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梅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内科ICU,江苏 海安 226600)
吸痰是临床常会选择到的一种护理操作,尤其适宜于无法有效咳嗽、排痰的患者,对确保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笔者旨在探讨采用气道内留置吸痰管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的具体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龄50~90岁,平均78.5岁。1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例脑栓塞后遗症,3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1例心力衰竭。
1.2 方法:先用硅胶吸痰管按常规方法吸净口、鼻腔的分泌物,然后选用长度40 cm的14号无菌硅胶吸痰管,用灭菌注射用水润滑吸痰管前端。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在肩下垫一软枕,助手固定患者头部,将头尽量后仰。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先将吸痰管经鼻腔缓慢插入约7~8 cm至会厌处。另一名护士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患者的喉结处先旋转按摩,刺激患者咳嗽。操作者在患者吸气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1 cm,使末端游离。一般深度>20 cm或者测量胸骨角上2~3 cm,到耳垂再到鼻尖的长度,即为最佳留置深度。继续深入,吸痰管进入一侧支气管。有报道指出,吸痰管置入深度可达37 cm以上[1],可深度吸痰。插管成功的标志为患者呼吸或咳嗽时吸痰管末端会有气流,用棉絮放在吸痰管末端可出现棉絮摆动。插管成功后用7号缝线在吸痰管固定处系一双套结,留5~10 cm长度以真丝胶布固定于面颊部。吸痰时,先阻断负压,将吸痰管插入至气管深部,左右旋转缓慢上提。提拉时动作轻柔,不可提拉过度,以防吸痰管脱出。至少要使吸痰管前端距鼻尖18~20 cm,吸引负压一般以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左右为宜[2]。吸痰完毕可将氧气管接于吸痰管末端行气管内给氧,调节吸氧流量1~2 L/min。需再次吸痰时将氧气管与吸痰管分离,吸痰管末端接负压吸引管即可。吸痰管留置期间还可以通过留置吸痰管行雾化、湿化、气管内给药等,效果较好。
1.3 留置吸痰管期间的护理:①妥善固定,防止滑脱,避免反复插管,引起患者不适。我科采用7号无菌缝线用双套接系在吸痰管固定处,再用胶布固定缝线予面颊部。这种方法既可防止吸痰管脱落,吸痰时又可以转动吸痰管,利于吸引,同时还可以刺激患者咳嗽。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气道湿化,及时有效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如果吸痰管堵塞,应立即拔除,必要时重新置管。③加强口腔护理。气管内留置吸痰管造成声门关闭不全,患者说话不清,上呼吸道分泌物易坠入气管内或食物吞咽时误入气管内。所以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误吸。吸痰时密切观察痰液的量和性状,如有新鲜血丝样吸出物,应考虑黏膜损伤的可能,应关闭负压后退出吸痰管,暂停吸引。
气管内留置吸痰管最短3 d,最长14 d,平均留置时间5.6 d。置管前,经皮血氧饱和度检测为70% ~83%,置管后为80%~97%。结合加强翻身、拍背,规范使用敏感抗生素,其中18例患者均好转转入普通病房,好转率达90%。
对于咳嗽能力较差、刚刚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痰液常不能自行咳出,需要依靠护理人员吸痰才能保持气道通畅。传统吸痰时,反复插入吸痰管,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科采用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在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分泌物阻塞气道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还可以通过留置的吸痰管给氧,绕过上呼吸道的解剖死腔,增加氧气在呼气期的储存,显著减少了给氧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 韦晓君,王玲华,郑玉香.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10.
[2] 颜井先,守 艳.气管内吸痰的临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