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金枝的编辑人生

2014-08-15 00:51刘桂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枝文艺文学

刘桂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1900年出生的魏金枝是一位世纪老人,他一生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积极工作,他既是现代作家、国学教育者(小学、中学、大学兼中文系主任),又是期刊编辑、文艺评论家。无论是作为什么角色,他都以与时俱进的主体姿态,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的伟大潮流中,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和文化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人们对于魏金枝,都知道他在文学上取得的较大成就:20年代他以乡土小说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个农民作家”,得到过鲁迅先生的高度赞扬;30年代他创作的左翼小说,是探索革命文学中的人性化书写;40年代他不仅创作了抗战小说,而且撰写了很多象匕首一样的杂文。而鲜为人知的是,魏金枝很早就开始了编辑生涯,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磨稿几十余载的文学编辑家。先是编辑浙江印刷工运刊物《曲江工潮》,然后协助柔石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再后又编辑进步文艺刊物《文坛》等等。到了解放后,他专职从事《文学月报》(后来相继改为《上海文学》、《收获》)编辑工作,从编辑、编委做到副主编、作协领导。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扶持新社会的青年作者,为党的文艺事业倾尽心力,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编辑的文化追求,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折射出了编辑主体精神的意义。魏金枝的编辑人生,是现当代文学中典型的个案,他的多重身份角色贯穿在社会文化整体脉络中,凸显了时代的个体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实质。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正是在五四时期拉开帷幕的,新思潮是中华民族复兴鲜亮的引路火炬,魏金枝学生时代就积极开展宣传出版工作,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去。他参加左翼文艺工作,创作文学作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便所作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编辑出版工作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所以说魏金枝的编辑工作是从青年时代开始的,这一阶段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生的关注,对革命的赞颂。

1.编辑《曲江工潮》,宣传工人运动

20年代初期,魏金枝正在浙江一师学习,这里是“五四”时期江南思想文化革命中心,一师是他受到思想启蒙的地方,魏金枝在学校就接受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他在这里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迪,使他由一个农民的子弟,成长为积极向上的青年学子,迈向了宣传革命的道路。他开始关注工人们的痛苦遭遇,帮助他们为改变人生而斗争。

1920年7月到8月间,浙江印刷公司工人自发成立了互助会,同年的12月,互助会创刊《曲江工潮》,“以揭露反动势力,启发和唤醒工人阶级的觉悟为宗旨”[1],浙江印刷公司互助会是浙江最早的工人组织,当时一批进步的师生都非常支持互助会的工作。魏金枝和同学们不仅去互助会办的工人夜校上课,向工人们讲授革命道理,而且在《曲江工潮》上发表文章,揭露资本家剥削的实质。“这些文章阶级观点异常鲜明,是不断唤醒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号角。”[2]开始是他的同学钱耕莘(即耿仙)担任《曲江工潮》的主编,魏金枝等为编辑,接下来是魏金枝接替了钱耕莘做了主编工作,《曲江工潮》对推动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后来互助会因内部产生矛盾而解散了,《曲江工潮》也不得不停办了。魏金枝愤慨地写下了《工人底借鉴》,提醒人们注意资本家手段的卑劣和工人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倡议工人们要坚持与反动的资本家斗争。由此可见,魏金枝宣传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坚定态度和敏锐的斗争精神。

2.助编《萌芽》,推动左翼文学

20世纪30年代,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风行的时代,左翼文艺运动主导着文学潮流,很多反映革命斗争的左翼文艺作品涌现。文学与社会政治革命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左联的成立,使左翼文艺运动从此走向了统一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左联成立后立即创办了一系列的机关刊物,其中《萌芽》在鲁迅的亲自指导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0年3月中旬,魏金枝来到上海,由柔石介绍加入了“左联”,并协助柔石编辑“左联”的机关刊物《萌芽》月刊,此刊由鲁迅先生亲自担任主编并撰写大量稿件。根据魏金枝在上海的时间推测,他主要参与了两期编辑工作。从这两期《萌芽》月刊来看,内容比较注意介绍苏联的作品,其中有长篇连载《毁灭》(《溃灭》),就是法捷耶夫作鲁迅译的;文艺理论方面发表了鲁迅自己写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等。创作方面有白莽的小说《小母亲》、魏金枝的小说《焦大哥》、张天翼的小说《搬家后》等,还有许杰的散文和白莽等人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发表了一些战斗的杂文,直接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及时的批评,如鲁迅先生的《我们要批评家》、《“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同时还发表了冯雪峰等人翻译的一批介绍苏联文化的文章和李守常(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等一批纪念五一节的文章。显然,《萌芽》月刊显示了很强的政治性和爱国精神,和国内外的形势息息相通。这种编辑工作,不仅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也提高了魏金枝的文学理论水平,推动了他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左翼文艺运动,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魏金枝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编辑出版文学书刊,建立进步文艺阵地,推动进步的文艺工作。抗战时期,上海沦陷,一些刊物大多都是由汉奸把持的。抗战胜利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反对汉奸,肃清附逆文人影响的活动,进步文艺界积极去建立文艺阵地,出版进步书刊就成为一个非常急迫的任务。魏金枝此时在任教之余,也积极参加文学书刊出版活动。做为一位资深的老作家,一个有丰富文学底蕴的教育专家,他的革命思想和育人思想,是贯穿在他的整个编辑理想之中的。

1.主编《文坛》,推行文化统一战线

1946年1月,魏金枝主编了综合性纯文学刊物《文坛》。这是抗战胜利后上海较早创办的进步刊物。据丁景唐口述,是由他出面邀请老作家魏金枝当主编的,陆守伦做发行人,丁景唐具体负责编辑、组稿、校对、印刷,甚至设计,广告等事。他说:“这个刊物得到文委部门诸同志的支持,较好地贯彻了党领导的文化统一战线的方针。”[3]在《文坛》上发表的作品,既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各阶层人民有增无减的痛苦和不幸,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民主的呼唤,还表现了敌后游击区新人的成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魏金枝的编辑取向。同年3月.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上海进步刊物被迫停刊,《文坛》也没有躲过此劫。

2.主编《现实文艺丛刊》,坚定抗战必胜信念

1946年4月,魏金枝主编了《现实文艺丛刊》第一辑《新生篇》。王元化回忆说,《现实文艺丛刊》是他与林淡秋、冯雪峰、满涛合办的。全书收《恐惧及其他》(雪峰)、《范纯瑕老师》(沙汀)、《羞明》(魏金枝)、《残雪》(萧岱)、《残废人手记》(函雨)、《夫妇》(晓白)、《新生篇》(林淡秋)等几篇作品。刊物除雪峰写的《恐惧及其他》是杂感外,其余均为短篇小说。这些作家,几乎都是《文坛》的老作者,作品大都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希望,也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3.编辑《现代教学丛刊》和《新词林》等,主动担负教育责任

1948年,魏金枝还协办《现代教学丛刊》,这是当年在上海创刊的专业教学期刊,叶圣陶等著名教育文化界人士领衔撰稿。这是一本自费出版的杂志,魏金枝给予该刊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协助,他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先后刊发了《文章解剖》、《从国文科看复古》、《同义字的功用》等文章。

魏金枝作为一个国学教育工作者,具有自觉地教育意识和强烈地责任感,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具有了教育的使命感。他组织编辑的《新词林》1951年出版,这是解放后出版较早的一部词典。50年代到60年代,他连续编写出版5册《中国古代寓言》。同时魏金枝还编写了《中国古代笑话》,这些作品还被其他国家翻译出版,魏金枝也是新中国儿童文学重要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为编辑新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也做出了大量工作。

魏金枝的编辑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值得颂扬的业绩,是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的《文艺月报》编辑工作,不仅是他这时的编辑业务娴熟,最主要的是体现了他对党忠诚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文艺月报》是l952年华东文联和上海市文联创办一份综合性文艺刊物,是一个影响颇大的文艺杂志。魏金枝调来任常务编委,分工专门负责小说散文组。1954年12月,魏金枝被推举为《文艺月报》副主编,1957年1月号起《文艺月报》取消了主编和副主编,只设编辑委员会,魏金枝任执行编委。1959年10月起《上海文学》创刊,设立上海文学编辑委员会,魏金枝先任执行编委后任副主编。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爆发,魏金枝一直都在上海作协倾尽心力从事编辑工作,就是在新中国建设的这个重要时期,魏金枝为党的编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坚持编辑原则,严格把好质量关

编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过程,魏金枝具有很高的编辑水平,正是因为他认真负责,又是一个内行,所以他“是编辑部一致公认的一位正直的前辈,深得大家的爱戴”[4]。魏金枝坚持做到既对得起读者又对得起作者的编辑理想,他懂得一个编辑家既要对作者文化人格尊重,也要对广大读者负责,因此他对作者及作品的要求从不放松。左泥说:“魏老在处理稿件中,对一篇基础好的作品,或是发现一个认真严肃的作者,是从不肯马马虎虎放过的。”[5]魏金枝不仅工作认真负责,从不畏难,而且是非分明,反对讲情面,反对盲目迁就,始终保持着编辑求真求美的品质。王西彦说:“在我们编辑部里,有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鼓励大家对工作作风和态度互提意见。在这种场合,魏金枝同志总是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凡是和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感到他那十分显著的性格特点——和农民一样纯朴,耿直,你在他身上嗅不到丝毫市侩气息。可以说,他是树立在我们编辑部里的一面正派作风的旗帜。”[6]他具有严谨的编辑文学传播意识,表现了他对编辑事业的负责精神,无论政治环境怎样恶劣,他都始终没放弃自己的编辑理想和原则。

2.甘心做人梯,培植青年作者

魏金枝象鲁迅先生一样,对于有创作才华的青年更是悉心指导,可以说是竭尽全力。欧阳翠说:“对那些确有培养前途的作者,他就亲自出马,一再面谈,有时启发作者再回到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将作品反复修改。”[7]魏金枝总是运用一双慧眼,一旦看中有才华的青年作者,就努力为其创造条件,全力加以培养、指导和扶持。

1955年茹志娟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在老作家们的帮助指导下,她由写出了很多时代的作品。魏金枝的《茹志鹃作品中的妇女形象》[8]一文,就是最早研究茹志娟的论文。这篇文章是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读完了茹志鹃同志的全部作品”而写的,集中对《百合花》和《如愿》中的人物描写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称赞《百合花》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并将她与契诃夫并论,他对于茹志娟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无论在思想的深度、人物的刻划、艺术的造诣上来说,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高度。可见,茹志娟的进步与成功,与魏金枝的指导和帮助也是密切相关的。

新中国是工农当家作主的,上海作为中国的工业城市,产业工人是主力军,魏金枝对于工人作家的挖掘和培养更是不遗余力。《文艺月报》为了对工人进行写作辅导,定期给通讯员编辑出版内部刊物。魏金枝几乎每期都亲自为内部刊物写“读稿随笔”,积极对年轻的作者进行具体的指导。后来他把这些对青年作家有借鉴意义的文章编写成集,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艺随谈》,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编余丛谈》。这些文艺评论文章,表明作者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文体特征的探索,更为青年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958年,魏金枝发表了《关于辅导工人创作的一些体会》,谈了自己在辅导工人创作的一些经验。对工人作家的成长,对工人创作队伍的扩大,表达了由衷的喜悦之情,他又发表了《我为我们的工人作者祝福》。他真切希望青年人发展,能够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他培养的青年人做出了成绩,魏金枝感到非常欣慰。为了辅导工人作者,他诲人不倦;为了做好编辑工作,他放弃了自己创作时间,甘心为他人做嫁衣,表现了一个长者无私的情怀。

3.刚直和无私,勇于承担责任

1954年,魏金枝被选为第一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和上海市政协委员。接着,魏金枝又分别于1956年、1958年、1962年和1964年连续被选为第二、三、四、五届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并列席了全国政协会议。这使魏金枝身份注入了更强的政治内涵与社会责任感,他对党的信任始终没有动摇。

为了运动的需要,1956年接连在报纸上发表了三批有关胡风的材料,全国各地报刊相继转载,而《文艺月报》却没有照登,张春桥等人大发脾气,魏金枝等编委主动承担下来。“在政治运动中,能够象魏老这样勇于在政治上承担责任,顶住千斤至压,实在难能可贵。”[9]大家感到他是一个在那样的政治语境中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敢于担当文化责任和具有使命感的好编辑、好领导,无论是什么样的压力,他依然负重前行。

当时,《文艺月报》对稿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姚文元曾多次投稿,都被一一退回。1955年上海文艺界批判胡风大会上,姚文元做了一次对胡风“反戈一击”的发言,有记载:“老作家魏金枝听了姚文元这番‘宏论’,拍了拍姚蓬子的肩膀,微微一笑:‘令郎大有出息!’姚蓬子听不出这话饱含冷嘲,得意地咧开了嘴巴。”[10]后来,政治局势大变,姚文元跑到了文艺编辑界做领导。有一次,北京的一个权威人士的稿子,姚文元等人不顾大家的反对给发表了,魏金枝非常气愤地说:“姚文元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也是矛盾的吧,他讲的和做的完全不同嘛!”[11]可以看出,魏金枝具有浙东人的耿直性格。

魏金枝是一个文学型的编辑家,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1956年,魏金枝回故乡体验生活,途经杭州作短暂停留,适逢浙江省青年业余文学创作者会议正举行,魏金枝便应邀在会议上作了长篇报告《反对教条主义和公式主义》[12]。1957年,魏金枝正在家乡嵊县调查研究时,认真写了《一些聊供参考的意见》寄给《解放日报》,后来又写了《从文艺月报看墙和沟》。在这两篇文章中,他向社会澄清了《文艺月报》以及自己在当时情境中遭遇的事实,对上海作协甚至是市委宣传部工作中的不足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可见他是一个坚持真理和原则的人,显示了他刚直不阿的人格魅力。

总之,魏金枝的编辑生涯,显示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坚持真理和严守原则的人生姿态,彰显了他高贵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这样的好编辑遭遇了不同寻常的人生坎坷,在文革中被迫害死而令人痛惜,但是他的一生中的有幸与不幸,是时代的真实缩影,魏金枝以对党的事业坚贞不愉精神,书写了非凡的编辑人生诗篇。研究魏金枝的人生编辑业绩,可以为探索文学编辑和一代知识分子精神轨迹提供学理依据。

[1]浙江省总工会.浙江工人运动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6):47.

[2]刘家思,周桂华.论魏金枝“五四”时期的思想与人生取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6 -73.

[3]丁景唐口述,朱守芬整理.我的文艺编辑生涯(1938-1946 年)(下)[J].档案与历史,2003,(4).

[4]陈家骅.纪念著名作家、文艺编辑魏金枝[J].绍兴师专学报,1982,(2).

[5]左泥.润物细无声——忆魏金枝先生[J].编辑之友.1985,(3).

[6]王西彦.向死者告慰:记魏金枝[J].新文学史料,1979,(2).

[7]欧阳翠.回忆魏金枝[J].新文学史料,1994,(2).

[8]魏金枝.茹志鹃作品中的妇女形象[J].文艺报,1959,(17).

[9]艾以.怀念良师魏金枝[J].编辑之友,1983,(3).

[10]叶永烈.姚文元传[M]//叶永烈纪实文集(第6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1]艾以.怀念良师魏金枝[J].编辑之友,1983,(3).

[12]魏金枝.反对教条主义和公式主义[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39—53.

猜你喜欢
金枝文艺文学
枫 叶
1942,文艺之春
我们需要文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母语的牵引与表现的奇效——论魏金枝小说的方言运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艺范
握手
浮 萍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