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2014-08-15 00:51张兴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英美礼貌礼仪

张兴柱

(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受交际礼仪制约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是交际行为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不同文化和交际行为的较大差异或区别使得人们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适用不同的交际规范。中英不同礼仪的异国文化特征表现在非语言交际中的差异远远胜过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这样就更容易在交际过程中造成误解或者成为交际的绊脚石,而这种礼仪差异主要表现在礼仪的基本形式、模式和行为上。

一、中英礼仪行为的差异

人们的礼仪行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衣着和举止上,它还能呈现个人的修养,也是尊重他人的文明行为的具体体现。文化和审美的不同导致了英美人和中国人在礼仪上有很大差异。

首先,中英文化在一些礼仪和行为习惯的差异。一是面对个人赞誉反应的差异。英美人表现得很“开放”,不矫揉造作,不局促呆板,面对别人的赞誉不装腔作势,还能表现很欣赏;而中国人表现很文明但过于谦和,爱提升他人,贬低自己,面对赞誉表现得腼腆和封闭,表面不接受赞扬,而内心却很高兴接受,拒于外而喜于内。二是形式与内容的差异。面对赠与,中国人不是欣然接受或欣赏,而是先拒绝然后暗中打开礼物,从而避免因礼物太轻或者不满意而产生的尴尬。相对而言,英美人更加注重形式,而不是内容。英美人面对礼物时的表现是欣然接受并且很欣赏,他们不重视礼物的交换,更不注重礼物的价值,而是把它看作是情感的交流,而不是满足对方的需要。三是谦虚和自我评价的差异。英美人强调个人价值,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爱炫耀,自我评价过高,甚至有些专横跋扈。比如,英美等国的总统候选人在竞职演说中面对面地辩论得面红耳赤,相互指责,甚至用手指点着对方,面对着电视转播不顾及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彰显个人能力。而中国人则表现得很谦虚、谦逊,有时甚至有些卑微,以便求得更大的和谐。

其次,基于“称谓”的“权势”对“平等”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很细腻,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有尊老敬上之积习,爱以职位相称,诸如李校长,王主席等,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英美人不讲究“范”,他们很随便,也很随意,提倡的是男女平等的大趋势。而中国人讲究的是准确定位,差异明显,尊老爱幼的传统在称谓和一些行为上尽显无遗。

再次,自我为中心和无私教育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人突出集体主义的奉献和英美人个人主义的色彩。中国人的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顺从与和谐使得中国人凸显平和,强调尊重,注重倾听、沉默与和谐;为了保持和谐的群体,为了维护和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在以群体主义为取向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谦卑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礼”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长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礼让,维护上下和谐的社会秩序。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交流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使人们习惯于比较透明的生活,同样也形成了要求别人也透明的习惯。这样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常要受到周围事物的约束,相对可言隐私较小,个人的独立意识空间较小。

而英语国家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打招呼、称谓行为模式中,还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和礼貌上,他们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遵守。隐私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可以保护个人自主,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人们忌谈个人的年龄或疾病,这样做是为了在社会群体中保持一种健康、年轻、完美的形象。作为一种隐私,人们回避个人的财产或收入这类话题,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竞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是英美的个人主义对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的不同体现,因此只有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才能避免行为举止的文化冲突。

二、中英基本礼仪形式的差异

英语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文化涵义,从而必然会在跨文化交往中引起误解或冲突。因此,了解不同形式的文化内涵,以便能正确又得体地运用这些形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首先,传统和创新的差异。英美和中国的礼仪除了见面时握手、拥抱、接吻这些共同形式外,还有其独创。例如,英美人在庆祝时,一个人的兴奋状可以用go banana(身体呈香蕉状)表示非常兴奋,或者集体一起high-five,这都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交流时既要眼睛注视对方,又要保持好身体间的安全距离,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否则就会产生误解,令英语国家的人感到窘迫不堪;而中国人则有继承传统的诸如抱拳、拱手、鞠躬、作揖等形式,更擅长学习和模仿。

其次,生动与呆板的差异。尽管不同文化中的交谈身势动作区别很大,但真正的区别不在动作本身,而在其得体性。要做到“入乡随俗”。英美人讲究进餐时的静态,更喜欢演讲时的动态,他们喜欢在听众面前踱来踱去,或走到听众身边,甚至坐在桌沿上,以加强自身的感染力。他们的动作很频繁,前俯后仰,踮起脚跟,甚至会背对观众,以求达到轰动效果,而有些动作很细腻,内容丰富,投情举足,诸如吻手之举,更有独创。而中国人更爱降低身体高度做谦卑的礼节;如跪拜屈膝、鞠躬,欠身、拱手、作揖、叩头,相对来说比较拘泥于形式,缺乏活力。

再次,非语言表达虽是人类共有的本性,但其含义多种多样,在跨文化交际中,由此引发的误会频频发生。如,与中国人交往的英语国家人常常对中国人的面部表情觉得不可思议。眼神接触是人们交际过程中常见的礼貌交流,中国人往往不重视它的应用,认为是一种不尊重或是不舒服,相反英美人不但很重视而且还认为是一种诚实的标志。同时,英美国家的人认为中国人过于含蓄,喜怒哀乐不喜形于色,性格内敛;而他们遇到不幸是不会掩饰内心痛苦的,会表现得很张扬。

三、交际功能的礼仪规范

人们都非常重视语言交际行为的礼仪规范,但无论是语言或者非语言交流,其交际行为的礼仪规范的文化差异因为不被重视因此而略显陌生。英美人的一个耸肩表示对对方的观点或者做法的全然否定;一个中指和食指的交叉表示祈福,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所没有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功能的文化差异实在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不同场合人们的互动和礼貌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表面的顺序颠倒实际上是重视与歧视的差异。而且这一差别在一些注意礼节的人们中仍然很受重视,在彬彬有礼的交际场合仍不可完全忽视。

其次,交际的方式和特点差异。我们必须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理解对方,积极与对方配合,这不仅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很值得深入调查研究。例如,英美人在交谈时仿佛就像打保龄球,讲起话来常常滔滔不绝,别人插不上嘴,每个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而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时常感到他们态度傲慢。中国人在交谈时就像是打排球,一个人首先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排球“打过网”,也就是他讲完之后,另外一个人才能去接球,继续同一话题,表示在认真地倾听,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这是出于自己的礼貌而不表异议。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感到大惑不解,以为听者或者没有认真地倾听,或者是表现得很乏味无聊,他们很注意不断做出有声反应。如:“Uhm hmm”,鼓励对方继续,而且还爱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话,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中国人却将此视为极不礼貌的行为,问题过多也是不谦虚或爱挑剔的不良表现。反之,美国人见中国人只是默默地听,为了不冷场,(礼貌寒暄时)或为进一步说清自己的看法,又更加没完没了地谈起来,甚至还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总之,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环球贸易和旅游的加快,交际方式的多样化意味着与英语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非英语交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加强英汉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揭示英汉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异同点,挖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排除文化的干扰,创造英汉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以便顺利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礼貌交流。

[1]胡德清.试论体态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英美礼貌礼仪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小猴买礼貌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