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毕业大学生“蚁族”群体生存状况调查

2014-08-15 00:48宁嘉鹏李晓峰
关键词:蚁族毕业生群体

郭 双,宁嘉鹏,李晓峰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116029

2.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273165

3.大连舰艇学院,辽宁 大连116013

“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是我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新兴弱势群体,近两年因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大规模聚居而备受关注[1,2]。目前对“蚁族”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区,而对东北地区的调查相对较少。沈阳和大连作为辽宁省的重要城市,在东北地区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沈阳和大连地区的204 名大学毕业生“蚁族”的生活质量研究,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以期全面深入了解辽宁的“蚁族”群体(以下简称“辽蚁”),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依据,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等研究贡献基本的资料和思路。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蚁族”的定义普遍为“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而随着2013 届及以后的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社会,加上“80后”群体随着进入社会时间的增加和经验的丰富渐渐脱离蚁族群体,我们认为,未来“蚁族”的群体将逐步变成以“90后”为主。

辽宁省面积14.59 万平方公里,2012 年人口4389万人,人均GDP56649元。有39所普通本科大学,在校博士生10687 人,硕士生62427 人,普通本科生462082人,留学生5062人。据《2014中基层岗位职场薪酬研究》的上班族幸福感排名调查,沈阳和大连位居前十名。

一、辽宁省“蚁族”的生存状况

在辽宁省沈阳和大连2个城市历时1个月随机入户选取毕业大学生参与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

(一)基本情况

(1)性别。从性别比例来看,本次调查中男性占50.49%,女性占49.51%。表明在“辽蚁”数量在性别差异上不是非常明显。

(2)受教育程度。被调查的“蚁族”群体中,学历为本科的比例最高,占70.10%,其次是专科,占17.16%,最少的为研究生,占7.84%。

(3)毕业年限。超过三分之二的“蚁族”毕业年限在三年以上,而三年以下占26.47%。

(4)经济状况。调研显示,65.69%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 以下,34.31%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二)躯体状况

72.1%受调查的“辽蚁”经常有失眠的情况发生,77.4%感觉从事日常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如娱乐)时精力状况一般,25%经常有躯体不适感,偶尔有较轻的头痛、头昏、疼痛等躯体症状,经常用药物的比例只有4.4%,82.4%的受访“蚁族”对自己的进食功能、运动与感觉功能比较满意,91.2%对性功能感觉基本满意。

(三)心理功能

在本次调研的“辽蚁”中,精神紧张普遍情况较高,82.8%的大学毕业生“辽蚁”觉得精神负担重,总有一种紧张感和压力感;81.4%觉得自己有较重的忧郁、焦虑、情绪波动等负性情感,而84.8%的“蚁族”觉得自己有充满信心、轻松等正性情感;在思维清晰度、反应灵敏性、注意力的集中能力、记忆力、做决定能力等认知能力方面感觉比较满意的为91.2%;中等以上水平的自尊条件占86.8%。

(四)社会功能

当“辽蚁”需要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时,获得的支持较少,家人及朋友、同事等只能给予他们部分帮助;只有11.3%对他们从社会和家庭获得的帮助与支持感到满意,而有77%的受访者对自己给出的帮助和支持比较满意;人际交往方面处理的普遍比较良好,业余娱乐生活进行的不多,只有12.3 的受访者对业余娱乐生活感到满意,90.2%认为自己的工作效率较高,有89.2%的“辽蚁”对自己的婚姻与家庭状况比较满意。

(五)物质生活

本次受调查的“辽蚁”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56平方米,住房内的附加设施都比较完善,52.9%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住房条件感到过得去,对社区服务条件感到基本满意的比率是61.8%,但认为在安全性、绿化、卫生和噪音等方面还需要增强。88.7%的受访者认为上班、子女上学、购买日常用品、娱乐场所和求医方面比较方便。平均的食物消费占到收入比例的45%,医药费用自费承担的部分接近90%,总体来说对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感到比较满意。

(六)与其他城市的对比

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西安市的“蚁族”每月工资集中在1500元以下的累计占到55%,3000元以上的仅占到9.61%[3],而群居于宁波地区的“宁蚁”的收入也普遍为1000至1500元[4],说明辽宁地区“蚁族”的收入状况比较良好,已接近2012年上海调研时的水平[5]。廉思关于“蚁族”的定义时,提到“蚁族”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411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 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6],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辽蚁”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56 平方米,且住房内的附加设施都比较完善,说明辽宁地区“蚁族”的住房状况要优于其他城市的平均水平,这和《2014 中基层岗位职场薪酬研究》中幸福感调查的结果相一致。

二、“蚁族”形成原因的分析

“蚁族”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城市管理、大学生就业、社会底层群体稳定、社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教育体制等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使得供求结构失衡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但是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使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上升,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赶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量接受了大学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都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也没有和市场需求挂上钩,盲目追求“高、大、全”,存在很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的“红牌”和“黄牌”专业。

(二)经济发展不均衡

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更优秀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更便捷的交通条件,等等。“80后”“90后”一代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较好,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愿意磨炼和吃苦,毕业后不愿意到基层或者偏远地区工作。大部分来自农村的毕业大学生都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竞争相对激烈,对求职者的要求较高,所以毕业于非知名高校的“蚁族”群体不占优势。

(三)城市的生活成本过高和社会保障缺失

发达城市物价飞涨,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无力承担高昂的日常生活费用。近几年国内房价居高不下,应届大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支持下想要买房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另外,社会保障的缺位是出现大学生“蚁族”现象的制度原因,特别是有关大学生灵活就业及失业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福利的缺失。

(四)一些“蚁族”的自身因素

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统筹与规划,尚处于茫然中就毕业了,随后又盲目跟风地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成了滞留在城市边缘的“蚁族”。还有一些毕业生受到家长思想的影响,认为在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单位任职,拥有“铁饭碗”才算是好工作,渴望通过考公务员等方式来改变现状,择就业观念相对狭隘。

三、“蚁族”群体存在的社会影响

(一)对高等教育误解

部分“蚁族”由于毕业后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和丰厚的薪酬,而当他们看到未受到高等教育的同龄人和一些农民工的工作经验比他们丰富、薪酬待遇要比他们更高时,可能会转换想法,使得“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二)资源浪费

大学毕业生成为“蚁族”会导致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国家在高等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如果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在适当的岗位上就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才能,社会就无法获得收益。而一部分“蚁族”迫于生存和就业的压力选择继续深造,又是对更高层次的教育产生冲击。

(三)社会不安定因素

很多毕业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官二代”“富二代”的出现对社会价值产生怀疑,利益至上的原则与传统道德观念背道而驰。蚁族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较差,容易发生偷窃、斗殴等不良事件。同时,挫折感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在网络上聚集时易受不良言论蛊惑,形成群体极端化,对社会安定团结带来潜在危机。

四、改善对策

(一) 政策方面

首先政府应该在改善“蚁族”的居住环境、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处发力,为“蚁族”群体提供舒适的廉租房;其次,要消除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并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社会法律保障体系;再次,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同时改善就业环境,鼓励毕业生去民营和私企工作;最后,教育部门需要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度规模重新界定。

(二)高校方面

首先,要主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把鼓励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提到更高的位置,同时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这方面的选修课,同时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与实际相结合。最后,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候,要以就业率为导向,灵活设置,不要盲目[7]。

(三)毕业生自身

“蚁族”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选择,坚定信念,愈战愈勇。外求终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独立的思想才不会随波逐流。同时,毕业生找工作不能强求一步到位,死守着一座城市。很多毕业生认为大城市机遇多,却没想到等待机遇的人更多,而且在大城市找工作,房租、房价等生存成本太高,毕业生必须考虑清楚自己是否承担得起。择业时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工作本身的要素,而不是地域。现代社会是以企业、单位为导向的。相比之下,对一个人更重要的通常都是工作单位。所以比较理性的态度是看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单位适合自己,能给自己发展的机会,成长性良好的企业并不一定就在大城市。

辽宁地区的“蚁族”群体的生活状况要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这与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蚁族”有其正面的意义,他们的出现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大,在正确理解“蚁族”现象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认真务实地解决其中的问题,引导这一现象向好的方面发展。青年强则国强,“蚁族”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实践着一个个“中国梦”,这种穷且益坚的拼劲儿是青年人可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得到更多的呵护,让他们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勤奋努力的“蚁族”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1] 廉思.“蚁族”群体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2.(1).

[2] 廉思.蚁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单舒平.西安市“蚁族”群体调研报告.中国青年研究[J].2011(10).

[4] 牛栋,刘涛等.聚居宁波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研究分析[J].华章.2011(2).

[5] 孔德民,袁海萍.大学生“沪漂”一族生存状况分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2(5).

[6] 廉思.给“蚁族”一个看得见的未来[N].学习时报,2011-2-21.

[7]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J].张强,赵万里.辽宁教育研究.2007(4).

猜你喜欢
蚁族毕业生群体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最“叛逆”的毕业生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回看蚁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