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红,齐庆苗,王道信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1.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类型,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此后10年我国高职院校数从431所增长到116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1%;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299万人,增长了6倍,在校生达到86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46%。截至2012年4月24日,我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6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9.21%。就“规模上”和“数量上”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单纯依靠传统学科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办学的思路已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培养一支适应开放办学,擅长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呼声应势而出。
2.现有高职教师不能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缺陷更为明显,其现有师资队伍仅仅能满足基本的上课需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招聘教师较重视应聘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从教资历,而对其实践经验一般没有硬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毕业生,二是高校退休教师,三是兼职的高校教师或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高职院校现有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是按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专业的实践锻炼和必需的专业实践能力,在重视动手能力的高职教学中存在先天不足,且流动性很大。高校退休教师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仍按本科的教授模式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1]导致教与学之间不能很好地对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教学素养较为薄弱,从而影响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教学中的发挥。高职院校理想的师资应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且能把二者完美融合并有意识地用其指导和影响教学的教师。[2]但受现实情况制约,只能退而求其次,加强校内现有专职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求。
3.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旺盛。而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大多照搬普通本科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差,难以适应实际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鉴于这种现实,高职院校逐渐开始意识到培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对其今后发展前景的重大影响。
职教界和政府文件对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先后有“双师型”、“双师素质”的两种提法。这两个概念既有交集又不完全等同。首先,概念上由“双师型”向“双师素质”转变,体现出对教师个体要求标准的下调。就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个体很难达到的标准。高职院校起点低、底子薄,再加上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短时间内不具备达到 “双师型”教师标准的条件。[3]为了促进高职师资队伍的“双师”化,需要给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于是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对大多数缺乏在企业中实际专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而言,“双师素质”是其职业素质发展的主要目标。其次,政府部门的文件在概念指向上出现分化趋势。“双师素质”多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双师型”多是针对教师队伍整体的构成状况而言。此种概念所指上的差异,指明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关键方面:一是通过校本培养培训,提高原有专任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二是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做专兼职教师,来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建设。
高教司函〔2000〕36号文件《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首次使用“双师”素质教师一词,并且对其所指进行了初步界定。该文件明确指出:公共课教师不在素质教师范围之内,‘双师’素质教师应为专职专业课教师;同时对工科类专职专业教师认定为 “双师”素质教师的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教高司〔2000〕49号《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指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的三个条件。教高厅〔2004〕16号《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进一步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并明确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在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占比须达到50%以上。[4]归纳一下这些文件中关于“双师“素质教师的规定,除要求其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资格外,还须符合以下认定标准中的某几项:(1)具有一定年限的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2)主持或主要参与过一定数量的项目;(3)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4)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5)有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1.“双师素质”教师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质。
2.“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与所教授专业、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实践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与其所教授专业、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操作技能,能进行熟练的技能操作示范教学,能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能指导学生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能及时关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技术革新等。
3.“双师素质”教师应具有把其实践经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从教育部文件对“双师素质”的界定来看,基本上侧重于对实际工作经验、职称资格、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规定。而在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的实践中,则多把标准简单化,或者把持有教师证和其他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或者把持有教师资格证和技能证的人视为具有“双师素质”,而忽视了“双师素质”教师执教是否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这就偏离了 “双师素质”教师概念提出的初衷。“双师素质”教师绝不等同于教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机械叠加,而应是它们的有机融合。“双师素质”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外,还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把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把已有的经验、技能转化为教学的实际效果。
4.“双师素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双师素质”教师应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双师素质”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行业企业的关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应聘机会。“双师素质”教师应对相关行业企业招聘流程和用人制度等有所了解,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求职指导和技能训练,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5.“双师素质”教师不应固化、终身化,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成为“双师素质”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对于现有的“双师素质”教师而言,其成长发展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素质能力的提升也要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这是由于: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整自身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关注技术革新和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紧跟发展步伐,很快就会落伍。[5]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深入钻研教学,持续不间断地与行业企业保持联系,与时俱进。
[1]马起朋.浅谈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3期.
[2]张雪荣、张之东、王晓欣、张志华,“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5期.
[3]付云.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综述[J],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01期.
[4]易兰华.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研究[J],成人教育2008年12期.
[5]邹松建.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