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教育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中小学语文课程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日益丰富化,语文教材所选取的篇目也不再整齐划一地集中在鲁迅、冰心、叶圣陶等名家名篇上,而是选篇更加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和层次性。如此丰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版本和数量日益占据教材主体,儿童文学篇目进入教材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其开设的儿童文学类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师资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儿童文学篇目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主体?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类课程与中小学语文师资培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儿童文学篇目之所以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因为儿童文学显著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材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我国早已有之,“民十左右……儿童文学的高潮就大涨起来。所以所谓新学制的小学国语课程,就把‘儿童文学’做了中心,各书坊的国语教科书,……就也拿儿童文学做标榜”,[1](P1)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明确地指出:“他们(即小学生——引者注)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2](P9)也就是说,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语文教育和教育家们就已经认识到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天性、启蒙儿童心智、提升儿童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并已经切实地进行了实践运用。那么,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与实践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儿童文学是引导儿童成为社会健全人的重要途径。儿童与成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儿童既不是“成人的预备”,也不是“缩小的成人”,其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向度上都仍处在一个不成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儿童的成长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3](P177~178)也就是说,一个儿童要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是要经过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化的,而以儿童为本位的表现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变化的儿童文学,则无疑是对儿童进行社会文化教化的最有效的教材,儿童可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参照他人完成社会化的经历来规范和进行自我社会化,从而获得社会生活的资格。正如日本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所说:“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4](P3)其将儿童文学引导儿童成为健全社会人作为终极目的,也在一个侧面证明了儿童文学这一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次,儿童文学是启蒙儿童心智、培养儿童天性的必备工具。什么是儿童的天性?毫无疑问是想象力,“儿童生命体所内含的价值正是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感性”,[5](P76)可以说,想象力是儿童的天赋神通,它的纯净和自然是儿童可以保有一颗无忧无暇童心的基础。而想象力和幻想力又是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所以,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通过文本中恣意驰骋的想象来与儿童的天性达到共通共鸣,在这种互动中使儿童的这一天性能够尽可能长久的保持下去。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也有启蒙儿童心智的教育作用。因为儿童文学的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可以说是自然百科无所不包,是启蒙心智、传授知识的最好教材。最后,儿童文学是提升儿童自身价值和道德素质的优良范本。儿童处于幼儿阶段时,其对儿童文学的接受完全是被动地由成人进行灌输,随着年龄的成长,儿童的文学能力会逐渐形成并开始自主选择文学文本。可是,不论是成人的灌输还是儿童的自主选择,他们认可的文本实际上都是经过了正统“三观”和规范的社会道德的检验。因此,儿童在阅读接受这些文本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社会正能量的规范和教训,那么,儿童文学的这一教育价值便自然达成了。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实践运用是屡见不鲜的,比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篇目:冰心的《寄小读者》、叶圣陶的《稻草人》、朱自清的《背影》、峻青的《小侦查员》、管桦的《雨来没有死》等,在教育儿童对母爱、父爱、勇敢无畏等人的情感意志和自身价值品德等的认知和自我实现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既然儿童文学有如此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80%左右的篇目都来自儿童文学,那么,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力量的主要阵地——高等师范院校,在设置儿童文学类课程、培养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教学能力等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在2005 年5 月30 日的新华社报道中曾这样提到:“在我国100 多所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的中文系、教育系中,只有不到30名儿童文学教师。”即使现在已经过去了近10年的时间,师范教育的这一难堪景象依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也就是说,目前上岗的绝大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阶段都并未接触过儿童文学相关课程,可以说,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巨大隐忧。而反观基础教育发达的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岗前必须修满规定的儿童文学类课程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比较之后的差距值得人们深思。那么,高等师范院校到底应该怎样设置儿童文学类课程、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呢?
在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怎样设置儿童文学类课程之前,还应简单考察一下目前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和已有的开课情况。就学科地位而言,按照2009年11 月1 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的相关内容,中国儿童文学(学科代码为750.41)已经再次回归二级学科,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和广泛认可。在这种形势下,浙江师范大学率先开拔,在本科阶段开设儿童文学系并以此宣告儿童文学学科的强势回归。到目前为止,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已有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4 所高校能够招收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能招收儿童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等师范院校也有10 余所,相比1992 年儿童文学被撤销二级学科资格时有了显著的增长。尽管如此,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在儿童文学类的课程设置上因课时限制和师资不足等原因的影响仍是捉襟见肘。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本科阶段的儿童文学类课程就只有《儿童文学概论》一门课,再如儿童文学的传统强校沈阳师范大学,虽然本科阶段设置的儿童文学类课程有《儿童文学概论》、《童话学通论》和《科幻文学与影视欣赏》等3门课之多,但因各种原因而难以全部开出。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付出,而现在要探讨的则是在一种理想的开课状态下,一套相对完整的儿童文学类课程应该如何设置。相对完整的儿童文学类课程应包含两大部分:儿童文学学科本体部分课程和儿童文学交叉学科部分课程,其中的儿童文学学科本体部分课程应包含儿童文学概论类、儿童文学各文体类、儿童文学理论类和儿童文学写作类等相关课程,而儿童文学交叉学科部分课程应包含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学等相关课程。只有这些课程相辅相成,才能对师范高校中小学语文师资预备力量的培养产生一个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这些师范生日后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儿童文学的教学技巧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另外,当明确了课程设置后,需要讨论的就是教材的选用了,由于儿童文学类相关课程较多,且很多都涉及到了交叉学科,这就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配合,在众多专业教材中选择最适合各自高校师范生教育的教材或者自编教材,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都根据本地区语文师资培养的实际需要自编儿童文学类教材,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中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保驾护航,这是儿童文学类课程教材选用的一条有效路径。
前文探讨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理想状态下高等师范院校应如何设置儿童文学类课程和选用相关教材,那么,面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类课程尴尬的教学现状,我们应采取哪些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更加接近理想状态并能够切实加强对中小学语文师资力量的培养呢?
首先,增加课时投放量,优化课程设置。目前能够开设儿童文学类课程的师范高校,其每学年对此类课程的课时投放量大概在60课时左右,这相对于儿童文学庞大的知识体系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教师没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只能疲于奔命、走马观花般地将儿童文学的基本常识灌输给学生,至于学生能否掌握、能否进行实践运用则全然无法旁顾,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增加儿童文学类课程的课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措施。与此同时,儿童文学类课程的性质也应得到优化。目前,师范高校基本上都将儿童文学类课程设置为了选修课甚至是通识选修课,课程性质的变化导致学生可选可不选,即使选了也因课程性质不重要而根本不重视,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就学校层面而言,增加儿童文学类课程的课时量、改变儿童文学类课程性质为师范类学生必修课是改变现状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其次,整合课程资源,注重教材选用。当下的师范高校都面临一个现实状况,那就是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非专业性课程开设得越来越多,而专业课程则被严重挤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学生的未来就业面,可难道就不是一种本末倒置吗?如果这种情况在近期无法改变,那我们就需从自身入手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可以将众多儿童文学本体类课程整合到一门课里,即《儿童文学概论》或《儿童文学教程》。在这门课里,既有儿童文学概述和儿童文学各文体讲解,也有儿童文学理论解读和儿童文学写作技巧,各种知识熔于一炉,将课程资源做最大程度上的整合。像北京师范大学所选用的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但这也不过是针对目前教学现状的一种无奈的应对方法。最后,加强研究生层次的儿童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高校特别是师范高校儿童文学专业人才的稀缺也是导致目前这种教育现状的重要原因,目前4 所能够培养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每年毕业的儿童文学专业博士大概在4 人左右,全国范围内工作在高校一线教学科研岗位上的儿童文学专业博士大概在20人左右,可以说是处在一种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中。同时,还有部分儿童文学专业博士因高校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而进入了其他相关行业,这对高校儿童文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的现状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面对这种情况,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待遇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其在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都占据着主体地位,其对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能力严重低下和缺乏,同时师范高校在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预备力量时又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矛盾和困难还需更多有识之士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和解决。
[1] 转引自王泉根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叶圣陶等.我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
[3]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日]上笙一郎.郎樱,徐效民译.儿童文学引论[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5]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