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芳 黎倩茹 李曼晶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广东广州 510080)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儿童诗歌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儿童诗歌承载着开发儿童思维、陶冶儿童情操、启迪儿童语言、培养儿童语感的重要使命[1]。在没有网络支持的传统教学环境中,儿童诗歌教学致力于如何解决诵读诗歌、品读感悟、仿写应用这三大教学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2]儿童诗歌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比如篇幅短小、语言贴近生活,诗中有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新颖的构思,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也是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文学形式。儿童能从诗歌里获得精神和力量,获得内心的美。
自从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儿童诗歌教学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笔者通过学习理论、实践课例操作、反思感悟等形式,将儿童诗歌的课型定为创作课型。笔者先侧重低年段的实践,将信息技术与儿童诗歌教学紧密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笔者把网络环境下的低年级儿童诗歌教学模式定为三阶段及目标:丰富媒体情境中感悟儿童诗歌的意境美——模仿想象中感知儿童诗歌的语言美——协作交流中体验儿童诗歌的创作美。下面将对以上三阶段目标作具体阐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涵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准确领悟意境美的前提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教学中较关键的一步。然而,传统纸质的文章只有冷冰冰的文字描述,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还不具备感染力与冲击力。多媒体技术则不同,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文画音形相结合的世界,同时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参与,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形成语感,深深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取和保持知识,感受艺术的美,他们得以将文字配以声、像与色,使之图文并茂,声形共呈。声像同时呈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纸质阅读,是创设情景最好的手段。生动有趣的画面,加上配音,比传统的儿童诗歌教学增加了许多乐趣,大大延长了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多媒体技术可以大胆整合资源,于是笔者把多首儿童诗歌同时在一个环节里边呈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诗歌的有效情景。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如新授《冬·腊梅》一诗:空中飘洒着雪花,白袍覆盖着山崖,小河关上玻璃门窗,大地展出银色图画。仍有腊梅独立雪中,圣洁、无瑕。
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屹立在冰天雪地中的腊梅形象,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通过图像和音乐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使学生大大加深了对诗歌的浓浓兴趣。
又如梁老师在执教《四季的风》时,通过播放“风”的声音让学生聆听,借助听觉触发学生对于风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思维迸发,用“风”说说四字词语,老师相机引入一首“风”的儿童诗歌,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风”的美!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与意境呈现,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这样被打开了,想去感受诗歌美的欲望就此产生了。
模仿是学生获得诗歌语言美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也是通过模仿,即反复吟诵来形成语感和体悟语言的。虽然,儿童诗歌不像古诗词那样晦涩难懂,但是,单调的文字使得诗歌的语言美不易被学生所感受。通过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文画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理解与想象结合”的优良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使文本与学生的大脑想象形成匹配度,让学生从单纯的语言模仿上升到情感碰撞,与诗人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并有自己的独特想象与感悟,从而再造作品。并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原来的知识水平起步,异步进入学习状态,在认识材料的不同界面上,充分展开自主学习,体会作者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再以《四季的风》一课为例,在学生读好“春风轻轻地吹”这个句子后,引读“吹绿了——,吹红了——,吹来了——,吹醒了——”。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诵读感悟”的保留。过后,老师展示了大量预先在多媒体上搜索的精美图片,当学生看到了图片后,佳句妙语随即拈来,不断补白。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随即被打开。语文因灵气而有生命,而学生也因信息技术使灵气得到张扬。思绪可以任意驰骋,灵气焕发了光彩。
在传统教学时代,学生也可以写出自己创作的诗歌。但是,运用网络平台后,不管是创作的呈现方式、生成状态,或者是评价策略,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如果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笔者们只会给出一个生硬的标题,就要学生进行“艰苦卓绝”的凭空想象。但现今,为了使学生拓展学思空间,可以尝试让学生从各自的学习起点出发,进行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教师在拓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便利,非常用心地给孩子们搭建创作诗歌的脚手架。网络在此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形象地让学生多元感知,加强了认知能力,不受时空的限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诗歌作品,来打开孩子的思维。从开始的补白,到后来个性化创作,让孩子创编出不同的诗句,收获想象力的自由绽放。孩子的精彩创编,给课堂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如,笔者要学生尽情创作有关《四季》的诗歌,给出了四个表现四个季节明显特点的景物特征图片外,还配上了《秋日私语》钢琴曲渲染气氛,学生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灵感迸发,顺利地完成了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协同创作的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笔者特意创作了一首下水诗,叫《夏日阳光》。
树叶间隙的阳光,
带着夏的味道。
抚平了点点烦躁,
就连鸣叫的知了,
也仿佛融进这夏日的阳光。
不到10分钟,孩子们便完成了各个季节的诗歌创作,下文笔者将会挑选几首作品呈现给大家。这些都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手写当然也能实现诗歌的创作,但是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的局限性,单纯的手写方式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从而降低了创作的欲望和成效。然而运用电脑打字则不同,他们不需要认完全部的字,只要使用电脑打写即可以选出要运用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产生了创作的无数可能性,实现了超前创作,打写出了高质量的作品。如:
(1)春天的魔术师
春风像一位魔术师,
它吹过草坪,
把草染绿了。
它掠过花园,
把花吹红了,
它还踏着轻轻的步伐来到森林,
用魔法棒把茂盛的树林变得更生机勃勃。
(2)美丽的夏日
夏日,
是那热闹的季节!
为什么呢?
因为夏日红似火的太阳挂在天上,
因为夏日的游泳池里总是有着小朋友的欢笑,
更是因为夏日的蝴蝶、蜜蜂都在快乐、勤劳地采蜜。
夏日,
一定是个热闹的季节!
(3)听听秋的话音
听听,
秋的话音,
谷子弯下了腰,
“哗哗”
诉说着沉甸甸的喜悦。
(4)冬
北风呼呼吹,
雪花纷纷飘。
树林披银装,
一片白茫茫。
这些作品中许多文字学生还不会书写,如果在传统写作环境中,就会导致许多作品夭折。
孩子的精彩创编,汇集成文字,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得以更好更快地抒发和表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一人批改全班的文本,历时较长,形式单一。网络平台,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关系,让师生地位置换。教师退居幕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作品中实现共享和合作交流。过去教师的“一家之言”,被如今学生的“博采众长”所取代。网络的便利在于可以及时和无限次的修改和分享。在这平台上,孩子既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灵感浮现,即作修改;又可以畅读他人的杰作,不足之处,便提建议。这时,教师可以随时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儿童诗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为初入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它承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儿童诗歌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感悟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验创作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从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歌教学变得兴趣盎然,不管是意境创设、语言品味还是创作交流方面,教与学都变得得心应手,收到了极高的教学成效。坚持使用网络环境,将给儿童诗歌的教学增添色彩。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