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发展探析

2014-08-15 00:51田丽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报数字化时代

田丽华,王 卓,2

(1.佳木斯大学学报管理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一、大数据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传媒方式和手段的日益丰富,人类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关键词,社会生活的周遭也已经被数字信息所充斥,电脑网络的日益发展,加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不断普及,无数的数据终端也不断产生与传输着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数据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也开始被提出。

维克托·迈尔 -舍恩伯格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在自己的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and Think)中指出:“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最初,这个概念是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已经超出了一般电脑在处理数据时所能使用的内存量,因此工程师们必须改进处理数据的工具。”[1]在“大数据”这一概念出现之初只是泛指对大规模数据的量的强调,也就是大量集中数据的概念。然而随着海量讯息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规模化的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旧时抽样调查与样本分析等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于数据细致分析的要求。随着不断增强的信息数据存储能力和运算能力,人类对于全部海量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也就成为了可能。这样,大数据就由原本的数量积累发生了质的飞越。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贺德方所给出的定义,“一般认为,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与复杂性超过了传统关系数据库处理能力的数据,其特征可以概括为‘3V’:即数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多样(Variety)。除‘3V’之外,IBM公司和Oracle公司还指出大数据的特征还应该包括第四个V:价值(Value),意指大数据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现如今的大数据概念,更加主要地强调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更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强调从海量数据、多样数据里提取微价值,即具有价值(value)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数据获取、数据传递、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层面的高效高速,即具有较快处理(velocity)特征。”[3]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已经并不仅仅只是个概念层面的定义,它已经通过实际操作走入到了我们的生活。早在几年前,美国的Google公司就已经开始通过以关键词检索的方式对自身搜索引擎进行内部数据统计,进而与政府部门合作预测洛杉矶流感疫情的发生情况;麻省理工大学已经开始通过手机定位技术以及路面监控数据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电视剧《纸牌屋》的成功更是在整个影视制作业内掀起了对大数据的追捧[4]。国内各类门户网站以及资讯平台也正逐步将大数据应用到自身日常运营之中,2014年百度公司抓住清明假期出游热潮及时推出的“百度预测”正是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而为游客提供精准快捷的“景点舒适度预测”。可以说,这些现象都证明了在数据时代的当下,大数据的信息整理和预测的魅力与威力。

二、大数据与高校学报

时至今日,大数据凭借着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已进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的概念也不断地被强调。大数据的出现,彻底改写了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与习惯,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也随之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从对信息的独占走向了共享,从对信息的获取走向了分析。同时,资讯的数字化与信息的数据化对于生活的改写也在高校学报期刊的未来发展中不断地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高校学报作为高等教育院校教育科研、学术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载体,一直对高等教育的学术事业繁荣、学术科研创新、学术人才的培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处理的海量化都对高校学报的发展,特别是对传统的高校学报出版发行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改变主要体现在学报发展的数字化、数据化以及网络化等几个方面。

1.学报编辑加工的数字化

“数字化”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概念已经渗透到出版发行的各个方面。1971年开始的“古藤堡计划”(Gutenberg Project)将传统书籍进行电子化处理,正式开启了人类走入电子阅读的时代,也催发了出版的数字化进程。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在推出传统印刷书籍的同时也已经开始推出电子版本,从而使20世纪末期一直争论不休的电子出版与印刷出版的界限日渐模糊,让数字化的电子出版成为出版发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英国临时数字化报告》中显示,英国文化部指出,数字化是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问题,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竞争的问题,更是关乎公平的重大社会问题。[5]

对于高校学报而言,近年来学报的编辑出版也在逐步走向了数字化。无论是最初的组稿和选稿,还是编辑过程中的审稿和修改,再到整体文章格式的排版与校对都在逐步实现着电子办公和网络操作。然而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学报发展而言,这种变化并不是终点,数字化更应该体现在对于期刊内容的数字化加工、期刊整体的数字化展示、过往期刊的数字化整理等方面。在大数据时代,资讯信息的搜集、计算、加工等都需要建立在对信息内容的数字化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大数据条件下,如果信息并未及时有效地完成数字化的转化,其影响力与利用率将大打折扣。学报作为高校科研文化传递、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编辑加工的数字化趋势必然不可阻挡。

2.学报资料内容的数据化

学报编辑的数字化,其目标是为更好地实现学报资料的数据化服务。这里需要说明,“数字化”与“数据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数字化强调的是对信息进行电子化加工进而利于信息的数字化整理,那么数据化更加强调信息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信息必须通过数字化才能够得以加工,然而数字化了的信息则又必须要经过数据化的整理才能够被使用者获取,进而真正发挥信息自身的价值。

大数据的出现增加了对传统信息的搜集与使用方式,从思维方式上来说,大数据改变了信息整理与信息搜集的传统因果逻辑;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大数据使得海量信息的处理成为可能;从信息内涵上说,大数据挖掘了碎片化信息的数据价值。因此可以说,大数据丰富了人们对于信息价值的理解,增加了对信息概念的认识,更拓展了信息来源,进而更加开发出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6]然而对于大数据的理解,不应单独局限于对海量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之上,更应该看到其对于数据本身处理速度与数据价值的挖掘上。而这两点实现的关键也就在于信息内容的数据化、资讯化。

伴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学报办刊质量与学报学术信息传播效果等都可归于数据化这一问题,而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问题的根源也正是在于数据化。高校学报的数据化应通过文章题目标注、关键词修改等方式,提高文章的索引、提取、处理的效率。因此,提高学报自身内容的信息价值,增加可供获取和分析的数据信息,提高所提供数据的使用价值是未来学报发展的关键问题。

3.学报出版发行的多元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的共享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垄断的壁垒正在被逐步打破。正如殷尼斯(Harold A.Innis)所说,知识垄断的衍生或消失,部分与负载知识的传播媒介有关;垄断的特征是,知识仅负载于一种媒介,限于某些形式的特色,为一小撮权力群体的人所严密控制。[7]然而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信息分享方式,正在消解传统知识垄断的限制,除了传统的平面媒体之外,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给人们提供了多种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这种新的变革已然不能简简单单地用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提出的“冷媒体”与“热媒体”的概念进行划分,因为信息垄断的打破所带来的不仅是简单的传播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传播角色的变化,信息发布从传统的“点对多”走向了更为细致的“点对点”、“多对点”。传统的平面媒体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对于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全方位性等要求,网站平台、移动终端、网络互联等方式都在悄然改写着信息发布的内容与渠道。这就要求传统的传播媒介也必须在这一形式之下调整自身的应对策略,以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

高校学报在这其中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角色:一方面,高校学报作为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展示平台,与大多数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期刊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因此其并不能像商业期刊一样盲目求新求变;另一方面,高校学报承载着的学术内容自身有着一定的时效性与开创性,所以高效快捷地将最新学术信息及时地推广传播又是每一份学报立刊的职责所在。因此,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化,高校学报也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尝试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学报发展前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大数据所代表的数据时代对高校学报未来发展的影响与变革。应对变革,大数据引领下的高校学报发展也应该有自己的定位。

1.关注文章质量,追求学术品位

文章质量一直是期刊发展的关键。这一点无论在传统的纸媒时代还是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网络化时代都是一个无需强调的关键问题。新的时代之下带来新的转变,而新的转变则又带来新的挑战。大数据的战略意义正是在于从庞大的数据之中寻找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加工处理,由数据存储升级到数据共享,进而实现数据检索和数据的分析与利用。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便利性使得期刊的文章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校学报来说,其自身的学术性必然有极高的严谨性要求,学术信息的发布也有着自己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学报在文章内容的选择上必然有着更为严格的审核标准。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对学科内部的基本理论、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进而才能于大量投稿之中甄辨出有前瞻性、学术性、开拓性的文章,并且对其进行积极推广。同时高校学报积极发挥编委会的专家学者作用,开拓优质稿源,严格把握审稿,建立专家审稿机制,提升学术品位,保证刊物质量。

2.洞察用户需求,整合精品资源

不可否认,当下的高校学报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300多家社科学报,每年发表论文达18万篇。然而在这样巨大的数字背后,也应该看到泥沙俱下的现状,真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科研成果的少之又少,因此有专家对于这一现象所给出的评价是:当下的学报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里的“少”,强调的仍是期刊质量。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中就明确提到了对高校学报的未来发展规划,针对当下突出的“小、散、滥”等问题,明确提出“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对于高校学报来说,其受众多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或者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而由于专业研究的需求,其往往只针对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有选择地阅读。而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所要进行的收集、过滤、分析,以及最终呈现,也都是建立在优质资源的集中整合之上。因此对于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而言,根据自身优势资源,注重加强与用户(即目标读者群)之间的深入交流,整合自身的优势专业,进而打造特色精品栏目,更加有助于在大数据条件下实现高效的信息检索与追踪。

3.拓展多元平台,增强信息互动交流

随着电子化和网络化在出版发行界的不断普及,电子阅读、网络出版已经与传统纸质印刷一起成为当下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人们已经开始逐步习惯通过网络检索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以及大量阅读软件APP的出现,也使得电子阅读成为潮流,与此同时长期所形成的纸质印刷与阅读习惯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彻底改变。因此,纸质印刷品、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等也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共存。

当然,数据驱动内容生产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包括信息出版传播在内的整个传媒产业的一大特色,高校学报对此也应该积极应对;而网络时代,出版传播也已经从传统的“传者中心”转变为“读者中心”,作为学术传播主要阵地的高校学报也应不例外地要随之转变。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出版发行仍以纸质媒介为主,网络平台仅仅只是作为信息宣传分享的补充,针对移动终端而进行研发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未来的高校学报发展一方面应该积极加强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络平台的技术合作,利用网络出版推广自身期刊;另一方面也应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文章资料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针对本刊的专属浏览平台,进而实现与读者群的良性互动与资源共享,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贺德方.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学[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2).

[3]钟瑛,张恒山.大数据的缘起、冲击及其应对[J].现代传播,2013,(7).

[4]杨日見.大数据的逻辑及电视行业发展[J].电视研究,2013,(12).

[5]陈中原.数字化阅读: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N].中国教育报,2009-08-18(4).

[6]王成文.信息权力结构的演变与大数据时代的“编辑智能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3,(6).

[7][美]Daniel J.Czitrom.美国大众传播思潮[M].陈世敏,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224.

猜你喜欢
学报数字化时代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致敬学报40年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