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蓉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黄金贵(2000):“同义词之‘同’,只能指一义相同;一义相同的词群,就是同义词;所谓一义相同,其内涵指构组的系统性,立义的单一性,细辨一义的同中之异。”[1](P86)即“一义相同”原则,它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成为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最基本原则之一。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玄怪录》《续玄怪录》[2]中的“邀请”类的实义动词进行识同和构组。其中“邀、屈、请、召、延”五例单音节动词在“邀请”义上构成同义关系,其目的是使对象发生有目的性的位移,与“拒”相对。从时间来源上看,这五例同义词处于不同的历史平面,“召、延、请”的“邀请”义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邀”之“邀请”义出现于两汉时期,而“屈”表示“邀请”则是唐五代时期的语言现象。它们在唐五代这个历时平面上交汇,且在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中有完整的展现。
王彤伟(2007):“专书同义词研究是在某部专书之内寻找同义词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多地属于共时层面的研究。研究重点在于考察一同义组中的各成员在本书范围内,在意义、语法和语用方面(包括使用频率以及与其他词语的组合能力)的差异。”[3](P327)笔者赞同这种辨析方式,并在文中运用这一专书同义词辨析方法,考查邀请类同义词在《玄怪录》《续玄怪录》内,语义、语法、语用上的差异。
“邀”在《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共12见。“邀”的对象主要指人,如:
(1)使者固邀,不得已而下床随行。(吴全素)
(2)擢曰:“非也。擢乃冥官,顷为洛州都督,……所以步步邀兄者,意有所托。”(李沈)
(3)掌人素有气丈夫,……邀客皆坐,呼女出拜,其貌之丽,天然罕敌。(郑虢州騊夫人)
(4)超元邀之而入,与坐,言词清辨,风韵甚高,固非人世之材。(华山客)
(5)犬曰:“宠奴之不肯歌者,当以无侣为恨耳。侧近有花眼者,亦善歌,盍召乎?”主人遽令邀之。(张宠奴)
(6)便令卸出,抉去目泥,便赐青缣衣、鱼须笏、豹皮靴,文甚斑驳,邀登副阶。(董慎)
(7)他日又邀媪,媪曰:“叟何不自度,岂有衣冠子女肯嫁园叟耶?此家诚贫,士大夫家之敌者不少。……”(张老)
(8)霞家长鳞虫,宅渭桥下,合眼叩桥柱,当有应者,必邀入宅。(苏州客)
(9)丝管方动,坐上一人曰:“……既是衣冠,且非异类,邀来同欢,亦甚不恶。”(张庾)
(10)乃入告而出,曰:“夫人初欲不许,且以阴黑,客又言迷,不可不作主人。”邀入厅中。(李卫公靖)
(11)一夕,林叟有赛神者来邀,适有头痃之疾,不往,二友赴焉。(李绅)
语法上,“邀”后主要接一般的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也可以接动词与“邀”构成连谓结构。
语义上,“邀”的对象可以是物,但还是指人为常;当对象是人时,动作发出者与对象彼此之间互不熟悉,为陌生关系;从动作背景上看,“邀”是一种近距离的行为,动作发出者和对象在同一个空间背景下,是发出者亲自执行的动作,不借助人力通知实现。
语用上,“邀”多出现在描写性语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对话中。施受双方的陌生关系及近距离的动作背景,使得“邀”具有较深的表敬程度。
“屈”表示“使某人至”用法在《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共见5例,如:
(12)回命青衣曰:“紫绥,取西堂花茵来,兼屈刘家六姨姨、十四舅母、……”(刘讽)
(13)长庆二年六月十日午时,寝熟,梦二军吏乘马入中门,……曰:“都统屈公。”(马仆射总)
(14)入一二百步,有大衙门,正北百余步,有殿九间,垂帘下有大声曰:“屈上阶。”(马仆射总)
(15)少顷,一青衣曰:“屈三郎子入。”(窦玉妻)
(16)即有一黄衫人,头有角,仪貌甚伟,走入拜曰:“婆提王屈娘子,便请娘子速来!”(刘讽)“奉屈”共见2例,如:
(17)问者执书以入,顷而复出,曰:“太夫人奉屈。”(苏州客)
(18)未几,一青衣传女郎姊言曰:“崔生遗行,使太夫人疑阻,事宜便绝,不合相见。然小妹曾奉周旋,亦当奉屈。”(崔书生)
“奉屈”是中的“奉”是表敬语素,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无实义。
语法上“屈”后面用一般名词作宾语,如例(12),在文中未见代词宾语,但能加代词作宾语。如:
(19)《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文宗太和九年》:“其党诉于仇士良,士良遣宦者召之曰:‘中尉屈大尹。’”
此外,“屈”还可以加动词,与之构成连谓短语,如例(14);或者加主谓短语与之构成兼语句,如例(15)。
语义上,因为“屈”的邀请义,来源于“使对方屈尊”。所以对象只能是人。动作的发出者和涉及者关系密切,彼此熟络。动作对象与发出者之间不在一个空间背景下,双方之间有远距离,因而“屈”的达成往往借助人力通知,而非动作发出者亲自执行。
语用上,“屈”随性,亲切,极具口语性。“屈”包括双音节形式“奉屈”均出现于仆人向宾客转述主人的话语的间接引语中,使得“屈”有比“邀”更强的表敬色彩。
“邀请”义的“请”在《玄怪录》《续玄怪录》中仅见4例:
(20)即有一黄衫人,头有角,仪貌甚伟,走入拜曰:“婆提王屈娘子,便请娘子速来!”(刘讽)
(21)叟枕鹿囊,寝未熟,左方疲倦,取酒将饮,就请曰:“箪醪期先生共之。”(张左)
(22)曰:“厅前楸林下有一人,衣紫佩鱼者,自称泽潞卢仆射,可拜而请之。”(卢仆射从史)
(23)公弼曰:“此非他,乃云台刘法师也,余久交,故请来此,何见拒之深也?”(刘法师)
表“邀请”义的“请”可以活用作名词,受代词修饰。
(24)邀登副阶,命左右取榻令坐,曰:“藉君公正,故有是请。”(董慎)
语法上,“请”的可以作谓语动词接代词宾语,如例(22),还可以接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如例(21),例(24)中“请”还可以活用作名词。
语义上,“请”对象可以为动作发出者熟知的人,也可以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强调动作对象的地位高贵。背景上,“请”没有近距离和远距离的限制,二者均可,如例(20)是远距离的“请”,例(21-23)是近距离的请。方式上,可以是借助人力通知,如例(20);也可以是动作发出者亲为,如例(21-23)。
语用上,“请”的频率最低,它多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也可以出现在描写性的语句中,表敬色彩浓重。
“召”在《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共现10例,如:
(25)流转周星,乃闻其村西北隅有申兰者,默往求佣,辄贱其价。兰喜召之。(尼妙寂)
(26)长女既笄,召里中媒媪,令访良才。(张老)
(27)犬曰:“宠奴之不肯歌者,当以无侣为恨耳。侧近有花眼者,亦善歌,盍召乎?”主人遽令邀之。(张宠奴)
(28)他日,恕致酒召女及张老,微露其意,张老起曰:“所以不即去者,恐有留恋,……”(张老)
(29)裴顾小黄头曰:“……顾伶家女无足召者,当召士大夫之女已适人者。……”(裴谌)
(30)老人曰:“但以山中妓女不足侍欢,安敢惜焉。”遽召宠奴。(张宠奴)
(31)一女曰:“吾辈同欢,人不敢望。既入其家门,不召亦合来谒。闭门塞户,羞见吾徒,呼既不应,何须更召。”(张庾)
(32)对曰:“吾已醉饱于酒肉,有公事去不得,劳君相召。”(房杜二相)
(33)有顷,教藏者亦复来,曰:“某地界所由也,以蔡荣每必相召,故报恩耳。”(木工蔡荣)
(34)夫人喜曰:“今夕甚佳,又有牢馔。亲戚中配属,何必广召宾客。吉礼既具,便取今夕。”(窦玉妻)
例(27)中“召”和“邀”对举,动作的对象都是“花眼”,可见二词词义趋近,在《玄怪录》《续玄怪录》中,还使用了复合词“邀召”,如:
(35)欲聘纳之,计无所出,谓其夫人曰:“贵为诸侯妻,何不盛为盘筵,邀召女客,五百里内,尽可迎致。”(李汭)
语法上,“召”作谓语动词接一般名词宾语、代词宾语,也见于连谓结构。
语义上,由于语义的侧重点不同,“召”既可以表示公务性的“邀请”,也可以表示“宴请”。就邀请而言,“召”的对象与动作发出者可以为陌生关系;可以是熟识关系,但地位上有差异,如主人对仆从,长辈对晚辈,君主对大臣。总之,动作发出者的地位往往高于动作对象,且动作对象具备有完成动作发出者某种请求的能力。就“宴请”而言,“召”的对象多与动作发出者熟识,地位平等。此外,由于“召”表示远距离的邀请,多借助人力通知来完成动作。
语用上,既可以用于描写性的语句中,又可以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它的表敬程度受“施高受低”这一关系的冲淡,与其他词语相比,而略显轻微。
“邀请”义的“延”在《玄怪录》《续玄怪录》中共见10次:
(36)张老固延入,且备酒食。(张老)
(37)女巫曰:“使君无礼,仆射官高,何不延坐,乃将吏视之,仆射大怒去也。(卢仆射从史)
(38)令追之,因请维舟,延之坐内,握手慰之曰:“……”(裴谌)
(39)曰:“闻将军今夕嘉礼,愿为小相耳。”将军者喜而延坐,与对食,言笑极欢。(郭代公)
(40)后七日夜半,复有扣门者,超元出视,乃前女子也,又延入。(华山客)
(41)叩门求憩,掌人翁年八十余,倚杖延入。(李沈)
(42)邯以状闻州,州闻廉使。时崔尚书从按察陕辅,延之,舍于陕州紫极宫。(杨敬真)
(43)别置榻而设床褥以延之。巫曰:“坐矣。”湘乃坐,空中曰:“使君何所问?”(卢仆射从史)
(44)既而俊诣祭酒,祭酒未冠,闻俊来,怒目延坐,徐出曰:“……”(李岳州)
(45)阴晦失道,夜投人庄问其掌,庄仆曰:“汾州崔司马庄也。”令入告焉,出曰:“延入。”
语法上,在上述例证中“延”一般作谓语动词,接代词宾语,或者和“坐”、“入”等词动词连用,构成连谓结构。
语义上,“延”的“邀请”义引申自“引入”“引导”义,“引导”蕴含着尊敬和邀请的意思。从“引导”到“邀请”的引申是“延”的语义动作性逐渐降低的过程,相较于其它四个“邀、屈、请、召”,“延”的语义更具体,动作性更强,这和其本身词义具有密切相关性。延”的对象互不相识,动作发出者的地位往往高于动作对象。
语用上,“延”用于近距离的邀请,动作发出者不借助人力通达亲自执行“邀请”的动作。因而“延”的表敬程度较高比“召”高,强调“上对下”的关怀,多用于文人、知识分子和官僚之间,具有正式、庄重的语用色彩。
综上,同义词“邀、屈、请、召、延”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语法上,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语义和语用上。根据上文的分析,它们的语义构成可以描写为:
“邀”:[对象:生人、物]+[背景:近距离]+[动作:使某人至]+[方式:亲自执行]
“屈”:[对象:熟人]+[背景:远距离]+[动作:使某人至]+[方式:借助人力]
“请”:[对象:熟人、生人]+[背景:多近距离、少远距离]+[动作:使某人至]+[方式:借助人力为少、多亲自执行]
“召”:[对象:地位低者]+[背景:远距离]+[动作:使某人至]+[方式:借助人力]
“延”:[对象:地位低者]+[背景:近距离]+[动作:使某人至]+[方式:亲自执行]
通过对比可见,五例邀请类的单音词同义动词语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象、背景、方式上,背景对方式具有决定作用。其语用特点可以归纳为:
使用频率上,“邀”的使用次数最多,语义范围最大的“请”反而用例最少。感情色彩上,“邀”、“屈”“请”、“延”均有较强的表敬色彩,“邀”“延”偏重书面语用语,“屈”出现于奴仆的间接引语中,表敬色彩通过悬殊的地位表现出来;“召”的表敬程度则较轻。这些语用程度上的差别源自于它们各自在语义对象、背景上的不同侧重。具备近距离语义背景的邀请类动词往往有较高的表敬程度,如“召”和“延”。
[1]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
[2]牛僧孺,李复言.玄怪录/续玄怪录[M].中华书局,2006.
[3]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