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显玲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号召下,吉林省“农家书屋”工程已从2007年开始筹备、建设。截止2012年9月,共建成农家书屋9765个,累积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2.6亿元。吉林省共有9365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已经布满吉林的大地上。农民朋友在有图书、报刊需求时,便可在农家书屋得到免费的图书等资料。而书屋建设至今,普遍出现了图书利用率不高、书屋闲置、图书破损、丢失、资金困乏等现象。探讨一个书屋是否能在此村“安营扎寨”,关键在于村民真实的文化需求意向,而一个村庄需要建立什么样的书屋,同样也要依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和自然状况而定。
一个县(市)包括几个乡镇,包括多个行政村,若干个自然村,管辖范围非常广泛。建设一个全面、规范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县级图书馆”),对带动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于吉林省的传统农业型农村,农民对文献的需求是有限的,同时也是宽泛的。县级图书馆的发展要在藏书量有所突破,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上,才能形成读者吸引力。以我校图书馆为例,我校人均藏书量约300册,即便如此,图书馆还是不能尽如人意。馆员购书,教师推荐,采取各种措施满足率也只近八成。可见,一个县级图书馆的藏书量该是以一个多大的基数为前提呢!
大量的藏书导致了图书经费的问题,在县级图书馆发展好与不好的案例中,经费无一不是重要原因。图书馆经费问题解决与不解决,也只在于政府领导的重视不重视,在此我们看到了县级图书馆的发展与否在于“人”。倡议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纳入本地领导的绩效考核中,逐步废除人治,期待建立法治。
吉林省各县级市,距离县比较近的地区,均应该在县级图书馆的辐射范围之内,村民完全可以自行到县(市)里进行图书浏览和借阅。而县级图书馆的发展决不仅仅是为了周边几个村子,在“总分馆制”的建设模式中,部分乡镇图书馆可以作为县级图书馆的分馆,在县级图书馆做强、做精的前提下,辅助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流动图书馆的建设。
我国流动图书馆起步较外国晚,但是近几年图书馆发展,让流动图书馆不再陌生。本文主要讲的是狭义流动图书馆,即汽车图书馆。发展流动图书馆主要有两点,一是服务路线的制定,二是选择有实力的牵头馆。
流动图书馆服务路线的制定涉及到服务对象的多寡。在吉林省地区多为平原,自然村之间比较近,多个自然村构成一个行政村,平均人口在4000人左右。如果这些村民使用一个固定的农家书屋,按照人均3本,藏书量也得至少在1万册以上,采购经费就得近30万之多,这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采用流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将大大缓解这一困境。流动图书馆会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定时、定期停靠在某一村固定点,有图书需求的村民可前来挑选。同时管理员将主动搜集、整理村民的图书需求,有针对性满足读者要求。
这样一条或者几条专门的服务路线,确实需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公共图书馆承担,那么符合这一要求的便只有县级图书馆了。这样也验证了前面“总分馆制”的建设原则。由县级图书馆牵头开展建设流动图书馆,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了解本县(市)的村庄坐落、道路自然情况;二是了解本县村民文化需求情况;三是对本县公共文化普及的一项重要举措。
另外,流动图书馆的宣传也要紧跟其上。送上门的公共文化福利,没有人会拒绝,方便、快捷的服务形式加上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一定会让流动图书馆倍受欢迎。
在吉林省长春市农村地区的调研中,村中的中小学校有的被合并、取缔,留下的是乡镇的中心学校。本文也主要以乡镇中小学校为例,探讨乡镇公共图书馆与中心校图书馆的融合。
2011年冬,我校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在吉林省农村乡镇中心校建立了20所农家书屋,即“梦想书屋”。2012年9月,长春数字化学习港以“梦想书屋”为据点,建立首批“农村数字化学习中心”,计划向本村村民开展数字化学习服务和图书阅读服务。而2003年3月颁布《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提出:鼓励中小学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做到资源共享。以上事实和规程说明校—镇图书馆的融合既有法律的肯定又有实际案例的经验总结,鼓励二者融合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公共文化福利的有效措施。
一是建设好中心学校的图书馆,并在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面向公众开放。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村民带动村民;二是图书馆的利用率也不会成为问题。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吸引学生成为其忠实读者都是上上策;三是图书馆的管理也是一大缺陷。校—镇图书馆融合将会弥补这个缺陷,学校教师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都在普通村民之上,有了学校教育基地的主管,图书馆的管理会有极大改观。
在乡镇图书馆与校图书馆融合的道路中,最重要的障碍是体制问题。学校属于教育系统,公共图书馆属于文化系统,二者融合就要进行体制的创新。既要为学生服务好,又为村民服务好,双方主管领导的支持是其一;图书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其二;灵活、弹性的开放时间是其三。
校—镇图书馆的融合既弥补了流动图书馆的非实时性,又解决了政府单独筹建公共图书馆的重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各种资源的共享和融合,以此发挥最大的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推出的一项支农、惠农政策。但是需要我们静思的是:建设一所村级的农家书屋需要怎样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呢?
以长春市区为例,长春市是一个集约式规模的居住区,高度聚集的城市居民区产生公共文化需求,进而促进书店、书城的存在。返回到农村,在吉林省远离城市的边远地区,传统的行政村远远没有达到集约化的城市生活模式,而分散式居住方式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有限,难以维持书屋发展。但是不排除吉林省有的村庄正在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城市转型,固定的人口、固定的生活模式也迫切需要一所书屋的成立。
农家书屋能具体落实在实处,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必不可少。上到省、县(市)政府领导带头,中有乡镇政府干部主抓,下有负责人员落实,最后是一名具有管理经验的管理员。领导班子应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拟定本地区书屋建设方案和建设制度,规划书屋经费来源和使用,适当引进社会公益捐助。另外,书屋工作应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把农家书屋的建设纳入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并有效运用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在村民业余生活丰富的行政村,建设的休闲、娱乐项目很多,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设施、场地开展阅读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及时开发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促进书屋稳固发展。
建设农家书屋并非只有以上几种模式,多种模式相互联动、互相补充定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个农业自然村,既有流动书车送书上门,又有乡镇中心学校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也有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补充,几种模式的相互作用,切实解决村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困境。因此,把握准建设方向,定好建设基点,不搞形象工程,因地制宜的建设一套符合本市、本镇、本村的农家书屋策略,让这项惠农政策真正为农民朋友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注释:
①良雪薇.谷梅丽.吉林省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分析.图书馆学研究[J]2013.14.73~77
②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的思考.图书与情报[J]2010.4 13.16
[1]王嘉雷,吴锐,奚水.吉林省农家书屋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图书馆学研究[J].2013,(16).
[2]高云燕.流动图书馆历史及概况研究图书馆事业[J].2009,(6).
[3]李国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图书馆(Library)[J].2005,(6).
[4]张海燕.中外流动图书馆比较研究.图书馆(Library)[J].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