伟大。
3.2 培养并提高科研素质 学员亲身体验科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查阅文献、追踪最新研究成果、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发动群众充当试验对象、操作精密仪器、合理安排课程和考试以平衡与第二课堂的时间等。这不仅是对学员组织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也是对其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和挑战。学员普遍反映通过这次独特而宝贵的经历,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3.3 讲解该实验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前期实验的内容以及对人体可能产生的效果,令学员拓展所学知识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员近距离感受到教员对待科研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诲人不倦的风采,还有实验中严谨的科学作风。相对于科学知识本身来说,学员亦收获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友谊。
总体来说,通过本次第二课堂活动,使学员开启科学研究的大门,切身感受科研工作的辛苦。从之前的毫无头绪和讳莫如深,到慢慢熟悉、渐入佳境,通过教员对整个实验方案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令学员初步体验了一把“浓缩版”的科研精华。从阅读文献、寻找并筛选受试对象、熟悉仪器操作和矫正、协调分工正式实验,到撰写论文、制作汇报幻灯片、报告答辩,基本经历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员,本次活动拓展了学员的科学知识视野,提高了对科研的认知,锻炼了组织和协同能力,为将来撰写毕业论文以及继续攻读研究生打下基础,最终令学员科研素质大大提高。本次第二课堂的成功开展,作为连接学员第一课堂和科学研究的桥梁,提高了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素质,在本校倡导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值得继续尝试和坚持。
[1] 赵瑜.优化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创新人才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4):113 -114.
[2] 娄桂予,李渝萍,陈珊,等.开设生物化学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123.
[3] 桂明,钟狂飙,彭伟莲,等.五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调查及培养策略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0,(2):399 -400.
[4] 徐建平,刘扬.医学院第二课堂教育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3,(5):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