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娅云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9)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变化,对于患者不光再是对于疾病的护理,而是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去考虑,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护理人员拥有精湛的技术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静脉输液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技术。本研究为了探讨防止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方法,对两步法和双阻断排液法两种排液法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乳腺一区住院的输液患者50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岁,共穿刺100次。随机分为两组,全部病例均取仰卧位,注射部位均在上肢,所有穿刺由同一人操作,集体观察。输液时严禁甩手,动作要平稳,输液液体均为晶状液,均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
1.2 方法
1.2.1 两步法:第一步: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一手固定针柄,另一手挤压莫菲氏滴壶处,使滴壶内液面达1/2处时稍提输液器前端,即开放开关,当液体流至输液管下端距尾端连接头皮针2 cm处时,夹闭开关;第二步:消毒皮肤后再排气,缓慢打开开关,均匀放慢液体流速,直至硅胶管内和针头内空气排尽,关闭开关,然后常规进针。
1.2.2 双阻断法:第一步:操作与两步法相同;第二步:将滴壶以下管道内空气排尽,将少量液体排出,反折头皮针针柄上约一指处,使液体流动处于完全阻断的状态,再关闭调速夹。此时已有两个部位能够阻断液体流动。进针前先放开反折处,此时针头射出少许液体,针柄保持水平状态,然后给患者注射,注射成功后开调速夹[1]。
双阻断法防止输液时微量空气形成的作用优于两步法(χ2=48.65,P <0.01)。详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效果比较(例)
3.1 微量空气形成的原因:①常规进行输液操作时,当液体经过莫非氏滴管后,一手把持针柄,一手将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抬高到一定位置,让液体推进空气,从而达到排出输液管内的空气的目的。到达输液器末端时,针头排出的液体此时留在无菌小药杯内,在这种情况下末端的输液器处于水平位,使得终端滤器的截面与输液管的截面比较要大,使得液体流进此处时流速有所减慢,推动空气排出的力减少,最终有空气残留[2]。②双阻断法未产生微量空气,因此将连在输液管上头皮针针柄剪掉,进行排气试验,经过多次排气试验,结果表明,输液时微量空气的发生是由排气后调速夹引发。夹紧调速夹后会有少许空气进入头皮针内。但某些情况下看不见空气,进针回血后才会发现有小气泡,原因在于吸入的空气量少,没有超过针柄内的容积,所以在输液管内无法看到空气。充分表明进针回血后所看到的微量空气与第一次排气无关。
3.2 双阻断法能够避免进针前微量空气的吸入:进针前有少许液体射出,说明管内有一定的压力,此压力能阻止空气被吸入输液管内,并能有效阻止在床边排气后到患者注射这段时间内空气有针头吸入。
3.3 微量空气的危害:①增加不安全因素和患者心理压力:输液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在临床上虽然没有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但会给部分患者和家属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现代医学和护理学已从关注疾病本身慢慢过渡到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同时还要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多去关注患者。因此,掌握双阻断法输液可消除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②造成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浪费药液:当微量空气进入静脉时,一部分患者或者家属会非常紧张,要求反复穿刺至无一点空气,但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会造成微量空气,光靠护理人员的解释是不够的。由于反复的穿刺不仅增加了患者穿刺的痛苦,而且反复排气的同时也浪费了药液。③避免医疗纠纷隐患:现阶段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因此当有意外或不适时,部分患者会提出一系列让医院尴尬、头痛的问题,医疗纠纷发生率越来越高。
3.4 双阻断法与两步法都易掌握,操作方便:但双阻断法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更能有效防止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可尽最大努力消除人为的相关因素,将对患者的损伤减少到最低。护理质量可得以大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也显著增强,缓和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
[1] 李素珍,罗彩树.双阻断法防止输液开始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探讨[J].医学文选,1999,18(1):123.
[2] 马丽锋,胡国芬,方 芳.减少微量空气的排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