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颖,王亚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固定程式和规范性流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将教育目标转化成教育效果的中间环节。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以人文本,注重人文关怀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优势和执政智慧,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化和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文关怀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发展,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发展,可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反映,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中心模式”。在当时,“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导向和政治保障由“军队工作的生命线”。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物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有时过分强调技术手段和可测量效果,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简化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创造物质财富,将人的培养引入“器物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逐渐开始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上来。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说:“苟无恒产,将无恒心。”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理念的契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社会生产和人的物质需求满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脱离经济发展的束缚,担当起对社会生活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及时关照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使人成为精神上的空虚者,堕入无尽的物欲漩涡。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文关怀兼顾理性关怀与情感关怀,是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的统一。
人文关怀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错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两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简单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大学生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忽视学生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表现是将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灌输的接收者,这种主体间关系的错位形成了师生间的关系对立,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活力。
人文关怀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个体性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其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批量生产,忽视个体性价值就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成长需求关注不到位。忽视学生个体性价值会导致教育者养成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学生问题的习惯,进而忽略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接受程度;还会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对立,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和抵制。
人文关怀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情感交流。情感沟通是促进学生知情义信行系统转化的润滑剂。缺乏人文关怀就会将这一复杂的转化过程简化成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法深入人心。只有真情实感的交流才能把外在的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内在需求;只有将知识理性、价值理性与情感有机结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深刻影响。没有真情实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留下的是刀劈斧凿般生硬的教育印记,磨损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人文关怀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离不开,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目标看似“高、大、上”却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去甚远。在教育效果上貌似达到了数量上的要求,但在质量上收效甚微。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在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失去了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提供价值支撑的功能,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教育者华丽的独角戏和一厢情愿的单向输出。
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现实的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始终为了学生并把学生作为最终的落脚点,从着眼于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道德素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兼顾学生的具体需求,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服务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实现相结合,将学校引导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特性。教育者作为人文关怀的实施者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着想。在教育中,通过真情实感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通过自己高尚的师德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教育者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身边小事开展教育,切忌空话连篇和言之无物。教育者要给学生构建实践活动的舞台,发挥他们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努力摆脱单纯受教和接受灌输的状况。
在教育目标制定上体现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育人为主,要实现个体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先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促进个人知情义信行的协调一致后,才能将个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提升到社会道德要求层面,进而通过社会道德公约来促进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和成熟。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上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结合社会发展态势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解答学生的现实问题,塑造和开发学生的个人价值追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具体过程中要时刻体现人文关怀,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出发,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感受,谋划受教育者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体现人文关怀。在微观层面,教育者要将人文关怀融入某一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使人文关怀不但体现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课堂教育中还体现在课外实践和文化建设中。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做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全面分析,耐心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成熟和成长,而不是在说教中麻木和迷失。
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建设适合学生成长的既包括建筑物、自然景观、辅助设施等硬环境,又包括精神、制度、校风、校纪、教风、学风、文化等软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要素的整合和运转、教育效果的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逐一打上“人文关怀”的烙印,这是一种文化力量的感染、一种人文环境的熏陶,这种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口号、标语等强势灌输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健全心理辅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倾听学生心声,建立平等沟通渠道,与学生同情共感,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理解和支持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加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内容,培养和训练心理辅导的学生骨干和助手;建设科学完备的心理咨询机构,培养和选聘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北京:光明日报(2002-1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