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敏,赵明月,张安涛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27101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我国的出国留学热也顺应了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趋势。新形势下,出国留学出现了“大众化”“低龄化”等新特征,留学目的、出国方式、留学国家和专业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伴随近几年一浪高过一浪的自费出国留学热潮,出国留学生的留学动机、留学生人身安全、“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
本研究梳理了出国留学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出国留学大学生出国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构建了出国留学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体系,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出国热”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为出国留学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1985年之后,随着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被取消,出国热在全国逐渐升温。进入21 世纪,出国留学进入“繁荣发展期”,留学活动的空间和规模变得越发宽广,其流动性也越发常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9 月17 日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居世界第一(相关数据详见下表)。2012年12月12日,《2012年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在京发布,这份由中国教育在线和留学监理服务网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再创新高,逼近40万人,其中公派留学16000人,自费出国留学人数约38万人,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3000人和大约6万人。
表1:2006年—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相关数据统计①
新时期、新形势下,出国留学出现了“大众化”、“低龄化”和日益增长的“归国潮”等新特征;出国留学的目的也由上世纪的学成本领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转化为把出国留学作为一段人生经历、一种学习与成长方式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新选择;曾是社会精英代名词的“留学生”的出国背景优势已不再突出,自费出国留学已逐渐代替了公费公派出国方式,数量已达到了留学生总量的90%以上;赴美留学依然是众多留学生的首选;留学专业选择多元化,凸显理性回归。
蓝皮书(同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留学热还会继续。蓝皮书还显示,中国海外留学生将掀起新的“回国潮”。
1.安全问题。出国前存在申请程序和申请学校的安全与否问题,包括中介费用、“野鸡大学”等不安全因素;国外留学过程中存在个人独居异乡的人身财务等安全隐患。
2.能力问题。语言功底是否扎实,耐受挫折能力是否强,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是否过硬,将直接影响留学大学生留学前几个月的关键期能否顺利坚持下来;而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存能力、理财能力、动手能力则是出国留学大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则决定了留学是否能够学有所成,国外工作能否成功。
3.心理问题。新形势下出现了留学“大众化”和“低龄化”特征,有很大一部分留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因此,留学生的外语水平、异域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海外适应性“水土不服”,甚至“文化休克”,更易让留学生感到被孤立、失落、敏感、封闭、压抑、孤独、恐惧、无助、无安全感等心理问题,不能合理调适者往往中途折返,放弃留学。
4.国际交流深度不够。出国留学生出国期间国际交流的深度有待提高,他们虽结交外国朋友,但与外国师生交流不充分。其实,留学生出国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知识,更需要直接接触和学习留学国家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学术和科技,加深对国外独特文化精神的了解,促进国际理解,真正“贯通中西,学为我用”,而不能将出国留学的目的单单停留在“看看、转转”的学习经历资本。
5.出国动机不明确。有的学生为了完成父母夙愿出国而非出自本意;有的学生全凭一时冲动,纯粹是凭着爱好和兴趣出国;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盲目跟风从众出国,对毕业后的目标缺乏规划。出国动机不明确,导致出国留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目标缺失、动力不足,往往得过且过,学习、生活没有目标。
6.法律意识薄弱。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中国留学生对国外的法律制度没有概念,对法律规范缺乏足够的重视。法律意识淡薄,使出国留学生可能在“无意间”就触犯了国外的法律,不得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甚至,有的留学生为达到某种目的,无视法律,走向犯罪。
7.比富斗阔、奢侈消费。90%以上的出国留学生中都是自费留学,这部分留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他们出国后往往利用手中的金钱与人交流,很容易养成追求名牌、奢侈浪费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会无心向学,无端浪费父母给予的留学费用。
8.“海归”就业难。据统计,我国2013年“海归”人数达30 多万人,创历史新高。“海归”丰富的海外求学经历是回国就业的优势和财富,具有留学背景和真才实学的复合型“海归”人才,有的在高校做了科研带头人,有的在跨国公司做了白领和高管。而也有一部分“海归”就业难,这往往是由于个人出国动机不明,缺乏学业职业规划、国外工作经历,以及择业标准严、定位高等原因造成。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具体来说,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规划,提升自我认知,探索和开发自身潜能,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业规划是一种方法,通过“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让学生学会“知己知彼”,学会遇到问题如何分析、解决;学业规划是一种态度,通过自我学习规划,让学生对大学、职业、人生都能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学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平衡,封闭循环”系统,引导学生学无止境,查缺补漏,及时调整,挖掘潜能,发挥优势。综上,学业规划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以规划为动力,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向自己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学业、就业、职业和人生目标。
2.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业规划的核心是“For Talent Forward”,即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性格特点来“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质和特长,引导学生突出个性,做既全面发展又个性突出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说,学业规划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发挥潜能和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按年级划分的纵向体系。学业规划必须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辅以“大一适应、大二探索、大三定向、大四冲刺”的年级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划。大一、大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多,可依据学生性格,挖掘潜能,侧重人际交往、语言表达、毅力、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的提高,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大三、大四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底蕴,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他们可侧重求职就业中所需的学习技能、实践技能和面试技巧等核心要素的培养,让学生逐步了解、接触“工作世界”。
2.按内容建构的横向体系。学业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载体是思想教育、能力提升、跟踪指导,内容是依据学生考研、择业、出国、考公等就业出口,进行有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地指导规划。因此,高校开展学业规划,贯穿大学学习始终的三条主线分别是学生思想教育与引导体系、素质拓展与培训体系、评估与反馈体系。
1.针对思政课程空白的教育引导。为防止学生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被“西化”,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须重点加强出国留学比例较高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全面抛弃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应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教育学生辩证认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现象,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重文化知识学习更重思想品德修养”德才兼备的成才观。
2.根据出国动机分类别教育引导。对于为了父母而出国的学生,建议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倾听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出国未必是最合适的选择;对于留学是全凭一时冲动、盲目跟风从众的学生,请先做冷静思考和规划,弄清楚自己最想追求的是什么;对于未考虑将来职业发展而盲目选择留学专业的学生,建议把留学专业与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将出国留学作为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利用好出国留学资源,以学有所成,成就职业理想。
3.针对安全问题频发的教育引导。高校首先要做好学生出国前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以防遇到“黑中介”和“野鸡大学”;其次引导学生出国前了解所留学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惯和法律法规,以充分的准备来构筑心理安全防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出国后“文化休克”带来的失落、压抑、恐惧等不安全因素;另外,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大程度地增强政治安全,确保“人才安全”不流失。
1.出国前具体事项的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工作人员及时总结归纳出国留学学生成功经验,为计划出国学生做好留学需要具备的语言和成绩等准备,对他们进行出国申请和出国流程的学业规划指导;邀请已取得Offer 或出国留学归来的往届毕业生,就GRE、TOEFL、IELTS等语言水平测试、出国流程等留学常识对计划出国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做好学业规划;充分利用出国的亲戚朋友等社会资源,了解出国前具体注意事项。学生在充分了解出国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出国的基础上,才能在学业规划中对出国需要的各项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所侧重,提前做好出国准备。
2.出国后异国适应的学业规划指导。对于出国留学大学生,刚出国前几个月“水土不服”的适应期非常地“痛苦”,能否快速适应、顺利融入陌生的国外环境是留学生将来学业成败的关键。高校可在学生出国前进行“一对一、一帮一和一盯一”地悉心指导和科学规划,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提高语言水平,增强动手能力、应对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以便出国后可迅速“过渡”并习惯国外环境。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参加口语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出国构筑足够坚实的基础。
3.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业规划指导。出国留学作为一段学习成长经历和人生阅历,其本质是职业前的教育投资,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出国留学大学生更应该以职业为导向进行学业规划。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再依据自己出国留学目的来选择留学国家、院校和专业。如果是继续深造学有所成后回国,那么,出国所到的国家和专业选择就应结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出国是为了国外定居移民,那么,专业和院校的选择就最好用所要移居国家的具体情况作为参考。
1.丰富社会经历,培养实践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是出国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实践,到农村义务支教,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进行社会调研,增强学生对书本理论以外的实践认知,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
2.加强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国外更提倡开放性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有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参加SRT、国家创新型计划、泰安市创新创业项目等跟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诺维信杯“酶在工业中的应用”创新大赛、“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等国家大型学术创新大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完善健全人格,增强心理品质。决定出国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心理挑战。出国留学只有具备非常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面对GRE等语言水平考试、学业成绩、实习实践、出国适应等种种压力和考验。鉴于此,学院针对90后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从入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话剧大赛、“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到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举办“一站式”增强心理素质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勇敢应对挫折和挑战,释放心理压力,健全人格,塑造优秀的心理素质。
4.加强外语学习,提升语言水平。扎实的听说读写语言功底是出国留学的基础和保证,学院邀请外语学院最优秀的教师给中英专业学生授课,提高其外语水平;利用合作的外教资源,搭建开心派对等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组织开展外语水平过关模拟考试、英文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外语学习经验交流、“英语大赢家”英语风采大赛等活动,营造浓厚外语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和决心。
5.提高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国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宽进严出”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开设就业职业指导课和开展的一系列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索取,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习惯,从而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顺利出国并学有所成。
6.提高生存技能,培养自立能力。出国大学生出国后要“生存下来”,必须能自理、能自律、能自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基本的生活常识,会理财,能平衡收支、经济度日,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通过举办消防、地震演习,提高学生遇到突发意外事故的随机应变和应急处理能力;组织相关法律培训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学生要勇敢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树立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处理与留学相关的事情。
注释:
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9 月17 日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
[1] 苗丹国,程希.1949-2009:中国留学政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 苗丹国,程希.1949-2009:中国留学政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3] 龚立君,苏博.留学人员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4] 李静.留学生回国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与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5] 易秋莎.浅论准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6] 董秀娜.浅析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业规划的途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7] 朱晓芳.浅析合作办学高校出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
[8] 孙璐.浅析中国留学生在瑞典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0,(07).
[9] 罗坚,杨孟斌.中美研究生跨文化差异及留学生心理问题分析[J].文学教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