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竞男
(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吉林132022)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和知识大爆发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想出现交流和碰撞,这种多元化激发社会的活力但同时也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是当前我国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即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的文化建设是大范围社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校的生命力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彰显着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的当代大学生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2]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虽然这个理论在欧洲诞生,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为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所以,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直到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胜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表现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我党把这一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各种思潮涌入校园,所以就会表现为现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碰撞、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交融,在这种情况下,即需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大学生只有真正的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学习和生活,才能抵御各种落后文化和错误思潮的腐蚀,以至于不能迷失方向,为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
当代大学生都是肩负着个人的理想和国家使命的任务,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必不可少的人才,因此国家在对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及要求。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他们成才和成功的方向标。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舟,遇到大风大浪时会有沉没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目标所在。只有树立了这个共同理想,大学生才能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要求、时代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高校教师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告诉他们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导他们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多样性的变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主体方面他们都是非常有雄心,有斗志的一代人,但同时也有部分人出现理想迷茫这样的状态。学校是一个容纳各种思想的地方,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相互交织和碰撞。社会上的许多价值观念渐渐的向校园蔓延,近几年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逐渐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生活条件的优越,当代大学生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国家发展极为快速,取得各项成果的时期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另一方面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部分大学生变得缺乏理想和追求,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对于各种理想只是停留在表面。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但由于他们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好多价值观不稳定,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4]。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大学生在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切实增强爱党、爱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来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可以解决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成为共同构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校园是各种社会文化和思想活跃的重要阵地,紧紧的联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同时,改革创新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高校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园地的功能,多多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等活动,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将学生的远大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和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提升大学的凝聚力。因此,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不断的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鼓舞大学生的斗志,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文理兼容的综合性人才。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形成互补性的兼容平台,这样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大的作用。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规范的准则,以此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风尚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真正的理解荣辱观的内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即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道德风尚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标志。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知和领悟,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求大学生要认真领会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正确区分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等,积极倡导和引领相互帮助、平等友爱、助人为乐等社会风尚,让大学生知道什么事应该做的,什么事不应该做的。自觉用“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如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来提高思想觉悟,时时刻刻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来警示自己,把这种优秀的品格转化为实际行动,做一个诚信负责、道德高尚的人。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无疑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的主要的力量。因此,就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和内涵逐渐的渗透到广大师生所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自己的举止言行,这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要做“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代表。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在最终的目的上具有根本的统一性,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育人,都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6]。高校校园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统领,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导向,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为责任。
[1]方向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EBOL].http://papwe.people.com.cn/rmrb/html,2010-05-19.
[2]潘懋元.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6.
[3]孙弘安.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9):36.
[4]朱月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与实践,2012(111):7,33.
[5]林翎.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158-159.
[6]李丁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