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行人辞令的表达风格

2014-08-15 00:51:59关立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寡人臣子国君

刘 敏,关立新,刘 丽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一、《左传》行人辞令的表达风格

《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历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左传》一书,对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各诸侯国内部公室之间、公族之间的争霸争权斗争,广大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都作了比较真实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频繁,相互交往的双方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有的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政治对垒,有的是一国之君和另一国臣子之间的外交言语交锋,有的是一国兵士和另一国领袖之间的遭际,由于谈话双方或交战双方地位的不对等,这就使得双方的地位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反映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就呈现出了含蓄、委婉、谦卑、恭敬等特点。

《僖公四年》记叙了春秋初年齐楚两个强国之间的一场斗争。齐国国君齐桓公率领中原各国组成的诸侯联军寻找借口(“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夹辅周室”)向南方的楚国进军,兵临楚国城下。楚国也想借此向北方扩张,于是楚成王以强大的武力做后盾,派使者和齐国展开了尖锐的外交斗争,齐国国君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齐侯陈诸侯之师”对楚国使者说,我们来此的目的是“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并以武力威胁楚国,“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楚国使者不甘示弱,据理力争,我们楚国有强大的军力和巩固的国防,如果你不“以德绥诸侯”,即使军队再强大,也“无所用之”。经过唇枪舌剑的言语交锋,齐国答应讲和退兵。这篇文章很简洁地表述了外交上的辞令应对,体现了绵里藏针的语言特点。

《左传》中有很多关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记载和描写,这些记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成公二年》里记载的齐晋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援,于是齐晋之间遂有了这次之战。这篇文章对外交辞令即委婉表达的运用可以说是很典型的。文中有一大段话就是委婉表达的最佳体现: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壁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交战双方,齐国主帅为齐国国君齐侯齐顷公,晋国一方则是臣子谷卩克担任中军主帅,韩厥任司马。交战伊始,齐军士气高昂,晋国中军谷卩克与御手解张均受伤,但晋军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最终,齐军溃败,齐侯被晋国司马韩厥俘获(虽然事后证明是被御手掉包的假齐侯)。齐晋两国实力相当,同为大国,在外交上应是对等的。但此时,两国主帅的身份却是一君一臣,战胜方的主帅是一国之臣子,战败方的主帅则是另一国之国君。因此当一国之臣子要行使自己的职责俘获另一国之国君时,仍然要用表面谦卑而语带机锋的话,极尽谦卑之辞委婉含蓄地表达我要活捉你这个齐国国君的愿望。

《成公十三年》是春秋时代一篇著名的外交辞令。由于秦国的背信弃义,晋国使者吕相出使秦国与秦绝交。吕相追述了两国交兵的历史,列举了大量的材料,指责秦国背弃盟约,全文言辞犀利,气势逼人,是使用委婉语的很好范例。

《隐公元年》是一篇充满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文中表现了阴险狡诈的郑庄公与偏心狠毒的母亲姜氏和贪婪愚蠢的弟弟共叔段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斗争。作为臣子的公子吕和颍考叔对郑国国君郑庄公说的要求惩治共叔段与其母的话:“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典型体现了卑者对尊者,臣下对国君的谦恭及诚敬。

《僖公三十年》中,晋文公重耳联合秦穆公包围并将攻打郑国。处于两个大国夹缝中的弱小郑国,面对强大的外敌,决定启用一直被郑国国君忽视不计的老臣烛之武。其中郑国国君对老臣烛之武的令其出使秦国的劝说“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不使用谦敬语,单纯用语义上的诚敬及致歉使烛之武能够出使秦国;而老臣烛之武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更用自己年龄大了来委婉地拒绝。这种用法在《宣公二年》中也有体现。

《成公三年》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失败,楚国胜利。晋国副帅荀首之子知被俘。在两国交换战俘过程中,楚国国君向晋国被俘臣子知要人情,而知不买楚国国君的人情账。对话之中的晋国臣子知回答楚王的话,更是委婉表达的典型范例: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二、《左传》行人辞令的表达手段

《左传》的行人辞令,大致有这样几种表达方式

(一)用谦敬副词来达到委婉表达的效果

谦敬副词包括表谦副词和表敬副词。在意义上表示对对方的直接尊敬或自我对别人的极度谦恭。当然,自谦也是为了尊敬对方。

1.用“请、敬、谨、愿”等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作为“菜食者”的曹刿,向“肉食者”的鲁国国君请求参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地位的悬殊,使曹刿这个普通百姓必然要谦恭应对;作为臣子的颍考叔对国君说话也同样要毕恭毕敬:“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晋国使者吕相出使秦国,对目的国所使用的外交辞令,仍要谦卑从事:“犹愿赦罪于穆公。”(《左传·成公十三年》)。

2.用“幸(幸运)、惠(得到了恩惠)、辱(受了侮辱)、蒙(承蒙照顾)”等表示谦恭。

齐桓公率军攻打楚国,侵入到楚国腹地,强敌压境,楚国使者只能卑辞以对:“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你率兵侵略我们国家,进入我国领土,我们是得到了你们的恩惠,而你们是受到了屈辱,而这也是我们的愿望啊!

3.用“敢(冒昧、岂敢)、窃(私下)、伏(趴在地上)、伏惟(趴在地上想)”等表示自谦。

颍考叔吃着国君给的饭菜,同时还大胆地留出一半给母亲时,国君慨叹了一句“尔有母遗,翳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冒昧地问了一句“敢问何谓也?(同前句)”实际上,这是颍考叔给国君下了一个套儿,想让国君入瓮,为后来的黄泉相见做铺垫。另外像“窃”、“伏”、“伏惟”这样的用法到了《史记》的汉代也仍然在使用。

(二)在对人的称呼上,使用尊敬对方贬抑自己的词

古人在提及自己或自己一方时,往往采取谦退自贬的说法。一国之君与对方说话时,为了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尊敬,称自己为“寡人”。《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意为寡德之人,是自谦的说法。作为臣子的说话一方为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提到自己的国君时,谦称为“寡君”。《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意为寡德之君。谦虚地说自己国君“不吊”。《成公十三年》:“文公即位,穆为不吊。”即“不淑、不善”的意思。而一国之臣子与对方国君谈话时,不敢直称对方国君,而委婉地称其为执事。《僖公三十年》“敢以烦执事。执掌事物的人,即您手下的办事人员,用对手下人的称呼来尊称对方。类似于“寡人”“寡君”这样贬损自己或自己一方的称呼的例子,在《左传》的其他篇章里随处可见。《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寡人是征,寡人是问”等等。

(三)不使用谦敬语,文中也没有尊敬别人或贬抑自己的称呼,只是在行文中从字里行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

齐桓公率军讨伐楚国,有一个可笑至极的理由是“(周)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面对如此无理的诘问,楚国使者的回答同样出人意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僖公四年》)委婉地表示,这事我们不知道。言下之意是昭王寡德才落得葬身鱼腹的下场的。晋灵公昏庸无道,设宴诱杀谏臣赵盾,赵盾不知是计,手下人提醒赵盾“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宣公二年》)用君臣之间惯常的礼节委婉地提醒主人应该撤退出来,以避免受到昏君的陷害。秦穆公想要长途奔袭晋国,征求大臣蹇叔的意见,蹇叔的“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无乃不可乎?”(《僖公三十二年》)便是委婉地提醒国君,此做法不可取。但秦穆公头脑发热,一定要打这一仗,劝阻不成,蹇叔只好再次表达自己的意见,“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再次委婉地提醒国君,如果非要这样做,失败是必然的,甚至会有去无回,全军覆没。秦穆公听不得逆耳之言,非常生气,便诅咒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僖公三十二年》)一国之君委婉地用墓地的树木的长势来说明臣子早就该死了。但作为国君对臣子这样说话,语气如此强硬,在古代宗法制社会里,也在情理之中。

三、《左传》行人辞令的文化内涵

《左传》的语言风格中为何会有如此委婉的行人辞令?这和当时的宗法社会及周代崇尚礼的习俗是分不开的。西周初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秩序,人们崇尚礼,崇尚威权,逐渐地又崇尚武力。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有了委婉深致的语言表达风格。使行人辞令中的委婉含蓄和游说者语言的另一种纵横捭阖的风格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左传》善于运用简练的亦或是委婉的语言,记述复杂纷繁的历史事件,也善于用写实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鲜明地表现出历史人物的面貌和性格。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1]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许嘉璐.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4]杨伯峻,徐提,译.古典名著今译读本:白话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3.

猜你喜欢
寡人臣子国君
吕相绝秦之“寡君”“寡人”
读书(2024年4期)2024-04-16 04:59:20
千金求马
师旷劝学
狂泉
编辑部的故事
寡人之于学习也
当网络语变成文言文
才智(2014年3期)2014-04-29 00:44:03
臣子与飞蛾
臣子与飞蛾
意林(2011年13期)2011-10-22 00:00:11
皇帝的怪帽子
读者(2010年6期)2010-07-04 09: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