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瑜蒙 (陕西省西安庆华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5)
脑梗死后患者常有偏瘫,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1]。笔者采用神经网络治疗仪对脑梗死后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诊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均为经CT或MRI确诊的初发病例,均存在上肢肢体功能障碍,排除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8分患者。按照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的原则,以随机号码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63.6±10.5)岁,病程(2.4±1.7)d。对照组男29例,女10例,年龄(62.8±11.2)岁,病程(2.2±2.1)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网络治疗仪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患者均取卧位,用75%乙醇棉球清洁局部皮肤。治疗仪正极放置于患者手背腕横纹上1指处,负极放置于手背腕横纹上8指处,接地于手腕横纹上5指处。使用自动模式,单极刺激波形,频率50 Hz,波宽为0.2 ms,持续刺激 8 s,间歇 12 s,30 min/次,1 次/d,5 d/周,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评价量表(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2],评分项目共11项共计22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状态越好。
对照组:治疗前后 FMA评分分别为(3.1±2.4)分、(5.7±2.9)分。观察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分别为(3.4±2.6)分、(11.1±4.7)分。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t=4.3134,P<0.01和t=8.9526,P<0.01);治疗后的 FMA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6.1063,P <0.01)。
文献报道脑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卒中引起的脑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其丧失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因此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障、肌肉痉挛、失语等表现,其中又以肢体运动障碍最为常见。如何能够探索更加有效的办法来重建神经网络、改善肢体活动能力,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康复治疗效果,是脑梗死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神经网络治疗仪将肌电生理反馈和神经肌肉刺激有机结合,通过认识—再训练的方法,使受损而未完全被破坏的神经细胞再度生长,并重新构建新的神经网络的治疗仪器,临床主要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和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神经网络治疗仪治疗系统是在治疗部位的肌肉两端各粘贴1个电极,用于检测不足以引起肌肉收缩的肌电信号。通过同一组电极将预置的电刺激输送至靶细胞上,响应患者的意识使肌肉产生收缩,在患者感受到意识对肌肉控制的同时,不断强化受损大脑神经网络的恢复和重建,从而恢复瘫痪肢体的活动功能。神经网络治疗仪的肌电刺激与普通电刺激的区别在于其电刺激来自于靶肌肉细胞的肌电信号启动,是一种闭环刺激,而不是由直接刺激的开环刺激[3]。这种治疗模式是将肌电生物反馈的心理治疗效应与肌电刺激的物理治疗方法相结合,通过肌电信号的可视化反馈,使患者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提高肌电水平,并且能改善肌肉收缩力,这样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不仅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而且对于预防和改善卒中后抑郁也具有极大的帮助。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网络治疗仪,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肢体活动能力比治疗前显著增加,可获得比肌电刺激治疗更佳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1] 孙洪海,曾 艳,徐艳杰.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33.
[2] 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67.
[3] 刘虔铖,田学隆,李 烽,等.脑神经网络综合康复治疗仪的研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