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4-08-15 00:48谢春山
关键词:市场导向人才旅游

谢春山,刘 妍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116081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对高素质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旅游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208所,其中高等学校1115 所,拥有博士点的院校41 所,硕士点151所,本科440 所,全国旅游院校在校学生共计达108.33 万人[1]。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仍存在着人才供应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局面。专业调查显示,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以上的院校占74%,多数院校行业就业率在50%以下,毕业生三年以上仍从事本专业的行业稳定就业率低于30%[2]。因此,梳理和借鉴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从市场需求和学生能力相结合的视角,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力—市场导向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优化我国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

(一)国外主要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国外的旅游人才培养较国内的发展要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所形成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也较为成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较大。目前,国外影响较大的模式有“产学结合”模式、CBE模式、“双元制”模式和TAFE模式。

(1)“产学结合”模式主张教学和生产的紧密结合,强调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3]。

(2)CBE模式,即“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能力是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态度、经验、反馈。这种培养模式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为出发点,以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4]。

(3)“双元制”模式在企业和学校中共同进行,强调将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与在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其优点是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企业能够广泛参与并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学生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5]。

(4)TAFE 模式,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相关产业推动其发展;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且办学方式灵活多样;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这种模式特别注重产出,专业课程分为资格课程和能力课程两大单元模式,并强调资格课程必须经过国家鉴定认证。

总体看来,国外主要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模式名称、内涵表述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最终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标准方面却是大体一致的,即都特别强调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理论教育必须与在企业的经历和获得的实践经验密切结合,以培养能满足市场所需的合格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这无疑为“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比国外要晚。20 世纪90 年代,为加快高质量旅游人才的培养,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国内的旅游教育进行了大范围内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大力引进美国、瑞士、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等国的先进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多年不间断的实践探索与改革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订单式”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等多种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然而遗憾的是,国内旅游教育虽然已形成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和自身改革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之培养目标并不是很明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离市场需求较远,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少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做法,致使许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都流于形式。不少旅游院校尚未摆脱以教师为主、以教室为主的教学模式,使中国的旅游教育陷入了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怪圈[6];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缺乏高素质人才,存在着“数量有余,质量不足”的现象[7],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旅游工作岗位要求,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即高层次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优秀的导游人才、特色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旅游科学技术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旅游人才[8]。

上述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因此,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为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输送所需的合格专业人才的现实背景之下,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国内旅游人才质量的必经之路。

二、“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9]。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及人才培养机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能力——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许多学者有过论述。谷淑霞认为,“能力—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从业技能。因而,教学理念更多的是以提高专业知识为目的,以专业岗位的需要为依托,开展课程研究和大纲的设置,并在对其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确定他们的培养方向[10]。蒋建妹认为,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即目标+过程+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适应市场、预见市场、实现价值等特征[11]。马红霞认为,以能力为导向培养人才,意味着从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学计划的执行、课余活动的引导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这一整体过程,均应处处体现能力原则。应从拟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重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发展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2]。曹慧娟、胡月英认为,建设能力导向的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就是要通过改革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从而突出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3]。

上述学者分别从能力或市场的角度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过对市场的分析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明确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笔者认为“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旅游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在提高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的同时,根据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进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旅游人才的质量。

“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有两点:第一,以能力为本位。该模式以从事旅游专业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最终定位和根本目标,要求学校通过设置专业课程、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管控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等手段使学生锻炼和养成能胜任旅游职业需求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二,以市场为导向。该模式强调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市场需要的人才标准,调整和改革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胜任岗位的需求。

总之,“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能力培养和市场导向的理念,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理想目标和利益诉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创造各种最佳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氛围,从而保障和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能力——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同国内现有模式相比,“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注重学校教育和企业锻炼的结合。

1.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旅游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旅游从业人员每天都要与不同层次的人接触,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旅游业的特殊性质,强调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包括服务意识和职业态度。通过对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其培养下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应对未来工作中的压力,拥有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2.强调市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毕业后能直接走到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学生不仅了解应该做什么,更要学会应该怎么做。通过不间断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注重学校教育和企业锻炼的结合

为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做好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深入到旅游企业中接受实际的锻炼。为此,该模式强调学校在对企业规模、经营模式、管理体制、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为企业订单培养、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等方式与旅游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广泛开辟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毕业前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学生能在旅游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旅游基础理论和知识,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和职业观;毕业后不但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又能减少企业的再培训环节和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与实施保障

(一)“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要求

旅游专业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智力能力。因此,“能力——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方面都有一定的具体要求。

在学制方面,“能力——市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张采用学分制,以模块为学习单位,其优点是灵活且富有弹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不同的课程,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课程设置方面,该模式以课程模块为主,强调从各门具体课程中选取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知识进行综合,以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课程包括理论课、实践课、职业意识课三类,在时间安排上相互交错,先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实践课程训练,使学生能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较快地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教学内容方面,“能力——市场导向”型模式依据从事旅游工作所需的能力选择教学内容,既强调旅游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强调旅游实际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和技巧的提升。同时,也强调教学内容要随着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使学生始终能够学习到旅游专业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成为适应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教学组织形式上,“能力——市场导向”型模式主张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等;强调多给学生创造模拟情景,并在情景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可以避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单调与枯燥,又可以使学生迅速养成旅游市场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方面,“能力——市场导向”型模式要求采用目标体系的评价方式,针对每一教学目标进行考核,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不仅能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明晰个人定位,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

(二)“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旅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奠定坚实的知识理论与能力素养基础,具有较强的市场指向性和实践指向性,需要在考试制度、师资队伍、职业资格和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

1.灵活多样的考核

为消除传统“试卷”考试所造成的知识传授严重脱离实践的弊端,“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思想禁锢,在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与考核方式。知识考核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每结束一个模块的时候便进行一次考核,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能力的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在整个学校过程中的表现、任务完成的情况、合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技能的考核主要针对操作性的课程,以评价学生的作品或完成某一实践操作程序为主要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和市场指向性,要求专业教师在具备坚实的旅游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必须了解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旅游业界经验。在德国,旅游专业的教师除了具有博士学位以外,还必须具有5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14]。而我国旅游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旅游岗位的实际工作经历,虽然基本上能保障课堂上专业理论与知识的传授,但难以为学生的业界实习与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条件。

3.职业资格的认证

职业资格与等级的审核和认证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也是“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保证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部分旅游院校,特别是旅游职业院校多要求在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国家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和出境领队人员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参加各种职业培训获得职业等级证书,如酒店经理证、餐厅服务人员等级证书等,即目前所谓的“双证书制”。“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时,不断地积累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考取旅游相关资格证书时,又能获得相应的技能。拥有双证书的学生工作意向明确、专业技能良好,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有效地保证“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

4.校内实训的强化

“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足够的实习与实践机会锻炼,提高自身的旅游职业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适应旅游职业需要。因此,除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外,校内实训的强化常常成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校内实训中心的建立通过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旅游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又可模拟仿真服务过程;既可为学生按旅游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又可为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以创造更好的条件兴办产学结合的产业,搭建实践检验平台[15]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能否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已成为影响旅游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目前国内现存的较有影响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力——市场导向型”模式以面向旅游市场的旅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依据从事旅游专业所需要的具体能力设置课程和进行专业教学,同时注重学校教育和企业锻炼的结合,强调对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能在根本上保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其他模式相比,“能力——市场导向”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满足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也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应是未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方向之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1 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2-7/2012-7-9-13-56-84217.html.

[2]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6-7.

[3] 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02).

[4] 李明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CBE 改革探讨[J].旅游学刊,2004,.

[5] 魏敏.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

[6] 李传武,余向洋,赵咏梅.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09(03).

[7] 李燕军,魏红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8] 王昆欣.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01).

[9] 胡慧莲,唐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改革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10).

[10] 谷淑霞.以能力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的ESP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6).

[11] 蒋建妹.“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J].华章,2009.

[12] 马红霞.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8(02).

[13] 曹慧娟,胡月英.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实践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14] 钟先丽.对创新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12).

[15] 陈艳珍,张虹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

猜你喜欢
市场导向人才旅游
人才云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旅游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