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剑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国际工程承包历年来一直是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其营业份额一直占据世界总额的88%左右,但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更进一步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密切、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因此,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在国际承包工程领域内也开始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
国际工程承包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包含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多个方面,并涉及到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劳务输出、国际服务贸易等多个层面。它要求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承包方能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管理、服务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涉及资金庞大,很多项目都是政府大型招标项目,因此,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对于承包方的资金、技术、管理、国际经营经验等要求更为严格。
鉴于国际工程承包涉及面广、建设周期漫长,对承包方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能力、防范风险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属于国际技术和服务贸易的范畴,因此,在该领域一直是传统欧美企业居于统治地位。如根据美国ENR统计的2012年全球十大国际工程承包商主要是德国霍克蒂夫公司、法国万喜公司、奥地利斯特伯格公司、美国柏克德集团公司等,十大欧美传统跨国公司2011年的海外营业额为9 871 850万美元,在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他们依靠传统的优势在海外工程承包中占据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居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我国的国际承包工程是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及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而得以经历了起步阶段 (1978~1982年)、稳步发展阶段 (1983~1989年),从而在1990年以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更进一步深入、国际交往合作日益密切,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工程承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企业整体实力增强,竞争力不断提高。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简称ENR)统计的全球做大的225家建设承包商体现了国家和企业在工程领域中的竞争力,能够入榜的企业毫无疑问都是顶尖的工程承包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目前已居于世界建筑集团公司排行榜的第十一位,同时,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沈阳远大铝业公司等多批中国传统企业及新近涌现的企业在海外的承揽项目不断增多,营业额不断增长,不仅能够入围ENR统计的TOP225,并且企业排名也获得大幅度提高。自2001年以来,我国已有超过四十余家企业稳定在ENR的权威排名中,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2.企业营业份额不断增长。在起步阶段,我国企业主要是处于低端及分包市场,营业份额非常小,但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由最初的0.59亿美元到2005年首次超过100亿美元,直至2012年的1 166亿美元,已占到国际工程市场的35%的份额,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3.重大承包项目数量扩大化。企业国际化实力的增强集中体现在对重大项目的建设上。如以2008年为例,该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5 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347个,比上年增加86个;合同额总和796.5亿美元,占当年新签合同总额的76.2%;上亿美元的项目为195个,比上年增加47个;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项目10个,比上年增加4个。
4.集中化经营优势增强。自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发展,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承包工程前50位的企业占据了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绝大部分份额。根据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统计,2006年我国前50位企业新签合同额占据我国总合同额的81.5%,2007年占78.2%,2008年占74.6%,2009年占76%,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集中经营的格局,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我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面临着诸多困难,对企业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国际工程市场的萎缩。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又再次给世界经济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危机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投资市场的低迷,资金的短缺造成很多在建的商业项目及配套工程停摆,国际工程市场不可避免出现负增长。
2.企业技术、融资能力及管理水平还需提高。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日益呈现大型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各国政府均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即采取公开化的招标方式由总承包商进行EPC、PMC等“交钥匙”工程方式或BOT、PPP等带资承包方式以达到业主的要求,因而产业分工体系更加深化,要求企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势。欧美企业具有技术专利、资金充裕、管理先进、经验丰富的优势,与之相比,我国企业在以上方面亟待增强。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障碍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度发展、贸易顺差的扩大,国际上针对我国企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伴随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这些都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造成了障碍。在国际工程领域,贸易壁垒集中体现在汇率波动、政府补贴、投资限制、国内成分要求、税收歧视、人员限制等,同时,由于我国尚未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阻碍了中国公司进入他国公共工程市场。因而在很多项目投资上受到极大限制,影响了企业市场进一步拓展。
4.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导致风险加剧。国际工程深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地区冲突不断,部分国家出现内战及政权更迭,这些对企业往往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例如,2011年3月份爆发的利比亚战争就使得我国众多企业面临经营上的巨大困难,商务部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共计在利比亚在建项目有50个,合同金额达188亿美元,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商务部、有关商会和企业正陆续开展在利比亚大型项目的资产评估和损失评估工作,力求妥善处理相关的后续事项将损失降至最低。地区性的政治动荡也给我国企业在未来如何作好风险的预判和防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际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5.1%的年均增长率,其他行业如石油化工、交通、矿业等也将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截止到2010年,世界平均每年有近1.8万亿美元的国际工程承包额,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对于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力无疑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明确企业目标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文化。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跨国经营体现在企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达到业主对项目的建设要求。企业目标的明确是建立在员工对目标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建立在“人”的竞争基础之上,员工作为复杂的“社会人”,有着生理、安全、情感、认同、价值实现等多重需要,企业的组织文化中包含了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员工的共同使命感,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把员工个人价值同企业核心价值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工程承包中涉及到海外员工和东道国员工的跨文化沟通,因此,如何使得中外双方员工求同存异,克服文化、宗教、观念上的差异,形成良好沟通,从而能够使得企业经营有序开展。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制度是对员工行为方式、工作内容及处理各种工作关系的准则,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制度既有约束作用,同时也具有激励作用。约束作用体现在制度本身对企业的活动及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协调,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合理的制度不仅具有保健作用,更具有激励作用。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海外员工多以中青年员工为主,他们长期忍受与家人离别,远在他乡,因此,在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更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在制定考核制度时,要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相结合,在制度中体现促进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和国家的荣誉感的培养。
3.加强员工激励控制环节建设。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活动的过程。激励作用在于当员工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后,他们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有效调动,有效发挥潜能,达成企业目标。
激励的目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员工形成凝聚力从而围绕企业的目标即达成国际工程承包中业主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标的;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相关管理的要求提高效率,保证财务指标如成本控制、利润指标等的实现。因此,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要进行实时控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体现激励的公平、客观及人性化的原则。
4.建立科学的风险预防及应对机制。国际工程面临的国际环境极为复杂,同时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的动荡以及局部地区战争、少数国家内部政局变化从而造成企业经营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相应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横向联系,同时依靠我国相关外事部门及行业协会的作用,对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提前预防并及时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一方面能够使得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一旦出现不可避免的政治风险,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
[1]楼海军.国际EPC水泥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2]郁勇,叶臻,薄卫彪.基于KPI的绿色建筑项目绩效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03):16~17.
[3]韦延成.工程建设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4):9 ~10.
[4]Gilbert,T.F.Human comperence;Engineering worthy performance.Amherst[M].MA,and Washington ,DC:Humance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ess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1996.
[5]Harless,J.Performance technology skills in business:Implications for preparation[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1995,(08):1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