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4-08-15 00:49孟现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办学

孟现志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并经教育部批准而建立的本科院校。由于这类学校大多建在地方,因此又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1]。

本文拟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义,梳理其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主要任务和保障条件,以期能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有所裨益。

一、充分认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迫切性

(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化装备加速替代传统生产工具,需要培养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需要兼有创业能力、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产品、技术、工艺和流程的应用性创新,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高技能高附加值制造成为高精尖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需要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应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赋予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

(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新规律、新事物,建立丰富并完善新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产生质的飞跃。而应用科学研究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通过方法创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领域,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不断发明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方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因此,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属性,要求高等教育体系要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2]。

(三)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没有必要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也难以跟上老牌大学学术追求的步伐,因此,必须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合理定位,赢得并拓展学校自身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所在。

(四)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学校正面临着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教师教育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等诸多挑战。如果说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是政策推动的结果,那么由规模扩张转型到内涵质量提升,则需要依靠自身扎实的工作。可以说,谁转型得快,谁就可能避免被“关、停、并、转”的结局。因此,要充分认识学校转型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考察当前大部分院校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由于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和办学经费的相对短缺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3]。这些问题可概括为办学定位不准确、学校特色不鲜明和管理机制不顺畅三个方面。

(一)办学定位不准确

合理定位是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不仅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而且能够使广大教职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归属感。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新起点上进行科学定位。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结构和效益,也关系到学校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定位不准的误区,如一些学校在“做强、做大、追赶一流”的浪潮驱动下,忽视自身发展条件及能力,在办学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要么盲目追求学术性向传统的老牌本科院校看齐,要么认为专业与课程越实用、越职业化越好,从而影响了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由此又进一步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发展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等一系列尴尬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特色不鲜明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领导钦定的,而是由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外显和内在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并经过长期实践而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四大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不可否认,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各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办学特色,在所处的高职高专层次上是佼佼者,是有竞争力的。但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在本科层次上就属于新成员,与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竞争力强大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无法凸显或不再成其为优势。事实上,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综合性倾向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机制不顺畅

从外部管理来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行政管理和领导干部选任统得过死、权力过大,不仅《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而且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还通过教学科研项目、学位点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基地等名目繁多的工程立项审批以及评估、评奖等手段,使政府行政力量介入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从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来看,主要惠及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难以从中获益。从内部管理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合并组成,本科办学的历史较短,专科时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内部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多以行政命令、长官意志的方式进行管理,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权力介入、干扰学术事务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学和科研的主动性。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

新建本科院校要遵循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走“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办学之路,坚持特色发展,以若干专业群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应用为本,以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开门办学,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试点先行、典型示范,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应用型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教学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科学研究要以应用研究见长。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应用,既有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又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反映,更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4]。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上不能简单处理,不能在专科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作简单修补,也不能照搬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成熟体系,要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整体要求出发,充分借鉴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长处,建立以应用型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性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必须坚持服务地方、依托地方,走地方化发展之路。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大多数为地级市,国家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就是以所在地区为服务重点,适当辐射周边地区城市,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属性为地方性。地方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中的使命和价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紧扣地方性这一服务面向属性,更多地关注与研究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化

特色办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然之策。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比较优势的校情和发展要求使然,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地缘关系和错位式发展的要求。实施特色办学的着力点在于办学理念的梳理与特色表述,学科专业建设地方性特征的凸显,立足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科学研究,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个性化,以及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理论和技能教学”与“本土知识和技能教学”、人才培养规格的“面向全国”与“服务地方”之间的关系。

四、新建本科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所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确定的基本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确定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课程体系与结构等。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应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针对地方实体经济,使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

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加强合作,协调育人,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多样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构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必须寻找到与之相配套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加强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基于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要主动走近企业,与企业合作,拓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形成多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譬如:“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政府、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设置课程体系,共同打造职业训练平台,面向整个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专业优势,为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企业课程体系,有机嵌入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进行“实体合作”,依托相关专业建立二级学院;“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设计培养方案,采用“3+1”模式,学生三年时间在校内学习,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预就业。

(二)加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群建设

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区域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若干有一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升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

(三)加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骨干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学校要加快引进、培养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发挥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应用型教师”倾斜,形成长效机制。

(四)加强支撑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关键,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学校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五)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

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坚持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原则,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为此,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新建本科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保障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是高校简单地更名,也不是单项改革措施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这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营造氛围等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观念更新是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先导。必须先打思想仗,破除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深层次思想桎梏。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通过学理论、搞调查、造舆论、转机制、树典型等方式,引导全校师生转变观念,营造转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科学合理定位是决定学校转型发展成败的前提。学校既要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调研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认准自身的角色,坚持自己的特色,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三)制度创新,开门办学

体制机制创新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力。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干部、经费、资源等方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形成转型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教学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与鼓励各教学单位与政府、企业、行业、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争取校外各方对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资金投入、校地合作、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人才和物质保障。

(四)政府主导,多方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缺乏本科教育办学的历史积淀,缺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积累、师资积累、硬件积累以及技术积累,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设施、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办学的政策,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新建本科院校的综合改革与实践探索。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12).

[2]魏小琳.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

[3]孟兆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

[4]朱林生,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基于校地互动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办学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