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海 200062)
沟通和社会交往缺陷是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显著特征之一。大约25%~61%的自闭症学习者很少或没有功能性语言(Weitz,Dexter,Moore,1997),缺少功能性语言或书写技能的个体在教育、就业、生活和休闲娱乐方面困难重重。许多自闭症个体需用扩大或替代沟通系统(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AAC)以代替或辅助自然语言和书写技能。[1]作为自然语言或书写技能的补充和替代,扩大和替代沟通系统常被用来解决个体沟通方面的障碍。[2]扩大或辅助沟通系统包括手语、言语产生装置和视觉的或者基于图片的沟通系统(Ogletree,Oren,Fischer,2007;Spence-Cochran,Pearl,2012)。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是一种基于图片交换的辅助沟通方式,该系统的高级阶段也包括句子和复杂句式的学习。研究者认为,自闭症个体信息加工存在视觉偏好,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基于视觉辅助的特点可能使它尤其适合该人群(Schopler,Mesibov,Hearsey,1995)。同时,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中使用的符号同物体、人和概念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减少了沟通中模棱两可的状况(Ganz,Simpson,et al,2012)。[3]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训练基于斯金纳的开创性工作——言语行为。该系统干预由六个逐步递进的阶段组成,训练开始是教授简单的要求或命令,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步骤达到泛化、图片识别、使用简单句、扩大词汇量、对他人的要求作出反应和评论的目的。[4]
阶段一进行如何沟通(How to Communicate)的训练,经过该阶段的训练,儿童看到想要的东西时,能够拿起图片,并把图片放到沟通伙伴手中以得到想要的东西。[5]阶段二训练的重点是距离和持续性(Distanceand Persistence)。干预人员运用多种策略促进儿童沟通的主动性和持久性。第三阶段主要教授儿童辨别图片(Discrimination Between Symbols),学会区分不同图片,选择图片并换取想要的东西,同时要确保图片选择和实际物品选择的一致性。[5]阶段四进行句式结构(Using Phrases)方面的干预,目标是儿童能以某种特定句式结构进行沟通。其中主要有要求式结构(如“我想要”)和评论性结构(如“我看到”“我听到”)。阶段五旨在使儿童学会自发提出要求,并能回答“你想要什么”。阶段五和阶段六的干预中,可同时教授物体的多种属性,扩大儿童的词汇量,以提高沟通的准确性。阶段六主要进行评论(Commenting)方面的训练,儿童学习回答“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和“这是什么”的问题,学会自发提出要求和评论。[5]
1.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RPMT的比较
Yoder,Stone(2006)探讨了儿童特征和不同干预方法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对物体有高度探索性的儿童,使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后词语数量的增长率大于RPMT教学(responsiveeducation and prelinguistic milieu teaching)。但对物体探索性不高的儿童而言,RPMT的教学效果要好于图片交换沟通系统。[1]Kathy S.Thiemann-Bourque比较了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RPMT干预对沟通技能迁移的不同效果。研究发现接受过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教学超过六个月的儿童,在未经训练的自然情境中使用更多的图片符号。[6]
2.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手语(Sign Language)的比较
Matt Tincani比较了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手语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效果。结果表明,其中一位参加者能更独立地使用手语提出要求,而另外的参加者使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接受手语干预的个体产生了更高比例的言语行为。研究者认为参加者个体特征的不同,尤其是干预前的动作模仿能力,造成了干预效果的差异。[7]Joe Reichle对重度障碍成人进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手语训练,发现进行PECS干预的成人能更快地掌握该技能并迁移到不同的人和环境中。研究者认为手语教学策略不当和参加者有限的动作模仿能力可能导致了这一结果。[8]
3.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言语产生设备(speechgeneratingdevice,SDG)的比较
言语产生设备(SDG)是一种电子沟通辅助设备,包括数码声音和合成声音。该设备在外观和价格方面差异很大,其功能主要是辅助个体提出要求(Schlosser et al,2007;Sigafooset al,2004)。
Miriam C.Boesch,Oliver Wendt等对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言语产生设备对两个小学年龄段的严重自闭症儿童“要求”技能的获得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干预方式下,参加者的要求行为在干预阶段都有所增长。因此,研究者认为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和言语产生设备对要求技能的获得是同样合适的。[2]Lancioniet al分析了言语产生设备对自闭症及其他发展障碍个体的有效性,其研究表明个体能够通过该设备提出要求。同时该设备还能增加个体的沟通(Schepiset al,1998)、社会互动(Sigafoos et al,2009)和言语产生(Olive et al,2007;Schlosser et al,2007)。
言语产生设备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言语产生设备能为使用者提供额外的言语反馈,这可能帮助使用者更快地获得言语技能,且该设备可以在自然环境中使用,提高个体的独立沟通能力。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则费用低且便于携带。专业工作者在选择干预方法时,要综合考虑个体的智力、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和个体的视听优势。
Richard L.Simpson通过元分析得出结论: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是对自闭谱系障碍儿童非常有前景的干预方法。作者筛选确定了1994~2009年间的11个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后,一到十一岁儿童在沟通方面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提高,但其对言语产生的影响较小。同时研究者探讨了适合进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的儿童特征:较差的共同注意;强烈的物体探索倾向;有限的动作模仿能力。[9]Yoder,Stone(2006a,2006b)的研究认为,共同注意可作为预测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进步程度的指标,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较适合共同注意较差的儿童。对物体的探索兴趣也是影响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作者用儿童触摸不同玩具的数量衡量其对物体的探索兴趣,发现对物体探索兴趣较高的儿童在干预结束后六个月能保持获得的语言。Preston,Carte的研究也证实了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对功能性言语受限个体的有效性[10]。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的目标是提高个体的功能性沟通能力(Frost,Bondy,2002)。但其对诸如挑战性行为或问题行为等非目标行为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在减少挑战性行为方面可能是有效的,但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且结论不一(Hart&Banda’s,2010)[11]。Jennifer B.Ganz等对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在目标结果(功能性沟通)和非目标结果(行为、社会技能和言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不仅对功能性沟通能力有重要影响,且能积极影响其它社会行为;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对学龄前儿童的干预效果要好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掌握的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阶段越多,个体功能性沟通能力和其它相关能力就越好。[3]
众多研究证实了扩大和替代沟通系统在改善儿童沟通方面的效果,但许多家长仍担心其会阻碍儿童自然言语的产生(Schlosser,2003)。许多研究者对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和言语产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Schwartz et al(1998)调查发现那些干预初口语单词数量在5个或者以上的个体,经过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后,能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到其言语方面的增长;但干预前口语单词数量少于5个的学生言语方面的增长微乎其微。Jennifer B.Ganz,Richard L.Simpson(2004)发现进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后,参加者能够较快掌握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且口语单词数量和语法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12]随后,作者在2008年用多基线实验设计探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对三个学前自闭症儿童的效果。发现有两个参加者掌握了全部四个阶段,但其并未表现出词语发音和理解方面的显著提高。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儿童独特的个体特征所导致,儿童的动作模仿能力和语言能力可能影响了其对该系统的掌握和语言的发展。[13]
Deborah Preston,Mark Carter认为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对言语发展的影响仍无定论[14]。有研究报告干预后言语行为的增加,但也有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因为图片交换沟通系统阶段四使用了言语模式和时间延迟策略,其同言语的产生关系密切。Bondy,Frost认为,尽管言语发展并不是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直接目标,但进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阶段四和六的干预时,儿童通常会产生言语。[5]
言语获得发展的个体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何时停止使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完成从一种沟通方式到另外沟通方式的转变。Frost,McGowan(2011)认为由一种技能向另外技能的转移中,要保证技能的不丢失。如果对下列任何一项的回答是否定的,就不应停止使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这五项标准分别是:说出的词语数量和使用的图片词语数量是否一样;使用两种沟通方式的速度是否一样;使用二者进行沟通的平均长度和句式的复杂程度是否一致;儿童的言语是否能被陌生个体80%的时间听懂;使用二者做出反应的速度是否相同。[5]
作为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功能性沟通的辅助和替代,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为个体发展和社会融入提供了有效支持。根据现有的国内外众多研究,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可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还能促进儿童言语的产生和发展,虽然该方面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但其并不会阻碍言语的产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学生特征等其它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干预,提高个体的功能性沟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1]Schlosser,Ralf W.Wendt,Oliver,Effects of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on speech produ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A systematic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Vol 17(3),Aug,2008.212-230.
[2]Boesch,M.C.,et al.,Comparative efficacy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versus a speech-generating device:Effects on requesting skills.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3.7(3):480-493.
[3]Ganz,Jennifer B.Davis,John L.Lund,Emily M.Goodwyn,Fara D.Simpson,Richard L,Meta-analysis of PECS with individuals with ASD:Investigation of targeted versus nontargetedoutcomes,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and implementationphase;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Vol 33(2),Mar-Apr,2012,33(2):406-418.
[4]Bondy,A.,The Unusual Suspects: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ssociated with PECS.Psych-ological Record,2012,62(4):789-816.
[5]Bondy,A,L.Frost,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Behavior Modification,2001,25(5):725-744.
[6]Kathy S.Thiemann-Bourque,Instruction using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appears to enhance gener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among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comparison to Responsive Education and Prelinguistic Milieu Teaching.Evidence-based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2010,4(4):192,195.
[7]Matt Tincani,Comparing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ign Language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19(3),2004,152-163.
[8]Joe Reichle,PECStraining for mands may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other untrained verbal operants in adul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but the comparison of PECSand manual-sign training is compromised.Treatment.2008.
[9]Richard L.Simpson,Meta-Analysis supports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Evidence-based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2011,5(1):3-6.
[10]Preston,D.and M.Carter,A Review of the Efficacy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tervention.Journal of Autism and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9.39(10):1471-1486.
[11]Hart,S.L.and D.R.Banda,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Individual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 Meta-Analysis of Single Subject Studies.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10.31(6):476-488.
[12]Ganz,J.B.and R.L.Simpson,Effects on communicative requesting and speech development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childre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utism.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4.34(4):395-409.
[13]Ganz,J.B.,R.L.Simpson and J.Corbin-Newsome,The impact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on requesting and speech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8,2(1):157-169.
[14]Flippin,M.,S.Reszka,L.R.Watson,Effective-ness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on Communication and Speech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 Meta-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10,19(2):17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