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祺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早在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便提出“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各项工作”的要求。[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丁一平代表说:“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未知依然大于已知。全国有5亿多网民,他们每天的所见所思所想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也是应该加强引导的。”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体系,通过对构建各因素和总体实效性的分析、评判、总结,将有利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的延展和补充,《现代汉语词典》中“实效”的含义是“实际的效果”,通常是积极方面。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概念是高校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对受教育者,即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产生的实际效果。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方式有多种观念。有学者通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要素、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有效性的判定。[2]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四个维度完善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教育者思想素质建设及网络管理机制建设,得以体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也有学者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划分为教育认知效果、教育价值效果和教育实践效果三个逻辑层面。[4]而在所有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表现方式中,共同体现的是对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复合性、弥补性、自主性、双刃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网络这种特殊传播形式决定的。打破以往单一的一对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际传播的内容输送方式更复合,有个人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后的内向传播,有通过网络平台点对点探讨交流的人际传播,更有信息交流多对多的大众传播,更有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时代的新平台产生的个人对公众的反向传播。因此,传播方式的多路径促使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也因为这种复合的传播形式,在内容上将会有“效果弥补系统”。例如,大众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过于理论性,则将通过其他平台形成的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消化掉这些理论,转化为更易理解接受的信息。正如十八大后提出的“中国梦”概念,在高校的形势政策课以及各大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它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都有相关的宣传和报道,大学生群体对于这一新的概念解读,除了以上形式外,更多的是从选举典型人物的网络投票,正能量事迹报道后的跟帖,微博、微信转载,特别是微信点赞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得以理解和认同。这正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弥补修复特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类传播路径依托的还是受众的自主性,即需要大学生具有主动获取、学习、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识和行为,脱离了课堂的强制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形式,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产生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同时,这种自主性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相应的监管,信息内容的获取有随机性、自由性,在正面的教育内容被获取的同时也有部分反面内容信息的流入。与此同时,在个人内向传播的过程中,缺少外界的引导将会使受众按照预设偏见对信息进行在加工。例如,一个大学生在点击十佳大学生网络票选链接,可能因为预设偏见,认为那些高票数的同学都是“刷票”获得,因此对该活动的公正产生质疑,也因此削弱了塑造典型形象教育的作用。这便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双刃性特点。在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的这些特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路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几个要素构成,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是网络信息制造者、传播者,其自身文化和道德素养、技术能力、信源的可信度等都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影响实效性。除政府网络宣传和部分门户网站的工作人员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教育者是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除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网站进行的网站内容建设外,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QQ签名、微信朋友圈发布或转发内容、博客和微博博文等内容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传播,起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课堂教育中宣传集体主义精神的教师却因为某件事情在QQ签名表达出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则很容易让不明事由的学生对之前的教育内容产生怀疑。因此,教育者在制造相关信息或观点表达,以及转发内容的信源可信度都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而作为受众的学生,其自身素质、自主选择偏好等都决定了是否能够接受到该教育内容,或者是否能进行正面的内向传播及人际传播。比如说在学校门户网站的“飘窗”宣传栏,网络微电影、十佳大学生人物票选等类型的内容较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进而点击获取相关信息。而对于宣传“两项计划”、征兵入伍等政策内容则往往容易被大学生的自我预设信息屏蔽掉,不会主动点击,认为与自己无关。获取信息的大部分是那些对于自身已有相关意向或通过其他途径已经有所了解的学生才会进一步的参与。因此,受教育者本身已有的知识储备、价值预设和自身需求、关注点是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终能否被受众接受的关键因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例如,在宣传十佳大学生事迹时,不仅仅采用文字叙述宣传的传递方式,而是配合人物微电影这种大学生较为关注的形式,以及网络票选等方式,使得大学生作为受众具有参与感和传播感。随着手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微信作为一种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的智能终端在大学生中尤为盛行,各个高校在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及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的公共账号,建立宣传平台后,又进一步设立了微信的公共账号。而与以往的网络平台不同,微信作为一种新的智能终端,具有便捷性、主动性的特征。通过手机查看微信,“刷”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学生每日的必修课,因此,通过该平台传递的信息极为便捷的被受众获取。同时,因为手机是这种网络传播形式的移动终端,关注设置的微信公共账号后,该账号可定时向终端发送信息,主动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环境的支持则是整体上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宏观上有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中就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禁止传播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破坏国家统一、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社会稳定的、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含有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的。[5]而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在十八大会议上就表示:中国5亿多网民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代表明天,代表未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应该将网络纳入整个社会的管理。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在网络上发出声音,让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微观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的开放性使得高科技在道德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因此,加强校纪校规教育、增强对大学生网络的监管和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落实到实处,首先要把自觉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等要求纳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同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作为始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日后的文明用网打下基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要符合其构建规律,对其实效性的主要构成因素、制约因素、影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遵循发展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发展原则主要指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相关日后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再只是单纯的鉴定和筛选功能,而是具有增加了导向作用。层次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由一系列项目和子项目构成,有级别、有层次,最后一级指标能够具体描述且可以量化评价。
本文依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构成,按照发展性、层次性原则,构建一个三级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等五方面要素。
其中,教育者要素的二级评价指标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和信源效果三个方面考量。综合素质展开的三级评价指标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教育理念素质。要求教育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良好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兼备前瞻性、全球化、时代性的先进教育理念。综合技能的三级指标则是包括教育技能和技术技能两个方面的评价要求,教育者具有较好的教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同时要具备熟练应用网络操作能力,善于运用各类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各类移动终端。教育者的信誉、权威和信源可信效果则是信源效果的三级评价。也就是说,教育者所属群体和所在组织直接影响到其权威性,同时,教育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自身的道德形象也将影响信誉度,教育者对于信息来源要具有筛选、甄别的能力。
受教育者要素的二级评价指标则是从个体效果、群体规范效果和教育认知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个体心理效果的三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个人综合素质和听从性影响因素。学生个人的政治修养、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等对教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同时,想象力、合群性、逆反性格等个性因素也将会影响“听从性”。群体规范效果的三级评价指标则是意见领袖和沉默螺旋两个主要影响因子。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公共的群体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群体行为规范对其形成无形的约束。在网络传播中更易形成“意见领袖”,对传播的效果产生特殊影响。作为群体中的个体,根据沉默螺旋理论,当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从而也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真实性评价。教育认知效果则从预设立场和获取能力两个三级评价指标影响评估结果。受教育者在收到信息内容前已有的观念、想法以及价值预判,直接影响到是否接受教育者给予的思想教育内容,当符合预期时,比较容易接受,甚至会主动传播,反之则充耳不闻,甚至曲解、怀疑。同时,受教育者个人具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也至关重要,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导致信息获取资源的不平衡,其中受教育者所应用的移动终端工具,信息获取渠道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都会影响其教育认知效果。
一级考评指标的第三个要素教育内容是从目标达成效果和内容接受效果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估。分解到三级评估指标,目标达成的三级指标可分为针对性和层次性,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筛选、加工教育内容分层次,分群体,有的放矢进行三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接受效果的三级评价指标从契合性和时代性两个评价要素考核。在“大数据”时代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要符合时代性特征。
教育途径的二级评价指标是传播模式和表现形式。其中,传播模式分为单对单、单对多和多对多三个三级评价指标。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复合性特征,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路径选择上,不同的交流平台和工具具有不同的传播模式,有些是复合多种模式,如QQ既是单对单,也可以单对多。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传播形式则是单对多。对于表现形式来说,有理论宣传、典型塑造和思想研讨三个三级评价要素。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将丰富了教育途径,从而全面的实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中国梦”的概念:通过政治理论网站进行理论宣传和介绍。典型人物塑造拍摄微电影或发起网络投票,微博积“攒”,论坛研讨或QQ群、朋友圈等非正式群体的讨论、转发等等。
对于更具有宏观性的一级评估要素教育环境来说,可以分解为社会因素和网络因素两个二级评估内容。具体到三级评估要素,社会要素可以分为:政策、法规因素和道德、文化因素软硬两个方面。国家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的相关导向和规定,对教育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社会的总体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将对整个网络教育环境起到软性的塑造作用。网络因素的三级评估从软硬件的投入和网络监管与网络资源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软硬件的投入必须全面规划、长远考虑,重视校园网关键性的网络配置,建设好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软性投入。同时,需要充分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协调好与其他宣传阵地的配合,形成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也要加大网络监管,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积极培育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为真正实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应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根据三级平价指标分解定量评价单个指标值,运用数学运算的对整个评定系统进行科学判定,了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主要影响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大小、发展趋势等数量关系。全面、深刻地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明显,更具实效性。
[1]教育部.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各项工作[Z].2000-09-22.
[2]胡旭阳,阮俊华.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3]陶敏,马瑞青,张加磊.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2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Z].200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