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灾害医学救援的陆地大型移动医疗急救装备研发

2014-08-15 00:49任家顺黄春基靖剑波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卫勤灾害救援

任家顺,黄春基,靖剑波,姚 磊,陈 渝,林 海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庆 400037)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之一,公共卫生事件频发[1]。在应对近年来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以及洪涝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中,本院先后抽组13支医疗队,救治伤病员19 335人次,现场开展手术778台次,后送伤病员593人。医院本部累计收治灾区伤病员149人,完成手术74台次,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实现“零死亡、零事故”的救治目标。本文在总结本院近年灾害医学救援实践基础上,主要分析我国陆地大型移动医疗急救装备现状,并提出研究方向和策略。

1 灾害医学救援的主要做法

1.1 平时狠抓基础建设 建立完善长效救援机制军队医院担负着“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双重使命,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特有的性质、编制、装备和素质决定的[2]。建立长效、实用的救援机制,关键在于预有准备,注重加强基础环节建设。通过健全组织、规范预案,建立反应快速、调度有方的指挥体系;通过合理抽组、定期轮换,根据工作调整择优组队,满足救治力量齐编满员的需求;通过严密组织、训练落实,形成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适应不同训练对象和灾害救援保障任务特点的训练体系;通过加大投入、全程保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面保障灾害医学救援所需,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医学救援任务。

1.2 救援时突出快速反应 把握好救援救治工作重点 通过多次灾害医学救援实践可见,在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是有效降低死亡和伤残率的核心[3]。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救援方案制定、人员收拢集结、药品器材筹措,并摩托化快速机动至灾害现场,迅速展开伤员搜救、现场急救、医疗后送和卫生防疫工作,才能把握救治工作的重点。

1.3 救援后注重及时总结 不断提高医学救援能力依据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应急管理》和《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教材》,细化制定《医院灾害医学救援评估细则》,在每次实施灾害医学救援后,及时采用收集资料、分析汇总、会议讨论的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在专家组指导下,对救援中的应急响应、灾情预计、力量编配、筹措机动、救治实施、监护手术、伤员后送、后勤保障和指挥协同等诸个步骤进行细致评估,查找反思救援工作中的不足,为医学救援工作提供更多更详实的经验,提高医学救援水平。

2 灾害医学救援应把握的关键问题

2.1 加强军地协同是发挥灾害医学救援实效的关键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成,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各地区急救中心(站)是灾害医学救援的主体[4]。如果发生大规模灾害事件,由于军队医院具有的独特优势,势必成为展开救援的主力军。从参加的几次灾害医学救援行动看,还存在参救单位各自为阵、多头指挥,且指挥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沟通等问题,导致灾害医学救援中指令不畅、前后矛盾,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5]。所以,强调军地协同、建立军民一体化救援模式,使之成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援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实施救援。

2.2 全科医师和专业人才是发挥灾害医学救援实效的基础 加强医学救援专业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抓自身“全科医师”基础训练,高度重视灾害医学、创伤外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建设,强化灾害医学专业知识、基本急救技能和卫生救援组织实施训练,提高医学救援人员的基本综合素质。其次可以依托以军队医院为主的区域性医疗卫生救援中心,广泛定期开展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培训,提升军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打造技术优良、装备配套、反应快速的精锐力量[6]。

2.3 构建全程医疗救治链信息系统是发挥灾害医学救援实效的纽带 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灾害医学救援中形成多个“孤岛”式救治单元,相互间协调、配合、信息流不畅,缺乏综合指挥决策系统有效的组织协调[7];因此,构建一套高效、快捷的全程连续救治指挥决策信息系统,立足解决各救援力量单元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问题,将救援装备、救援人员等卫生资源有效整合,达到实时监控、动态指挥的目的,为灾害医学救援提供指挥决策的可视化平台,对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医学救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大型移动医疗急救装备研发与创新

3.1 卫生列车研制 卫生列车是我军陆地伤病员长距离、大批量医疗后送工具,具有载运量大、运行速度快、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具备后送中救治、救治中后送的卫勤保障能力。典型编组的卫生列车由手术急救车、重症监护车、伤员运输车、指挥车、后勤保障车等功能车厢编组而成。其中手术急救车和重症监护车为研发自备车,伤员运输车、后勤保障车、指挥车分别利用普通硬卧车、行李车、餐车快速改建而成,其他功能车厢为征用配属车。

手术急救车和重症监护车是卫生列车的核心功能车厢。手术车由制氧区、医技保障区、更衣洗手区、手术区和清洗消毒区构成,各功能区域保持相对独立。车内配置齐备的手术设施和检查检验设备,氧气、空气净化和采暖通风等装置一应俱全,能够在伤病员后送途中实施气管切开、血管结扎止血、清创缝合、切开引流、颅脑减压、胸腹腔探查等紧急抢救性手术,同时具备急诊检验、床旁辅助检查等功能。重症监护车通过平行于车厢两侧安置升降病床的设计,有效解决伤病员上乘下载搬运和伤员术后连续性监护治疗等难题,可使卫生列车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发挥完备的卫勤保障效能。本院成功研制配置齐全的卫生列车手术急救车,其后续功能单元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3.2 轻型方舱医院及手术救护车研究 轻型方舱医院是“移动医院”的一种形式。国外移动急救医院存在造价高、体积大等缺点,我军的野战方舱医院系统虽得到不断完善,但存在舱体较多、运输较为困难、车辆减震性能不足、价格高昂、装备量很少、调动程序复杂等不足,尚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各种抢险救援需要[8]。因此,针对灾害现场进入慢、展开困难的问题,研究可自动装卸、无扭矩抗颠簸、以手术舱和医技检查舱为主体的轻型方舱医院,旨在解决灾害现场快速进入、快速展开、快速通过的难题。在手术舱无扭矩基础上安装手术床惯性缓冲装置,研究从救治现场至集散地或医院,具有抗颠簸和惯性缓冲能力的手术救护车,解决运送途中的紧急手术救治难题。

3.3 全程行进间救治指挥决策系统研究 研究有效的全程行进间救治指挥决策系统,解决救援中力量调配、装备配置、现场搜救、紧急救治、伤员后送、协同配合等信息联通问题,使各种大型移动医疗急救装备综合配套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在国家救援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以信息化组网填补全程救治“中间环节”空白,形成从救治现场、途中转运到后方医院的“全程救治链”。

[1]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策略[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69 -271.

[2] 张雁灵.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中国军队卫勤[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1 -4.

[3] 俞冠东.协同型灾害医学救助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592-593.

[4] 王 谦,陈文亮.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应急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3-14.

[5] 张雨龙.军队医院开展灾害医学救援训练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3):351 -352.

[6] 彭碧波.国内外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J].中国应急救援,2011(5):4-6.

[7] 贾群林,陈 莉.汶川地震现场救援行动存在问题分析[J].上海医学,2012,35(7):619-620.

[8] 刘鹏庆,聂 涛,戚增力,等.野战卫勤车辆装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3):104 -105.?

猜你喜欢
卫勤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