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大朝会相关问题研究

2014-08-15 00:49付志杰李俊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汉书中华书局皇帝

付志杰 李俊芳

(1.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楚汉战争结束后,汉朝建立,可是汉初功臣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叔孙通适时提出制定朝礼以规范朝仪。大朝礼制定后,很快便付诸实施。《史记·叔孙通列传》详载仪节如下:

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1]2723

笔者不揣冒昧,拟就学者关注不多的汉代大朝礼做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举行的日期与时间

叔孙通制订的朝礼,选择在汉七年十月岁首首次举行,恰逢元旦庆贺之时。这是对前代传统的保留。秦朝大朝礼举行日期便为十月朔,即《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朝贺皆自十月朔。”[1]237东汉大朝礼举行日期,亦为岁首元旦。

大朝会礼仪举行的时间,西汉为“平明”,东汉为“夜漏未尽七刻”,或曰“正月旦”。这表明大朝礼举行的时间很早,即天刚亮时,这也是对传统的继承。西汉以前,臣见君时都在早晨。《诗·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2]392《左传·宣公二年》:“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2]658《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3]858正是朝的这种时间规定特征,才有下面汉人对朝的界定。《太平御览》卷538《礼仪部》引《白虎通》曰:“朝者,见也,因用朝时见,故谓之朝。”[4]2442朝的这种时间规定性,决定了臣下见天子称朝。但需注意的是,帝国时代臣下见皇帝称朝却不一定都在早晨,存在非正式场合的谒见,只是正式的朝会在早晨举行。

二、举行的场地布置

(一)环境陈设

大殿作为大朝会礼举行的地方,陈设颇有讲究。设兵作为大朝礼的背景陪衬,意在营造大朝礼尊君卑臣的氛围。这种背景突显威仪的做法与前代是一脉相承的。《周礼·春官·司几筵》曰:“凡大朝觐、大飨射、凡封国、命诸侯,王位设黼依。”[5]1542《仪礼·觐礼》曰:“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负斧依。”[6]319郑玄注曰:“依如今绨素屏风,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西汉将绣斧文的屏风换成真的兵器,这是君权加强的结果。行朝礼用旗帜是古礼内容,《周礼》有载。《周礼·春官·巾车》曰:“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5]2153大朝“设庭燎”也是继承古礼的反映。秦蕙田指出:“按《左氏传》云:‘诸侯宾至,甸设庭燎。’《国语》云:‘敌国宾至,火师监燎’,盖庭燎惟朝聘之宾至乃设。”[7]卷228《宾礼九》而从西汉“廷中陈车骑”到东汉“陈充庭车”,也是意在营造尊君氛围,具有突显威仪的寓意。

(二)安全保障

在殿中,布置车骑步卒的职责是保卫宫殿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皇帝身边也要有贴身侍卫保护,而郎承担着这一贴身保卫皇帝的任务,大朝会时也不例外。《汉书·叔孙通传》载:“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8]2127《说文解字》:“陛,升高陛也。”段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谓之陛。”蔡邕在《独断》中说:“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卑达尊之意也。”[9]卷上上述解释表明,陛是离皇帝最近的地方。由此可见,大朝会时,郎中应在皇帝左右。郎中成为贴身侍卫,是从秦继承而来。《战国策·燕策三》载:“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10]1194荆轲刺秦王后,这种弊端暴露出来。为防不测,郎中成为皇帝的贴身侍卫。东汉的皇帝保卫工作同样是受高度重视。关于东汉朝会礼仪的保卫工作,史书亦有提及。《续汉书·礼仪志中》载:“先腊一日……。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卫。”[11]3127《续汉书·百官志二》“虎贲中郎将”刘昭注曰:“陛长,主直虎贲朝会在殿中。”[11]3574蔡质《汉仪》对东汉大朝会保卫工作记载更为具体:“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虎贲、羽林张弓挟矢,陛戟左右,戎头偪胫陪前向后,左右中郎将位东南,羽林、虎贲将位东北,五官将位中央,悉坐就赐。”[11]3130

三、参加者的规定

(一)身份

大朝会礼仪具有庆典性质,象征意义明显,大朝会参加者广泛,在京官员,包括中央官员、地方守相、上计吏等,甚至非现任官员,只要秩级符合规定,均有可能参加。

1.非实职官员

汉代非实职官员,包括资深荣职官员和退休非现任高官。他们参加大朝会是国家承认其身份、给予政治待遇的一种方式。特进、奉朝请明确规定非官,属资深荣职性质。《汉官解诂》曰:“成帝丞相张禹逊位,为特进,奉朝请。又以关内侯萧望之、大司马嘉皆进奉朝请。光武司徒孙资加特进,奉朝请。奉朝请之号,则非为官。”[12]17特进、奉朝请虽非官,但与退休官员是不一样的,不仅参加大朝,也参加部分常朝,作为明确的朝会参加者,朝位规定清楚。他们所参加的常朝是朔望朝,亦有朝贺性质,实具大朝属性。而其他时间的常朝,他们是不参加的。据《汉书·萧望之传》载,萧望之受诬被免为庶人,不久又以师傅之故赐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而且给以“朝朔望,坐次将军”的待遇[8]3287。《汉书·张禹传》亦载,张禹年老有病“乞骸骨”,成帝特许他“以列侯朝朔望,为特进,见礼如丞相”[8]3349。不理政却参加朝会,政治礼遇特征明显。汉朝特进、奉朝请参加朝会但不理政,只是政治礼遇的制度影响了后代。据《晋书·职官志》载: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余官,故给吏卒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13]727

结合上引史料,东汉后期三公胡广一段让人费解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续汉书·礼仪志》注引蔡邕曰:“群臣朝见之仪,视不晚朝十月朔之故,以问胡广。广曰:‘旧仪,公卿以下每月常朝,先帝以其频,故省,唯六月、十月朔朝。后复以六月朔盛暑,省之。’”胡广此处所言常朝具有大朝属性,虽与岁首大朝规模存有差异,但具有明显的朝贺性质。胡广所言之常朝,其语意包括岁首大朝,更何况省略后,一年只有两次常朝于理不合。因此,胡广所指省略的常朝,应专指具有大朝属性的每月朔朝,因其规模虽小于大朝,但远远超过其他时间举行的常朝,故而省之,而省的并非是其他的常朝(常朝的主要形式五日一朝)。由此看来,孙资等这些奉朝请享受政治待遇的人员,在东汉后期一年只参加两次朝会:一为岁首元旦,二为十月朔。保留十月,正如《续汉书·礼仪志》所言,是汉朝大朝礼开始施行的日子,“高祖定秦之月,元年岁首也”[11]3130。这是一个值得汉朝纪念庆祝的日子,故而保留。

一般非现任高级官员,虽然没有奉朝请称号,亦有可能参加朝贺。张晏曰:“《汉仪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为征事,绛衣奉朝贺正月。”[8]227汉代提倡孝廉,贪赃免官者不能参加。由此可见,参加大朝会礼仪是国家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是国家对他们身份的承认。

资深官员新职非荣职且低于原职,朝会不仅认同其身份,而且提高现职秩级彰显其地位。《续汉书·百官志》:“尚书令一人,千石。”注引蔡质《汉仪》:“故公为之者,朝会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故自佩铜印墨绶。”[11]3595

2.现任官员

现任官员参加大朝礼仪是待遇,更是义务,对应该参加大朝会的官员,无故不参加大朝会,要受到惩处。《续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曰:

正月旦,石官朝贺,光禄勋刘嘉、廷尉赵世各辞不能朝,高赐举奏:“皆以被病笃困,空文武之位,阙上卿之赞,既无忠信断金之用,而有败礼伤化之尤,不谨不敬。请廷尉治嘉罪,河南尹治世罪。”议以世掌廷尉,故转属他官。[11]3582《太平御览》卷237引谢承《后汉书》:“梁翼执金吾岁朝,诈疾不朝,司隶扬雄治之。”结果是“诏以二月俸赎罪”[4]1123。大朝会是隆重的庆典礼仪,是突出君权培养臣下忠君的重要场合,臣下无故不参加,既是对皇帝的不敬,又使大朝礼失去了举行意义,因此,严惩无故不参加者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有资格参加大朝礼的官员,因平时犯有过失,也可以剥夺参加朝礼的权利。《汉书·窦婴传》:“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8]2375可见,国家对参加朝礼的约束是非常严格的。

(二)朝服

先秦时期,国君视朝时服朝服,臣下朝君也须服朝服,《仪礼·乡饮酒礼》曰:“乡朝服而谋宾。”[6]102《论语·乡党》曰:“必朝服而朝。”[14]217按《周礼》所载,朝时是君臣同服。《礼记·玉藻》载:“皮弁以日视朝。”[15]777《周礼·春官·司服》载: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大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5]1660

阎步克对《周礼》所载君臣同服现象有相关论述,认为不同身份的人只有冕的差别,衣皮弁服是相同的[16]78-113。东汉郑玄在注《仪礼》时不只一处提及“朝服,玄端而衣皮弁服。”

西汉朝服没有如《周礼》那样有详细的说明,故我们无从知道其详制,但我们还是从下列史料看出,西汉继承前代,无论皇帝还是大臣,均有朝服方面的规定。《汉书·魏相传》载:

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之。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儿汤举秋,贡禹举冬,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8]3139

汉建国后,明确规定了天子的服制。虽然这里没有明确提到朝服问题,但朝会作为正式场合,天子所服应在此规定内。西汉天子着朝服,生前死后均有所载。《汉书·司马相如传》载:“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建华旗,鸣玉鸾。”[8]2573《东观汉纪·朱祐传》载:“以祐为建义将军攻朱鲔,祐斩张成,延岑败走,收得所盗茂陵武帝庙衣、印绶。”[17]403汉代丧葬有“事死如生”的原则。《续汉书·祭祀志》载:“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11]3199《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汉礼制度》曰:“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11]27按“事死如生”原则,武帝庙衣就是武帝的朝衣。同理,《汉书·张释之传》载“宗庙服御物”中的服亦是皇帝生前的朝服。

西汉官员朝服,史书也有提及。《汉旧仪补遗》载:“孝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12]88从所载“朝服玄端”看,汉初朝服已受古礼影响。《汉书·晁错传》载:“错衣朝衣斩东市。”师古曰:“朝衣,朝服也。”[8]2302西汉朝服制度要求严格。《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不敬。”[1]2854《索隐》认为,襜褕“谓非正朝衣,若妇人服也”。对此,《汉书》也有提及。《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载:“元光四年,侯恬嗣,五年,元朔三年,坐衣襜褕入宫,不敬,免。”[8]685谒见君主不按要求着服要受到惩处,皇帝特许则另当别论。《汉书·江充传》:“初,充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冠禅纚步摇冠,飞翮之缨。”[8]217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朝服方面的规定没有后代严格完善。实际上,朝服制度也。伴随着礼仪制度变化而变化的。《史记·礼书》载:“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1]1160武帝所易服色当主要指正式场合穿着的朝服颜色,以改变秦朝以来尚黑的传统。

东汉朝服的存在已不仅仅局限于正史记载,正因史料留存较多,其形制也可详知。《续汉书·舆服志》载: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筩为述,乘舆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皁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11]3665

参加朝会,天子、臣下均应按规定服朝服,朝服似应有贵贱等级之别。《续汉书·舆服志》所载朝服,特别是臣下所服,上下通用,无贵贱之别,这是汉明帝恢复古礼的结果。阎步克先生对此次服制改革有详细考论,无须赘引[16]159-202。而言及皇帝时,也只是说“乘舆所常服”。但我们还是确认其载为皇帝朝服,因所载其他冠均言郊祀或祀宗庙所戴,唯通天冠常服。而皇帝日常生活最多内容为处理国家政务,朝是其处理政务的方式,皇帝常服即应包括皇帝朝服。我们对东汉朝服了解较西汉多,是得益于史书关于东汉记载的清晰与明确,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儒家影响深入的结果。东汉明帝受儒学影响,进行舆服制度改革,对朝服才有如此明确的规定。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黄侃.经文句读·仪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秦蕙田.五礼通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蔡邕.独断[M].四部丛刊三编本.

[10]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孙星衍.汉官六种[M].周天游,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5]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6]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汉书中华书局皇帝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皇帝需要帮忙吗
悬梁刺股
女皇帝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皇帝怎么吃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