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2014-08-15 00:55:12刘庆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刘庆申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一、对费尔巴哈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史维度的理解

理解费尔巴哈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必须以客观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能仅仅靠主观推论,更不能依据一些传统的权威看法,必须真实再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从哲学史角度看,认为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费尔巴哈在自身思想体系建构过程中,简单、机械的否定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合理的辩证法思想, 而自己的思想体系却陷入了形而上学,就好像给小孩倒洗澡水时连小孩一起倒掉,是不符合实际的。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过程中,虽没有系统的挖掘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推论得出费尔巴哈哲学中缺乏辩证法思想,其是一个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

(一) 从费尔巴哈思想体系的理论渊源和费尔巴哈对待辩证法的态度理解其辩证法思想

从哲学史角度看,费尔巴哈的思想构建要早于马克思,这样表明,马克思的思想的建构要受费尔巴哈的影响,而费尔巴哈思想较少受马克思的影响。 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不能仅仅依据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体系的批判与阐述,还应回到费尔巴哈思想体系形成的理论来源,真实再现费尔巴哈思想转变与形成的过程,准确理解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与超越中所含有的辩证思维。 与此同时,回到文本来可以清晰的认识费尔巴哈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然而,尽管文本是有原意的,但主体的前理解不同,与文本存在不同的理解间距,如仅从费尔巴哈哲学文本出发进行理解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过程, 即以我们的前理解为基础可以证明费尔巴哈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 相同的别人以他们理解的角度为前提也可以否认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对文本的解读来证明,还需要回到作者自身,即从大家都认同的视阈出发来论证,这个视阈前提就是费尔巴哈对待辩证法的态度。

费尔巴哈的思想体系是在超越黑格尔的基础上建立的。 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费尔巴哈哲学前进的平台,是其思想发展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点。 费尔巴哈在柏林大学读书时,黑格尔恰好在这所大学任教,讲授哲学课程。 费尔巴哈起初是学习神学的,在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后,坚定地由神学转向哲学,除了自身对哲学的喜爱外,更大程度上在于听了黑格尔的几次课之后, 就被黑格尔强有力且深邃的哲学辩证法思想所吸引,感到收益非常的丰富,使自己对问题理解彻底, 道理的得出完全具有逻辑与理论支撑,进而在思想上深深地信仰与崇拜黑格尔,甚至将黑格尔称为再生之父,是唯一应该感到谢意的人。如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所说,“听道布讲学时一知半解,感到晦涩,至少觉得是根据太薄弱的地方, 我现在听了黑格尔的几次演讲后,都已能理解的很透彻了”。[1]由此可见,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是十分的敬服, 费尔巴哈思想深受黑格尔的影响, 其认为对于黑格尔思想体系最重要的不仅要掌握它的内容,而且也要掌握它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辩证的思想方法。 1828 年,费尔巴哈写的学位论文《论统一的,普遍的,无限的理性》中已经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法来探讨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具有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色彩。这篇论文使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还把这篇文章寄给黑格尔,希望能得到他的指正,但没能收到黑格尔的回复。 费尔巴哈在信中说,虽然他写的这篇文章还不算成熟与完整,在思维方式上不可避免的具有抽象性,但在文中已经有意识的运用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尽管这种已经贯穿全文的思维方式运用的还不成熟。 费尔巴哈在信中所提到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就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客观分析, 在以后的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过程中也主要是批判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并没有否定他的辩证发展的思想,而且把这种辩证法的思想很好的运用到了自己的著作中。

(二) 马克思从没有批判费尔巴哈缺乏辩证法思想

回到马克思著作文本, 可以准确全面的理解到马克思从没有否定过费尔巴哈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法,也没有批判过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体系具有 “形而上学行性”。相反,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完全的信仰与崇拜费尔巴哈思想, 也就是马克思思想处在“费尔巴哈阶段”。 在这个阶段, 马克思还充分的肯定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指出, 由于青年黑格尔派完全缺乏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他们把黑格尔保守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去当做是革命的思想, 因此,完全采取了非批判的态度来在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并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在已经到了采取批判的方式同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体系划清界限的时候了,甚至完全没有明确表明对待费尔巴哈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法的立场,“而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地克服了旧哲学”。[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唯物主义思想中的感性直观,认为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实践的观点,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理解,即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意识的物质基础, 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实践性活动,也就是说, 仅仅凭借感性去理解意识和存在的关系,这也是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因此, 马克思指责费尔巴哈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把人的自身活动理解为实践性的活动而是感性直观性的理解,并指出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意义。

二、“回到费尔巴哈”,通过文本理解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对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的理解,应符合客观事实,不能依据逻辑推论而得出结论,从解释学的维度讲,须“回到费尔巴哈”。 从解释学来看,由于每个人受前理解的不同,即有一定的视阈,理解存在间距,不能完全回到文本,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对的、历史的,需要不断的进行解释学循环,不断接近文本,所以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文本是有原意的, 是不会改变的, 通过回到费尔巴哈哲学的本来面目, 即回到文本,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是能够较充分的理解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对费尔巴哈辩证法的理解绝不能因受前理解的影响,就依据主体理解的推论,来否定客观存在。 必须要回到原有语境,回到文本来理解,充分理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不断地解释学循环,缩小理解的间距,能够清楚的看到在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否定评判中充分显现的思辨思维。

(一) 费尔巴哈思想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中的事物一直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趋向灭亡。 费尔巴哈指出, 人类赖以生产的地球刚开始形成时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它是处在运动变化中的,只有经历了一系列的运动变革以后,才成为现在这种状况的。 可见,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包含质的变化,事物在自然界内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与质变,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也只有在彼此的内在的联系下才能活动与不断的繁育生长。 这也就表明, 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或者总结都是和它彼此依赖的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自身依赖的条件发展运动以及变化。 费尔巴哈看到了物质具有的运动属性, 认为客观事物由于相互作用而不断地产生、变化,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费尔巴哈还反复强调运动、发展和时间、空间的不可分性,肯定了时间与发展的重要性,没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费尔巴哈说:“实际上时间完全不只是直观的形式,但它是生命的本质形式和条件。 ”[4]即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发展是自然界和有机生命形成的前提条件,一旦没有运动发展,既不会有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自然界。 另一方面, 费尔巴哈还指出时间与发展是不可分的统一体,时间和发展是紧密相连,互为前提的,客观事物的发展要以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为基础,一切事物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产生、实现发展的,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了客观事物的存在。

(二) 费尔巴哈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费尔巴哈在超越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承认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指出了世界的物质性,这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时,运用了著名的“颠倒”方法,揭示出了黑格尔颠倒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根源所在,指出要得到正确而又毫无掩饰的真理, 就只有颠倒过来思辨哲学才能实现。 费尔巴哈并运用“颠倒”原则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批判, 并以黑格尔哲学为平台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使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实现了有机统一,奠定了自己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费尔巴哈肯定普遍联系性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认为事物都是处于联系和运动状态之中的。 他指出联系是具体的、复杂的,具有多样性,“如果你从人身上除去他赖以为人的东西,那你就可以毫无困难的向我证明他不是人。 ”[5]费尔巴哈强调必须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依存的,一旦一个事物消失,与之相连的事物都会伴随着消失。 他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都以他事物作为自身的存在条件,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 他说:“自然的能力并不像神全能那样,也就是说,并不是像人类想象力的能力那样,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并不能随时随地的任所欲为;它的各种成就、各种作用是依附在条件上面的。 ”[6]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指出,人类绝对不能把有机生命的产生看成一个孤立的事情,生命的产生是在具备一系列生命条件的情况下彼此相互作用才能够实现,而且那个时刻是这些要素联接起来构成有机体的时刻。 他还指出了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基础,事物的运动变化以普遍联系为出发点,自然界中的事物的活动与化育都是凭依靠内在联系运动发展的。 费尔巴哈还承认联系具有系统性, 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前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 费尔巴哈思想中的矛盾观和否定观

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费尔巴哈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存在发展的源泉,并指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性。 在费尔巴哈看来, 矛盾是具有斗争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实现联接统一,指出事物产生发展的动力就存在于矛盾之中。 费尔巴哈认为事物在单一中是无法产生的, 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冲突是其产生的基础,事物的客观存在不在于与其对立面的相统一,根本在于通过斗争战胜对立面。 精神、智力、思维方式、事物的判断,都只有在客观事物彼此间的对立冲突中才能够产生发展,生命的产生与繁衍也只能在大量的质料和事物的矛盾对立的环境下才可以实现。 另一方面, 费尔巴哈肯定矛盾也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客观前提,彼此之间对立的东西应是相互补充的,自然界的事物在矛盾双方的斗争同一中不断向前发展。

在否定观上,费尔巴哈是经过深刻思考的,指出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产生新事物。 他说:“我想到这个是结合起来的,我就把它结合起来,我想到这个是被扬弃的、被否定的,我就把它加以否定。”[7]“宗教意义下的圣水尽管是一种化合物,是一种依靠氢和氧的东西,然而同时却是一种新的,仅仅与自己相同的、新创的东西,其中氢和氧两种元素原有的特性已经消失,已被扬弃。 ”

[8]他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在与谢林就“绝对”问题进行辩论时黑格尔思想体系存在的缺陷,他(黑格尔)看到了谢林思想中缺少理智、否定等环节,但却又同时假定“绝对”为一个真理。 可见,费尔巴哈的“否定观”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否定就是对自己对立面的否定, 如黑格尔哲学是通过对谢林绝对思想的否定性环节。 他主张蕴涵着肯定的否定的,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在批判宗教神学时指出,“最足明显表现在宗教中自我否定只是自我肯定的一种手段。 ”[9]而且在人性意义的前提下, 人类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否定自己而否定, 其根本目的是凭借这种否定来肯定自身。 否定只是人类自身肯定自己和自爱的一种方式、 手段而已。 他认为,否定不是绝对的否定,不是对一切进行否定,对某事物的肯定蕴含在与其相对立的事物的否定中。 费尔巴哈指出,他进行否定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为否定而否定,绝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观,而是为了肯定而否定,是一种积极的否定,他只是对宗教和神学的虚幻、荒诞的本质进行否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种否定肯定人的本质。

从哲学史角度的考察以及通过文本的解读, 可以清晰的得知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体系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思维,他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 并没有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反而对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继承与超越,使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这也意味着,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相结合。 因为, 这一理解的合理性前提是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法思想,是机械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通过批判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但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是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这是两者的相似处而不是本质区别。 也就是说,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理解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就失去了事实和逻辑这两方面的根据。 通过系统准确的理解费尔巴哈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法, 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马克主义哲学实现变革的本质所在,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是缺乏科学的实践观,具有感性直观性的特点,不了解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没有把人的对象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同时, 马克思并没有批评费尔巴哈哲学缺乏辩证法思想,而是对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并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超越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创立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1]、[4]、[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2 页,557 页,62 页;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95-96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8 页;

[6]、[7]、[8]、[9]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451 页,69 页,440 页,568 页。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祖国(2018年5期)2018-04-21 03:48:22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3:00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3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