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辉,姜殿清
(佳木斯大学 图书馆,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进入本世纪以来,图书馆学界关于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讨论越来越多,而讨论焦点集中在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内涵、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必要性、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笔者也想就此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图书馆员职业化”一词虽目前尚无较为明确的定义,曾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图书馆职业化,概括起来,图书馆员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内容,其最终表现为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由此形成的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为社会各界所公认的属于图书馆员自己的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体系,将图书馆员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与其他职业严格的区别开来。
关于在我国推进和实施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上,虽有少数不同观点,但绝大多数业内专家、学者认为: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图书馆员的认同度,提升馆员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更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层次,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图书馆员职业化是我国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认同上述观点,故不赘述。
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美日韩等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程度已较为成熟,而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我国图书馆行业有着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于制度和体制,而有的则来自于我们图书馆自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国外以及国内其他行业的经验来看,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保障。比如,日本1950年颁布的《图书馆法》就曾明确提出了图书馆专业馆员制度,明确规定了图书馆员任职资格和条件,以及图书馆员认证考试等相关内容。美国内华达州相关法律规定,服务群体在5万人以上的图书馆员需有ALA认证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图书馆专门法。
没有法律的保障,也就无法建立起相应的职业准入制度,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选拔晋升制度是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缺少严格的职业准入,图书馆入职门槛低,馆员任用多半服从长官意志,很多人认为图书馆工作谁都能干,个别领导把图书馆当成照顾关系、吸引人才、安排退居二线同志的最好去处,甚至一些在其它岗位上不能胜任或表现不好的人也被安排到图书馆。这也就是我国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水平和层次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从行政隶属上分,我国的图书馆行业由三部分构成,即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各类图书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各主管部门相互独立,缺少沟通和协调,尤其是在涉及到人事政策的问题上,更是各自为政。正是这种行政割剧的格局,使我国图书馆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管理,相关规定和政策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有效实施。
与此同时,笔者以为,目前我国还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也是职业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例如我国的律师行业有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等。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例,其主要职能包括:1.审批和管理本会会员,办理个人及团体会员注册;2.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并监督、检查其实施情况;3.组织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4.制定行业自律管理规范,对会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戒;5.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等。正是有了中注协对全体注册会计师和非执业会员的服务、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才有了该行业完善的行业管理和服务体系,也就有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而当前我国图书馆行业唯一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其性质是学术性群众团体。尽管学会自成立以来,在组织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开展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为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性质决定了其不具备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也就无法对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包括部分管理者在内的很多图书馆从业者对所从事的工作价值和社会意义方面的认同程度较底,职业化意识不足。很多人自己也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采、分、编、分类和简单借还,技术含量低,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理论和技能。这种情绪让很多人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其工作心态和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缺少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对读者冷淡,缺乏的事业心、责任感,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不高和创新意识差。这不仅有损图书馆职业的形象,也加剧了外界对图书馆的错误认识。
尽管目前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着诸多障碍和困难,且有些问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的,体制和制度的制约也许我们无能为力,但本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自身专业化、正规化建设,我们仍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可以做。
如前所述,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是我国图书馆行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当下的情况是,有相当多的图书馆从业人员对此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关心。这其中有图书馆员工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也有管理者宣传教育不足的因素。因此在全行业内全面开展相关理论宣传和教育十分必要。图书馆管理者要在自身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讲座、培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让全体馆员充分了解到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内涵及对每一个图书馆从业人员的重要性,鼓励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增强全体馆员对图书馆工作及图书馆行业发展的信心,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每一个员工都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日常工作,进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外界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不良看法和错误认识,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社会认同度。
职业化的最终表现实质上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行业要有一整套适合我们的标准化的业务操作规范和行为规范,要让每一个馆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处处体现出职业化的风范,即做事有章法,胜任有能力。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长期以来,我们的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重点往往放在行政管理和后台业务操作上,比如,大多数图书馆都制定了中外文分编工作流程,中外文图书编目细则等,而对直接服务于读者的工作环节则是制度上的空白,这也就造成了这部分工作的无章可循,工作随意性大,服务质量也不能完全尽如人意。因此,笔者以为,今后要我们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制定出标准的操作规程和行为准则,用职业化的标准和制度的形式去严格要求和规范每一个岗位尤其是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制度和规范的监督、管理,适时进行检查、评比和考核,并制定配套的奖惩措施,使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以此来树立我们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良好形象。
曾经我们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来描述图书馆工作,而今,我们说,我们是“连接非特定知识和非特定用户的桥梁”。这并非简单的表述上的改变,而是我们图书馆职业内涵的扩大,是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拓展和服务层次的提升。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关键是要看图书馆员所提供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以及这种专业化服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里,各行各业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多源化的知识和信息也需要专业化的信息搜集、整理和服务。这也就对我们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传统的知识存储功能正在向综合性、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的方向转变,应该说这是我们图书馆行业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广泛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充分发图书馆人员和资源的优势,开展专业化信息服务,在服务中展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准,是体现我们图书馆社会贡献和职业价值的最好途径。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效提升客户价值”是职业化执行力的重要体现,是职业人的立身之本。因此,我们还应及时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也就是说,无论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应该主动走出去,寻找和开发潜在信息用户,扩大我们服务的受众群体,让我们图书馆职业价值和社会贡献最大化。
面对当前社会上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种种错误认识和不良看法,我们还应该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加强宣传和公关力度,树立图书馆员积极、健康、专业的职业形象,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让公众更加深入了解图书馆及图书馆职业,充分提高图书馆员的社会认同。只有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和充分信任,图书馆员职业化进程才能得到快速推进,图书馆事业也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1]曹再芳.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问题论要[J].图书馆学刊,2010,(6).
[2]丁伟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6).
[3]李莉.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新思考:内涵、困境及其路径[J].图书馆学研究2010,(8).
[4]王世伟.在我国三大系统图书馆中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面临的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
[5]王子舟,吴汉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