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贵荣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教育局仪器电教站,广东梅州 514600)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同时强调,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2]。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规划》首次提出的一个全新观念,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又如何做到两者的深度融合呢?笔者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优势,促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人际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各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联系越来越紧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迫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理论讲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法简单,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参与合作的学习能力。把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能使信息资源、教学素材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化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究,乐于动手实践,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能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能否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没有,改变的程度有多大”。[3]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受时间限制、服务对象有限、经费投入较大和心灵开放程度较低的局限性,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促进新时期学校课程的改革。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部分,其发展需要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而由信息技术大众化带来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可以为教师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可以为学生实施系统有序的网络心理教育;可以积极为学生完善现代化“网络社会人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形成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发展为主要目的,其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接纳度和内化度。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并能跨越时空,集成各种典型的场景、事例,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虚拟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从而获得新的认知,形成新的行为。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学生往往因为担心自己的尊严、隐私等受到伤害,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选择闷在心里或独自发泄,即使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帮助,也不愿坦露真实的情况和想法,这就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如电子邮件、QQ、BBS、博客等,可以为教师与学生间构建可匿名互动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真实地表露心迹,发泄情绪,获取帮助等,为师生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更有助于学生克服防范心理和畏缩心理,从而大胆、主动、真实地参与心灵对话。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在课堂、班团活动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等,活动形式多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难于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心理辅导室、心理信箱、心理热线虽然可以实现点对点进行,却因为同一时间接入数量有限,或因为各种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信息技术融合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寻求帮助提供极大的方便。学生可以从网上的图、文、动画、视频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获得自我教育;可以通过浏览相关新闻、案例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BBS、博客等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还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源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一项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化解学生心理问题为重点,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激发心理潜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心理测验的数据、与学生谈话的内容等予以保密,维护学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尊重学生的人格。保密性原则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获取理想结果的基础。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验工作者道德准则》中指出:“心理测验工作者应尊重被测者的人格,对测量中获得的个人信息要加以保密。在一般情况下,只告诉测验的解释,不要告诉测验的具体分数。”[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明确强调:“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5]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思维和能力等特点,着眼于实际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不能一味地追求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盲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会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浪费,还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6]。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任何外在的教育举措,若不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调节作用,不通过主体的践行,学生的心理内化都不可能完成。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评价自省、情绪自控和心境自悦,只有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把施教者的科学辅导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联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和化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能力。
环境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鼓励师生利用QQ、BBS、电子邮件、博客等,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可匿名互动的交流平台,实现“零距离”接触,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例如,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结合各自的切身体会,加工整理后再由教师进行筛选,整合成学习资料供大家共享,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网络心理课堂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完全开放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其优势在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与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从而获得相关的心理知识。网络心理课堂是一个系统性课堂,由许许多多的子课堂构成,子课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子课堂都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为依据,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设计,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根据网络时代山区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设计“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性心理问题”的网络课堂,其中可包括“网络对儿童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正确上网”、“如何克服网瘾”等子课题。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网络心理课堂,能够系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信息技术具有隐匿性功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个体交流沟通,能够有效消除相互之间的心理障碍。如电子邮箱、QQ、网络论坛、博客等,能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电子邮箱。电子邮箱与传统的邮局信箱不同,电子邮箱可以随意地发送邮件,快捷、方便,写信者无须顾虑其他人的看法。对于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回复也更加方便,双方收发邮件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校和老师可以向学生和家长公布心理辅导专用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电子邮箱来进行交流或咨询。
(2)QQ 工具。用QQ 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聊天,也可以进行群聊。学生在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时可以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能够自然地说出真话,吐露真情,甚至可以不隐瞒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特别是有些涉及隐私等敏感话题,在QQ 上可以避免难于启齿的尴尬,成为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教师利用QQ辅导可以收集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难得的途径。
(3)网络论坛。网络在线论坛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工具。如在校园网中开辟“心理论坛”,学生可以就某些心理问题进行在线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不限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同行之间均可进行,交流的渠道更宽阔,打破了时空限制。
(4)博客。可以开通班级博客,班级大事、好人好事、荣誉、主题活动等都可以进行记载。同时,还可以设立心理私语栏目,学生可以在上面留言,写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写上自己想要咨询的问题,心理教师定期给予解答。运用博客这种方式让学生有安全感,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为心理测量、统计、分析等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而网络技术又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为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快速发展。如SPSS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心理测评系统软件等,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干预逐级预警机制;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策略;能够帮助学校教师建立学生心理电子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与依据。
总之,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为新时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与艰巨的任务,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3]何克抗.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J].教育信息技术2014(1)
[4]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1992.12)[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vbJYU7zkOWIivSxLL0kQ-sgR2 x84ERmBKVutqdtHMk64P2DHA4Ur54SyyhKuIyqftyOUHMF5G5cJk 7gFYwWbjFPnQXN8QVNAXWe58Z62Ou
[5]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1212/xxgk_145679.html
[6]姚贵平.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