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连
老师或同学的财物失窃,是很多班主任十分头痛与无助的事情。而如果第一次“案件”未能“侦破”,往往今后接二连三会发生类似事件,将会让班主任更加头痛与无助,而其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说不定,有些学生就在这样的班级逐渐成为“惯偷”,埋下毁掉一生的“伏笔”。
很多老师会抱怨,我们班主任能有什么办法,对学生不能恐吓,不能搜身,不能来“硬”的,报警往往也是无效的。怎么办?无能为力!
对此,我们南京市溧水区教育局胡新春副局长有不同看法,且源自其真实的工作经验。他在一次德育培训的讲座中说,不要把孩子(学生)看得那么坏,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小偷,就想学坏,就想成为小偷。学生毕竟都是成长中的人,需要老师的教育与引导才来到学校。列宁说:“年轻人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因为只有通过犯错,孩子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胡局长举了他在乡镇初中做校长时两个真实的例子:
一位班主任早上在班上收齐了一千多元的有关费用,到了中午,发现钱不在了。钱一直放在班上的,毫无疑问,肯定是本班同学拿走的。班主任很生气,很激动,要对全班学生搜身,还想先报警。胡局长(当时做分管校长)知道后,跟班主任说:“报警——警察未必就能查出来。搜身,更是不妥,也不能。你再想想,假若搜身或报警真的当场查出来是哪位学生,那么后果是什么?或许这件事就改变了这位学生一生的命运,因为所有学生教知道他(她)是‘小偷’,或许他(她)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小偷。这有违教育的初衷。况且,学生不是天生就是想成为小偷的,或许是一念之差,或许有其他原因,还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为好……”
于是,班主任回到班上,按胡局长的提醒,坦诚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早上,老师刚刚收齐的一千多元钱不见了,肯定是我们本班学生拿的。我相信,拿钱的同学肯定是一念之差,一时动了这个歪念头。但我相信,这位同学本质上肯定不想真正成为一名小偷。一时冲动,知错就改,这是可以原谅的。请你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悄悄把钱放回来就行了!如果不这样,那你可能真的会成为小偷,就为人所不齿……”
胡局长说,像这样的事件,他处理过两次,两次的结果都是学生悄悄把钱还回来:一次原封不动,一分不少;一次少了七十元(估计是学生已花掉了)。
这两个真实的“失而复得”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胡局长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学生不是天生就是坏的,没有哪个学生想成为小偷。学生送到学校,是给我们教育的。我们老师要相信学生,引导教育学生向善、改过。
透过教育的技巧,内在的最为重要的首先是教育者的儿童观(学生观)与教育观,是教育者自身心灵的高尚与无邪:教师要心存善念,要相信学生都是可育之人,要相信学生没有谁想成为坏人……这是一切真正有效教育的根基与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许在这儿可找到又一注解。
胡局长介绍的下面这个真实的事件,听起来出人意料,甚至神乎其神,但细细一想却在情理之中,甚至让人拍案叫绝。不是吗?请看:
放学了,两位初二学生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自行车,急得在校门口哭。胡局长时任该校校长,正在校园巡视,发现了这两位同学。一问才知道,一位同学丢的是山地车(十年前的价格是1300元),另一位同学是刚买的新车(价格400多元)。
班主任提出赶紧报警,因为失窃车辆价值不菲……胡局长说:“且慢报警,我有办法!”
神了!第二天,胡局长悄悄地把这个年级最调皮的一位同学请到办公室,关上门。平时,胡局长作为校长,经常找每个年级最调皮的学生交谈,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几乎成了习惯,与这几位同学几乎成了好朋友!他相信,这几位同学肯定知道(或能查出)自行车的去向。
胡局长郑重对他说:“**同学,请你帮个忙,我们学校初二两位同学的自行车昨天放学不见了,我想你可能知道是谁骑走的……”
果不其然,这位同学一口说出骑走车子的那几个人……
胡局长神奇“破案”的背后,是什么呢?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一切真心实意地为着学生的尊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