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亮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当今国内的很多高校都设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即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学院中培养,广告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将它置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之中,以期全面夯实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学基础,为其将来从事广告行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因而也被设置为广告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历来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非但不重视“古代汉语”课程,且对该课程抱有先天的成见,他们普遍认为“古代汉语”不仅与其所学专业无甚关联,而且内容浩繁陈旧,繁体古文佶屈聱牙,加上教师一般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出现弃学的现象。因此,只有改进与创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根据广告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来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愿投入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中去,才能最终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笔者认为,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体现在引导式教学、应用性教学和人文修养式教学三个方面。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我国早在先秦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注意到引导式教学对于开通学生思路的重要性。无独有偶,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经典范例。引导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实现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课程理论性与系统性都比较强,且知识容量大,因而很多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析教案的方式来授课,这样有利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却不利于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其实高校各专业的理论教学更需要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因为在大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多,正需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所以这不仅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是一个考验,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古代汉语”课程应结合广告学专业的实际,着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引导式的课堂互动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练习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所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自己得出‘是什么’,而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2]
针对广告学专业注重文化创意与符号表达的特点,教师可将“通论”的文字学部分列为讲授重点,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运用引导式的课堂互动练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尽量通过文字的古形体来引导学生理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3]中对于“六书”的界说,如指事为“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就可展示“上、下”二字甲骨文形体“ 、 ”,之后逐级提问:“上、下”二字的概念是如何通过这两个字形进行传达的?指事字有什么特点?指事字的词性一般是什么?使学生从形象的字形入手,进而让其发现指事字主要表达抽象概念、且为独体字的重要特点,并再举其他指事字如“本” “立” “末” “高”的古形体为例,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指事字定义的具体外延。再如形声为“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首先让学生明确形声字是由形符与声符两部分构成,前者表义,后者表音,接着展示“江、河”二字的小篆形体“ 、 ”,让学生分析其形符与声符后提问:如何理解形声字的“以事为名”与形符表义的特点?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取譬相成”及声符表音的特点?这样,形声字兼表音义但多为近似的深层造字理据就会被学生彻底理解,从而也就有可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来挖掘文本内涵,理清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积极创设情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在备课时尽量考虑课堂上学生可能产生疑惑的地方,不致在课堂教学时发生互动中断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所谓应用性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将古代汉语的教学模式导向生活化、情境化与社会化,同时又兼顾广告学的专业实践性。根据广告学专业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应用性教学方法:
创意能力的培养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谋生的能力,鉴于广告学通过图像及符号传递文化信息的特点与汉字的表意性有共通之处,因此通论的文字学部分是讲授的重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仅对文字学充满好奇与兴趣,而且还能受到启发,并将之活用到他们的广告创意中去。
在设计文字符号方面的广告时,学生就可以利用汉字的甲金文形体、小篆形体来传达其广告意图。这些古形体汉字的象形性不仅给广告本身带来了形象直观、震撼人心的古典图画美,也让人们看到了广告背后广告人的独特创意。比如“奔”字的金文形体为“ ”,从“夭”从“止”,“止”即古代的“趾”(会意字),表示人低头奔跑,此类古字形就适用于各种跑步运动的广告宣传,既具视觉冲击力,又能突出运动的主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文字学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基础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指要让学生对汉字的“前世今生”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到汉字的结构原理,再到古书中的用字,都要让学生有一个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系统地认识与掌握汉字,为以后的广告创意储备理论知识。所谓基础性则是指让学生对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从甲金文、战国古文、大篆、小篆阶段到隶书和楷书阶段,都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甚至对当今流行的方正舒体、综艺体、姚体等印刷字体,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不仅要学会用“六书理论”对小篆及以前古文字形体进行字形、字义分析,还要弄清汉字“隶变”之后的形体构造,比如“哪些是与甲金文一脉相承的表意构件,哪些又是符号化之后的字形构件”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要领略和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学生将会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一定的解析汉字能力。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语法有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法之异同。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演变规律,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语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讲授句法时,教师可用古今不同的句式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古代汉语经常有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在否定句与疑问句中,这样的句式我们现在称之为宾语前置句。但有时在一般的肯定句中,为了强调突出宾语,也会将宾语前置,例如:
(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2)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左传·僖公四年》)[4]
例句(1)中“唯敌是求”的“敌”是“求”的前置宾语,用代词“是”来复指,而例句(2)中“寡人是征”的宾语为代词“是”,直接置于动词“征”之前,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这些异同点,并进行总结。学生会发现,在一些成语中尚留存着例句(1)的用法,如“唯利是图”等,而例句(2)的用法只在当今SOV型语言中常见,在现代汉语中鲜有使用,如说现代汉语一般不说“我饭吃”这样的话,但也有一些与例句(2)有类似用法的句子:
(3)电影我看了。
(4)你这都不知道。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展开逻辑思维,例句(3)在结构上等同于宾语前置句,但从全句意义看来,“电影”虽与动词“看”存在动宾关系,但由于位于句首,是全句讨论的话题,因此“电影”可视为主谓谓语句的主语。接着让学生继续分析例句(4)与例句(2)中“寡人是征”的结构,二者看似一致,其实不然,因为前者可置换为“这你都不知道”的模式,而后者却不能置换为“是寡人征”的格式。为什么是这样?让学生开展讨论,探究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宾语位置与语义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现代汉语句子的形式更加灵活,而且更注重主题与述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既能理解古汉语宾语前置的本质是起强调作用,又能发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句式之间的传承与变异,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
所谓文言应用教学模式结合广告学的专业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文言设计广告词和进行写作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以达到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效果。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样至关重要,这也是“古代汉语”课程“古为今用”价值的最直接体现。
用文言设计广告词,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常用词汇量,同时还要求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如古汉语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各种表现形式及用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规范地使用汉语,并提炼出符合文案要求的词句。
文言的应用性还可与平时的练习甚至是考试测评绑定在一起,教师可在平时通过文言写作、文言广告词的设计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文言应用能力,还可在期末考试中设计诸如“请用文言词句为××商品或某活动写一段广告词”的应用性试题。通过这样的不断强化与巩固,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与理论,并掌握用文言创作广告语的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文选与通论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与文选内容得以相互印证,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将语言理论付诸于言语实践,即学习古代汉语要达到“赋以知行合一,知行相资的要求”[6]。
美国描写主义先驱萨丕尔曾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5]可见文化修养对于语言学习是有很大裨益的。所谓“人文修养式教学”,简言之就是指以丰富学生文化内涵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与前面所说的应用性教学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也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创新与实践。
“人文修养式教学”首先应该结合广告学专业的特点,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文选与通论部分的讲授比例应控制在10:9左右,并剔除通论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及工具书等与该专业特点相距较远的部分,凸显古代汉语常用词与文化常识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主动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升该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广告创意思路,为学生今后成为“文化广告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考虑到广告学专业实用性的特点,高校中的文学院一般不会设置“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文史方面的课程,所以该专业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比较薄弱,恰好可通过“古代汉语”文选知识的讲授来加以有效地弥补。所以,教师在讲授文选时,应重点关照其历史性、哲理性与文学性,讲授篇目与自学篇目应主要来源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古代重要史料和《论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要根据篇目的内容讲解与之相关的文学背景、历史典故及古代典章制度,例如在讲授《郑伯克段于鄢》时,就可附带解析西周以来的姓氏、名字、爵位、谥号以及一些相关的宗法制度,在讲授《秦晋殽之战》时,就可随文谈及周代的礼法、外交辞令以及晋文公重耳流亡复国的历史等。学生将乐在其中,其人文修养与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教学内容与手段的不断更新,“古代汉语”课程的影响力将延及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广告学专业,教学层次与品位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
[2] 周海霞,周政.浅论以文选为中心的古代汉语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4-116.
[3] 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1963:314.
[4] 蒋冀骋.古代汉语: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387-388.
[5] 萨丕尔 爱德华.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6.
[6] 张其昀.古代汉语教学谈[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2(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