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霞
(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北京 100037)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1],是对当前网络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少人认为,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自由性、自控性、两面性、社群性等特征,造成了网络空间的“不易设防”状态。但是,尽管网络社会虚拟,网络管理却不能虚拟,尽管网民有充分的自由,其价值捍卫却要有章可循,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网民的品格、言行,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在我国,网络价值理念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空间里,我们同样要倡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样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很多事实表明,在价值观畸变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不良行为,“荣誉”与“不荣誉”的界限会被颠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被淡化,“守法”与“违法”的标准也被弱化。一些人在网络空间里表达着强执弱、富侮贫、诈欺诚、假乱真的低劣事项,一些人在网络上宣扬厚黑,以无聊为看点,以低俗为筹码,以无耻为荣耀。一些网民和网站竞逐无聊,有卖“丑”者,有买“丑”者,有逐“丑”者,有不以为“丑”反以为“美”者。“文化人”忘记了斯文,“网络人”抛弃了文明,“社会人”不顾了公德,泥沙俱下的网络行为中,文化粗鄙化已经成了某些人赖以成名的有效工具。网络文化“粗鄙化”也是官僚气、市侩气、流氓气的合流结果,也侵蚀着现实的文化领地,他们传递的不是正能量而是负力量,带来的不是和谐而是混乱。在名利和欲望的推动下,一些网民借助网络技术,别出心裁地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一些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制造出令人作呕的网络文化垃圾。在名利驱使下,有人把真人秀场转变为露点走光,把能力比较转变为脱衣比拼,把成名的期待寄托在生猛话语上,把利益的追求比附在庸俗的言行上。网络人物的成名效应造成仿者亻先亻先、蔚成丛众,意见领袖兴风作浪,各色粉丝摇旗呐喊。整治这些乱象要靠加强法制建设,同时也要靠道德关怀。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要把好网站内容的质量关,防止涉假的、涉黄的信息上网,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堵塞色情暴力信息、低俗信息等不良内容的传播渠道,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来引导网民行为;对网络文化的引领,不仅靠主流价值观,还要靠网民的文化自觉,必须在思想上正人心,从心理上揖邪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网民的思想认识,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增强主流版块和网络内容的吸引力,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于价值一途,当规行矩步,恪守道德;于不同事项,应客观判断,不逐胜异;于商榷之事,亦不遽下结论,而以探研求共识。对于网络舆情,允许讨论,允许质疑,但要亮明态度,让网民知道哪些当行、可行,哪些当止、应止。广大网民要矫风励志,唱响主旋律,催发正能量;国内网站要激扬道义,激励爱国之行、敬业之心、诚信之德和友善之思;党和政府要用健康的知识吸引网民,用感人的事迹激励网民,用真挚的情感打动网民,使网民在心理上陶铸灌辟,在理论上转识成智,在行动上致之轨度,形成党政干部堪为楷模、知识分子勇担责任、社会组织共谋良策、广大群众合力抵制网络不良倾向的局面。
不难看到,当下网络空间里的一些事项俗不可耐,甚至丑陋无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渐行渐远。那些浮谈怪说,淡化了主流观念;那些私欲恶行,张扬了浇薄之心。一些网民,骋其私欲,颠倒是非,绑架公意者、竞逐浮华者、轻薄道德者,不在少数。他们虚设场景,妄意捏造,言之不怍,放情肆志,借社会问题炮制网络谣言,挑起网络争端,混淆网民视听,扰乱网络秩序,直接或间接地危及现实社会的稳定。一些网络叙事,或以翻空出奇吸引网民,或以穿凿附会晃人眼目,或以轻狂浮词哗众取宠,或以猥琐之语猎集人气,或以耸言虚事寻求点击,种种作态,都是不良价值理念发酵的产物。在网络不良思想的诱引下,谬论邪见,竞相出场,不少人热衷“独家解评”,偏爱“小道消息”,不查根源,不明就里,或故意涂上一些神秘水彩,用唬人、蒙人、骗人的方式,不厌其烦地推出“猛料”、“奇闻”,以此宣泄情绪、角逐利益。一些网站端居私念,故意搅局,绑架网民,在网上追求别调新声,为攫取名利不惜注水灌水,甚至悖逆诈伪亦不觉丑,由此造成价值错乱和行为变异,那些网络大谣和网络水军以出格的言论把网络虚拟社会“搅得周天寒彻”,严重消解了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作的努力,也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魅力和外部约束力。网络病毒、无聊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给网民的财产安全、信息安全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一些网络机构恶意攻击商业对手,利用网络信息的扩散性和渗透性人为编制企业信息,破坏了评选结论的公平性。西方国家也利用网络技术给中国制造麻烦,他们利用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进行渗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国内有关机构也借网络管理漏洞猎取暴利,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非法宗教也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网上炒作、煽动、组织和串联,展开争夺舆论阵地、争夺人心的斗争。一些网民在网络社会中肆意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捏造事实造谣诽谤,扰乱社会秩序。抄袭剽窃成为网络社会的一大景观,学术造假五花八门,从规模到层次都“空前盛况”,学术良心和责任担当被搁置一边。与网络信息安全相联系的技术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技术失密造成经济损失和信誉问题十分严重。
应对上述状况,要重视而不能忽视,要规范而不能放任。在网络空间里,“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2]要用先进文化引导网民,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灌输到网民的精神信仰之中,用网络文明激励网民个性,用网络的清新之气让网民放飞心情。要用良好的道德标杆规范网络行为,用优秀的道德风尚引导网络风气,用有力的措施压制网络邪气,形成理性交流的良好氛围。要确立良好的行为理念,简汰浮奢,导扬旨要,倡民主以增网络活力,讲文明以增网络魅力,促和谐以增网络引力;要提高素质,提升境界,通过网民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善善著,恶恶明”;要化思路为行动,变规则为常识,在网络空间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感和吸引力,形成万众一心促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
网络社会的语言能在现实世界里产生共鸣和回响,现实社会的事实又为网络语言提供素材和启示,“网上”的语言与“网下”的事实相激相荡造成话语体系的多变性,形成多彩的话语符号。但是,在网络不良行为的推动下,一些文化语汇和文化言辞也进一步空洞化,使知识成为求利的筹码,思想成为社会装饰,语言成为文字游戏,心理世界也变得平庸不堪。从规范网络行为出发,要使网络空间的语言运用、表达方式遵循常规的形式和社会习惯,要以广大网民喜闻乐见为基准,不能借创新之名任意发挥。现在的网络社会里,“三俗”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粗”、“鄙”、“俚”、“恶”充斥其中。一些网络用语,既不合语法规范,也不符合社会习惯,却因其“新异”而被网民追捧。若要攻击一个人,嘻笑怒骂皆成手段;若要捧红一个人,肉麻之语皆可为工具。一些人“嘲戏之谈,或上及祖考,或下逮平民”,不以尊德为荣,专以丑辞弄乐。泛滥成灾的垃圾语言和虚假内容,折射出网络生态的恶化和一些网民精神家园的迷失,正所谓:“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消除这些弊端,需要政府、网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走群众路线,看一看“下里巴人”需要什么内容;网民要有责任担当,听一听“民间社会”期待什么声音;社会精英要自觉垂范,想一想广大群众渴望什么作品。事实表明,语言谦恭一些,态度温和一些,语气平缓一些,并不损害网络话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反,那些网络粗口、恶搞语言,总是激起正直和善良的人们的强烈不满。因此,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要把社会所需所用、群众所想所思以朴实的形式、生动的描述表达出来,达到高雅与通俗互补,虚拟和现实协调,尤其是在牵动人们神经的敏感话题上,更要出言谨慎。网络空间里,合理的愿望要有理智的表达方式,合法的要求要有恰当的语言表白,不同的观点可以碰撞交流,但不应言辞相毁、相互指拆。商榷式的交流,要多一些平等;辩论式的沟通,要多一些尊重,揭露社会阴暗面,要客观平实,持论公允;讴歌社会积极面,要雅言陈叙,饱含旨趣。网络上的言论,网民在看,社会在听,好坏自有评说,公道自在人心,不能以网络社会虚拟而肆意妄为。网络名人要坚守话语底线,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利,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发布真实可信的信息和积极理性的观点,不能因拥有众多粉丝而自视“真理”在握甚至罔顾事实,不能因为拥有强势话语而强词夺理甚至污言秽语。网络语言的表达寄托了网民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应该把这种创新精神以健康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社会责任感,捍卫主流价值观,显示守土有责的决心和守卫精神家园的信心,形成思想高迈、爿庸世觉民的网络话语,用正确的法制导向和道德宣传保护网民的话语权,矫正网民的不良倾向。
提高网络社会的管理水平,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管理队伍。每一个网络管理者,都应立足宣传发动、技术传播和思想引导,做网络社会科学化管理的践行者;都应坚持实事求是,追踪网络发展潮流,做网络社会科学化管理的引领者;都应着重解决问题,注重实效,做网络社会科学化管理的推动者。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网、知网、懂网、用网,借助网络渠道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加强与广大网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利用网络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在互动交流中增强以人为本的责任心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感,保证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近,中央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4年重点工作》,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做好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