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琼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1.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的初衷和社会期待决定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48.7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对于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的城市,广大乡镇、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对于农村卫生基础硬件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省份沿用招募高水平医生下乡、在乡村医生中普及中专学历教育、稳定现有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等方式来缓解这一现象,但这些做法没有增加新的人才培养途径。这是限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水平的瓶颈所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10年起我国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的“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强调要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农村培养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社会各界对这些由国家出钱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充满了期待。而这些医学生能否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出色的人力资源,大学五年的成长很重要。基于此,加强对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仁爱之心、强烈责任感、人格健全、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卓越医生,非常有必要。
2.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第一,缺乏内源性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不足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但这一现象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很多同学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服务“三农”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意识不到学习是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进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过程。定向医学生毕业去向是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对于在“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这种狭隘的学习观指引下、学习行为带有明显功利性目的的同学而言,成了学习倦怠的直接诱因。另外,按照相关规定,定向医学生只要正常毕业即可到指定乡镇卫生院被编制内聘用,这种严进宽出的政策使得部分定向医学生缺乏危机感,学习目标和动机层次较低。
第二,过度兼职,影响学业。定向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一优惠政策成为很多家庭条件不佳的同学选择成为定向生的主要吸引因素。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更大程度上实现经济独立,不少定向医学生选择做兼职。这本是好事,但是医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紧、学业重,过度兼职挤压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当兼职和课程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保住兼职,部分同学甚至会选择逃课。长期的兼职也会分散定向生的精力,使得他们无法安心专心地学习,也无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定向生与非定向生沟通交流。
第三,自我评价不高。国家培养定向医学生是为了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人才,提供的优惠政策是免费培养。由于该举措实施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往往忽视了定向生培养的根本目的和定向生肩负的责任,却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定向生所享受的免费教育上,并先入为主的将定向生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损伤了定向生的自尊心。同时,定向生以农村生源为主,他们在入学前接受特长教育的机会有限,进入崇尚个性张扬和讲求综合素质的大学后,难免觉得己不如人。定向生们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很容易因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而否定自己,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第四,对定向就业存在认识误区。很多定向生对国家培养定向生的后续政策缺乏了解和信任,对未来要从事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收入待遇等持不乐观态度。对于协议规定的6年服务期或多或少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个别同学还产生了毕业后毁约的想法。不少定向生认为自己就业去向已经确定,忽视了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导致职业准备的缺失,对未来感到迷惘。
1.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大学生们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为大学生们确立人生方向提供了时代坐标。高校应当与时俱进、把握时机,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树立服务“三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当多组织面向基层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定向医学生对基层人民的深厚情感,提高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自觉性。同时,应当重视榜样的力量和朋辈间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发掘服务基层的优秀毕业生,邀请他们与定向医学生座谈交流,使定向医学生明白:越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越能够建功立业。
2.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感恩和幸福感教育。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对定向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考虑到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实现自由、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卓越医生。
第一,对国家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科学的解读,加强定向医院、学校、定向医学生三方的沟通、互动。让定向生明白国家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政策的持续性,了解定向医院对定向生的期待和后续培养计划,看到定向就业的广阔前景,消除定向生由于就业确定和未来不确定之间的矛盾引起的焦虑、担忧,增强定向生的职业认同感。
第二,充分考虑定向医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按时发放生活补助,积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顾及定向医学生的自尊心,将“免费生”的称谓改为“定向生”或者“全科生”,营造尊重关怀困难生和提倡勤俭节约的氛围。引导定向生正确认识内外因的关系,克服家庭困难带来的消极影响,珍惜机会,逆境成才。
第三,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合理设置面向定向医学生的课程,鼓励定向生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长知识、学本领。鼓励定向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青年志愿活动,提升综合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悦纳自我。
第四,对定向医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幸福感教育。幸福感是个体对人生价值持肯定态度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与感恩的品德是密切相关的。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幸福感缺失的现象,不是因为他们不幸福,而是因为幸福唾手可得,他们不懂得感受和珍惜。定向医学生也不例外。有的定向生并没有从国家的优惠政策保障中感受到幸福,反而认为这是他们用6年之约换来的,是理所应当的,扭曲了权利义务观,甚至产生毁约的想法。因此,要在定向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和幸福感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是国家和社会的培养才使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并且在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高校可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定向生开展感恩记录、感恩沉思和表达感恩行为等活动,提升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同时,重视团体对定向生幸福感的影响。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团、班级、寝室文化,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关注,提升幸福指数。
3.引导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很多人认为定向生的就业去向已经确定,无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这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作用的片面理解。事实上,不少定向医学生虽然选择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理想,但这个职业理想的选择受到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是比较脆弱的。不少定向生缺乏职业规划,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力不从心,出现了职业信念动摇、自我认识不清、时间管理混乱等情况。适时地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他们认清自我,结合自身优势、不足和所处环境确定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成为一名卓越医生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因此,高校应当针对定向生的特点,开展贯穿大学始终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等多元化教育方式,使定向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解决职业规划中存在的困惑。
4.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医德素质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定向生的就业去向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对象相对文化层次不高,作为未来的群众健康“守门人”,他们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职责,必须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品格。定向医学生们可塑性强,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自我修养相结合的方式,对定向生开展以生命教育、廉洁行医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为重点的医德医风教育。如: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树立一批医德高尚、技术高超的医生典型;以医师节、护士节等相关节庆日为契机,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医学生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感;全员育人,除了借助“两课”平台对医学生们进行正面灌输外,专业课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言传身教,在课程讲授和实习带教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定向生们应当加强道德自省、自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觉悟。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S].
[2]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