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实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4-08-15 00:51:59胡燕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思想

胡燕萍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生活化教学理念就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寓于贴近学生具体生活实践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追求和实践方式的融合,是引导学生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教学。当前,加强和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寓理论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保守、僵化,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知识化和工具化倾向较为突出,忽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时代需求相脱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超越以往的单纯由知识符号和价值概念所构建的理念世界,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使社会生活模式进入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符号与价值概念赋予丰富的生活内涵,是师生以生活为平台,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1]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提升和加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顺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马克思告诉我们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意识的内容由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社会实际生活决定的,换句话说,人们的社会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依据;如果离开了实际生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传统观念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就是一门知识理论课,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导致灌输式说教、枯燥无味教学。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相悖。教育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作为真实的教育,并产生育人的作用。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知识化的弊病,将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情境。通过得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开导学生,培养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走进生活实际,最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之源

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生活世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和最终落脚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框框条条、理论性大于实践性且过于抽象化且逻辑性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没有切合点。虽然学生通过机械记忆能记住那些理论内容,但没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时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3]也就是说教育的对象是个有思想、思维的人,不是物体,教育者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特质而教学。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忽视教育对象的灵活性,必须超越抽象逻辑化而转变为具体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存在灵活性的因素,取材于大学生生活实例,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总之,现实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泉,是生活化教学的关键点,离开了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生活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关注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以及接受程度,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化和吸收的质量。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是诉诸于权威、诉诸于从众,具有强制和灌输色彩,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虚化。生活化教学是在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以本体性为核心,尊重教育对象的特性,关注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多少以及内化;以生活经验为起点,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力求在生活情境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过程中培养德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提倡生活化教学,消除教学内容的单纯意识形态化和理论化、方法选择的强制性灌输,逐步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与引领生活。只有突破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才能突出生活化教学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多样化要求。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众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社会对其的看法和学科之间的评价而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主要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内容太片面、抽象,价值取向过于理想化等等,理想化、知识化和工具化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就是遗忘现实生活,用理想主义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最终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在培养目标上,它要求培养出圣人或十全十美的人,而没有思虑圣人或完人是否现实。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说培养圣人和完人,但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表述以及典型事例的宣传中,往往会出现理想主义的“圣人”、“英雄”。长期的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只会扭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容上,理想化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如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一些空话、套话,宣传现实世界的美好,太过于理想化。一些脱离现实的理论看似正确无比,但很难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就是教育者过于注重知识系统性,以致犯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思想品德知识的传递,受教育者是知识的容器,完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分离,忽略受教育者所在的生活环境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正确判断。以“忠孝”为例,它是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如果教育者离开具体的生活情境纯粹去讲解“忠孝”,可能会让受教育者陷入“愚忠”、“愚孝”。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向学生传授抽象、死板的理念或者规范,而应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理念或规范背后蕴藏的深刻生活内涵。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将思想品德内化为思想道德认知,进而将道德认知外化为实践,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弊端,走进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片面强调社会工具价值和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服从;忽视受教育者的本体价值,没有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尊严。如传统社会一味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忽视教师主体价值会和生活质量。不计报酬和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以及默默无闻和孜孜不倦的“园丁精神”值得提倡,但是教师不是神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在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时,也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还突出表现在片面强调社会意志,认为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和思想,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的客体看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受教育者是否“服从”、“听话”为目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这些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终极目标相违背。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以生为本,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政治化倾向太重、理想化色彩太浓、知识化教育明显等特征。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政治化倾向太重、理想化色彩太浓、知识化教育明显等特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本”观念,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呆板的教育模式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弊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消除教育者的“话语霸权”,摆脱灌输与说教。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为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呈现出的价值取向,进而研究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思想认识倾向,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服务,不再是局限于塑造“政治人”和“道德人”。

(二)倡导生活化课堂教学,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构建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就是要把生活的范例引入课堂,将知识与概念赋予生活涵义,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打破教科书的局限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素材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课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的权威发言和话语独白,而是一种沟通方式,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师生在民主探讨、平等活动中实现共识和认同。最后,生活化教学方法要多种方式的交互使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广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案例式、专题讨论式等的交互使用,突破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一个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样,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重点在于培育大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风和学风。其次,要构建和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师生能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搞好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内的学生时刻接受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积极的文化熏陶和健康的精神感召中。最后,要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一方面可以开展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向课外活动有效结合和延伸。

(四)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的内容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和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这个平台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感受社会是非、历练意志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依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使得大学生加深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并让其主观世界得到优化,以促进良好品质和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环节形式化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实践效果不佳。因此,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高校应增强学生的参与面和针对性,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定考核制度,保证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五)加快网络教学建设,创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平台

随着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网络以信息量大、快、杂等特点快速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倡导使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取代了过去抽象、刻板的形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吸引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快校园网络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要因势利导,不断开拓新思路,探究网络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形成课内课外互补、网上网下互动、覆盖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网络体系,切实强化主体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网站建设,坚持以生为本、师生共享,融生活性与知识性于一体;除此之外,栏目设计还要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其次,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积极作用,构筑网络文化阵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后,要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经典著作、社会调查报告等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置身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尽可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真正达到走“生活化”路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自觉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并不断探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途径,切实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研究,201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3]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生活化政治思想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