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情绪:回顾与展望

2014-08-15 00:52:11范李敏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个体情绪情境

丁 芳,范李敏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尴尬情绪是个体因处于公众注意焦点、失言或棘手情境时,而产生的一种别扭、紧张、懊恼、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绪体验。[1]作为一种与个体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相关的自我意识情绪,尴尬情绪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影响着个体道德行为的发展和道德品格的养成。

传统情绪研究者普遍认为尴尬情绪并非一种独特情绪。Darwin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列举了一些人类独特的情绪却未提及尴尬,随后的情绪研究者如Izard、Lazarus等也没有在其情绪分类中将尴尬视为一种独特情绪。Schlenker 和 Leary则认为尴尬只是某种形式的社交焦虑。[2]直到Ekman根据9条情绪分类标准明确提出,尴尬是一种独特的情绪,具有不同于其他情绪的情绪表现和情绪体验。[3]本文拟尝试从生理变化、认知评估和行为倾向这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尴尬情绪研究作一系统梳理,旨在呈现到目前为止较全面的尴尬情绪研究状况,并思考了目前有待澄清的关键性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希冀对深化尴尬情绪研究有所裨益。

一、尴尬情绪的生理研究

(一)尴尬情绪生理反应

采用心率、指温和皮肤电等生理指标的研究显示,尴尬个体的交感神经被激活而迷走神经处于抑制状态,血液离开皮肤导致手指变凉,皮肤电水平增高,这与愤怒和焦虑的生理反应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4]研究表明,两分钟的尴尬期间,个体的心血管收缩压和舒张压大幅度上升,而心率在第一分钟内大幅上升,第二分钟内回到基线水平。[5]一般认为情绪诱发时个体的心率和血压是同步加减,但尴尬个体心率和血压的分离表现表明这可能是尴尬情绪所特有的生理反应。对60名4岁儿童尴尬时的肾上腺皮质水平的研究表明,相比于暴露在公众面前引发的尴尬,由他人消极评价引发的尴尬所导致的肾上腺皮质水平更高。[6]

(二)尴尬面部表情

尴尬表情研究表明,尴尬个体会在5秒钟内以一种特定顺序表现出典型特征:频繁的目光躲避,言语中断,触摸面部,一种紧张的傻笑,僵硬懒散的姿势。[7]相比于独处情境,有陌生人在场的情形下,尴尬个体在嘴部动作、目光下移、触摸面部、头部低垂等动作的频率更低,这表明个体情绪表达存在社会抑制现象。可见,独处情境下个体情绪表达更能反映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水平。尴尬情绪出现后15~20秒,个体脸红现象达到顶点。由于并非所有个体报告尴尬时会出现脸红,同时内疚和羞愧的个体也具有脸红现象,因而脸红不是尴尬独有表现,而是尴尬情绪表现之一。

尴尬情绪的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的研究结果似乎支持传统情绪分类理论的观点,即作为一系列独特特征的组合,每种情绪都具有一些独特的使其区分于其他情绪的表现。个体只要体验到尴尬情绪,则必然展现出尴尬情绪的独特情绪表现。但跨文化研究表明,尴尬面部表情可能根据文化和社会阶层的不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情绪方言理论认为,如同语言中存在地区性的方言一样,同一情绪表现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8]比如不同于美国人,印度人认为牙齿咬着舌头也是一种尴尬的表现。可见个体的情绪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表现与情绪并非严格对应。有可能生理反应一致的两个个体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同时,处于相同情绪状态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因而尴尬情绪的生理反应和情绪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确认。

二、尴尬情绪的认知研究

(一)尴尬情绪的诱因

早期尴尬情绪诱因的理论主要有3种:自尊降低说、社会评价说和交互作用说。

1.自尊降低说。该理论提出,当个体认为自身行为不符合规则或标准时,会对自身感到失望并表现出自尊降低,进而引发尴尬情绪。Babcock和Sabini进一步提出,个体只有在违反自身规则而非社会准则时,才体验到尴尬。[9]因为当个体行为违背现实自我时更多感到尴尬,而违背理想自我时更多感到内疚。

2.社会评价说。该理论认为,尴尬来自他人对个体社会角色的消极评价,而并非个体自尊的降低。[10]当个体感觉自身行为威胁自身理想社会角色时,源于一种与社会群体保持和谐的本能会诱发个体的尴尬情绪。因而,尴尬是一种个体对自我社会角色一致性进行监控的产物。社会评价说与自尊降低说的区分关键在于,前者认为自尊降低并非引发尴尬情绪的关键因素。

3.交互作用说。该理论主张,当个体对当下情境中自身行为缺乏确定性时,很可能做出与自身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不一致的行为,造成社会互动的流畅性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个体尴尬情绪。[11]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尴尬个体通常出现短暂的言语暂停、不知所措等一些外在行为表现。

研究发现,尴尬诱发情境主要有6种:侵犯隐私、缺乏知识或技能、被他人拒绝和批评、尴尬动作、形象关注、不恰当的环境。[12]Metts和Cupach基于“有意—无意”和“适当—不适当”的维度,将尴尬诱发情境分为4种:失言、意外、错误和责任。然后进一步简化为两种:当事人负责和旁观者负责。当事人负责是指个体做出与已有社会规范和期待不符的行为而引发尴尬情绪;旁观者负责是指个体因处于注意中心如被表扬、批评、戏弄等而引发尴尬情绪。

[13]研究表明,至少存在失言、处于棘手情境、处于注意中心3种不同的尴尬诱发情境。[1]上述有关尴尬诱因和诱发情境的研究表明,尴尬情绪可能是一种具有多种诱发情境和诱发因素及情绪反应的多维度现象,而已有的尴尬理论只是从某个方面阐述了尴尬情绪的产生。

有鉴于此,Tracy和Robins提出了一种新的尴尬认知模型。[14]根据该模型,尴尬情绪产生的认知机制经过5个步骤:当事件发生时,个体首先会评估事件是否与个体生存和繁殖即生存目标有关;若否,则判断事件指向个体自我还是外部环境;若指向自我,则判断事件是否影响个体自我形象;若是,则继续判断事件是否与个体公共自我形象一致;若否,则判断事件的发生是否与个体有关,若是,则产生尴尬情绪。也就是说,该模型假设:尴尬情绪产生于个体间接或直接引发某刺激事件,而该刺激事件却与个体自我形象不一致的认知判断。该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检验。

(二)尴尬情绪识别及其影响因素

尴尬情绪识别依赖于多种信息(肢体和面部信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容易被误认为惊奇或羞耻。但也有研究表明,即使处于认知负荷的情形下,个体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辨认尴尬,[15]这表明有其他因素影响个体对尴尬情绪的识别和感知。

1.多感觉通道整合。已有尴尬情绪识别研究多呈现图片刺激。但最近有研究发现,在同时呈现情绪的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情况下,个体情绪识别的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同时在缺乏准确视觉信息的情况下,个体仅靠听觉信息也能进行区分。这表明情绪信息加工具有多感觉通道信息自动整合的特点,由此可以研究加工类型和注意资源对个体尴尬情绪的感知和识别的影响。

2.认知效应。Sabini等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判断假如在生活中遇到若干尴尬情境时,是否会因为恐惧尴尬的出现进而改变自己一贯的行为方式,同时评估他人遇到类似情境的概率以及改变自身行为的概率。结果发现个体存在一种错误一致性效应,即低估他人尴尬体验和改变自身行为的概率。[16]这表明认知因素会影响个体对他人尴尬情绪的感知。

3.人际关系。研究者采用社会关系模型(SCM)研究感知者效应、目标效应和关系效应对尴尬情绪感知的影响。例如,如果只有小丽认为小红在某种情境中会尴尬,则这是小丽的感知者效应;如果大家都认为小红会在某种情境中会尴尬,则这是小红的目标效应;如果小丽对小红尴尬强度的判断受到小丽与小红关系的影响,则这是两者的关系效应。结果表明,个体越是认为自身容易尴尬,也更加倾向于判断他人容易尴尬,即感知者效应显著。[17]

4.社会文化。跨文化研究表明,情绪识别中存在一种内群体偏差现象,即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成员的面部表情识别更准确,但在尴尬情绪识别中却不存在这种效应。[8]尴尬面部表情可能根据文化和社会阶层的不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像低社会地位群体成员的非言语尴尬表现更显著,也更容易被感知。

三、尴尬情绪的行为研究

尴尬情绪对个体行为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种:

1.补救说。该理论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因为关注他人对自身印象的看法,出于保留面子和避免尴尬的目的会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为自身不当行为采取一些策略,进而修复可能受损的个人形象。不同情境下,个体的补救方式有所不同,比如违反规则引发尴尬的个体通常会道歉,而因为身体失控引发尴尬的个体则通常会采用幽默的方式。有研究发现,高宽容度的个体在尴尬情境中更倾向于采取温和的策略,如道歉和解释;而低宽容度的个体则倾向于采取武断的策略,如找借口和拒绝承认错误。[18]

2.安抚说。该理论从进化论和机能说的角度提出,一种情绪的诱因正是该情绪为个体生存而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个体应对环境刺激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措施,尴尬情绪正是个体违反社会规范而遭受他人消极评价和群体排斥的情绪反应,因此尴尬情绪的表现是一种个体用以弥补过错,修复因过错而受到影响的社会关系的有效机制。[19]研究发现,个体尴尬时表现出的脸红现象有助于个体获得他人对其违规行为的谅解,进而使得他人减少对个体违规行为惩罚的强度。[20]Condon和DeSteno研究表明,对犯错个体的移情,使得旁观者降低甚至取消对其不当行为的惩罚。[21]另外,体验到尴尬情绪的个体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同时旁观者也会将个体尴尬情绪的出现视为一种亲社会性的信号,进而对尴尬个体表现出亲近行为和更多的信任。[22]

补救说和安抚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均认为尴尬情绪可能会导致对个体不利的社会局面,但补救说主要关注尴尬个体采取措施修补个人形象,而安抚说则主张个体通过尴尬情绪表现来修复社会关系。两种理论观点均获得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但如果要进一步考察两种理论的合理性,还需要设计更加严谨的实验来加以比较。

四、总结与展望

现有关于尴尬情绪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尴尬情绪研究仍然处于相对不成熟和缺乏量化的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个体尴尬情绪的发展

已有研究被试多是正常的5~12岁儿童、中学生和成人。但依据情绪的一般发展模型,15~24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具有表现出尴尬情绪的能力。[23]而且,婴儿这种腼腆的微笑通常出现在婴儿与熟悉的家人、与陌生人甚至与镜中的自我进行互动的情境中。婴儿这些与成人尴尬表现在非言语行为、情境以及功能的相似性使得我们有理由提出一种假设,即尴尬情绪可能在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之前(2岁前)就已经出现。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能够理解尴尬情绪的某些方面,如是否有他人在场对尴尬的影响,但表现总体上差于正常儿童。[24]由此,未来可从两个方面展开有关个体尴尬情绪发展的研究。一是纵向研究。从生命全程观的角度考察个体从婴儿到老年生命全程中尴尬的发展,这有助于了解尴尬情绪终生发展的基本过程与特点。二是横向研究。某些特殊人群在情绪加工方面有其特殊性,除自闭症儿童外,其他如脑损伤病人、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PDD)、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ADHD)等,结合fMRI技术比较其与正常人在尴尬情绪认知时的脑活动差异,有助于了解个体尴尬情绪加工的神经基础。

(二)个体对尴尬情绪的理解

就情绪理解而言,儿童会经历从一级情绪理解(如小明很尴尬)发展到二级情绪理解(如小丽认为小明很尴尬)的过程。二级情绪理解是对他人基于另外一个人的信念或某些已知信息对其情绪的推断或理解的认知,而这涉及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研究表明,相比于内疚,尴尬情绪更多激活前侧和右侧颞叶皮层、双侧海马回和视觉皮层。[25]这部分脑区通常被认为负责表征他人心理状态以及进行与负性情绪相关的道德判断。但对4~9岁儿童研究表明,情绪理解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26]也有研究发现,通过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4~8岁儿童能够更好地对社会情绪(如尴尬、内疚等)进行自我内部归因。[27]可见个体的尴尬情绪理解与其心理理论、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虽有一些关于情绪理解方面的研究,但对于一级尴尬情绪理解和二级尴尬情绪理解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有必要对此方面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已有的尴尬情绪理解研究主要涉及尴尬情绪的表情识别、原因理解,而对于尴尬情绪的表现规则和管理策略等尚未涉及。个体情绪表达存在社会抑制现象,即个体关注自我形象因而会控制自我情绪表达。而另一方面也存在社会强化现象,即他人在场会增加个体情绪表达。个体的目的都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这表明,不同情境下,个体尴尬情绪表达存在策略性,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尴尬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尴尬情境下个体采取的补救策略不同,而且尴尬情绪促使个体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同时旁观者也会对尴尬个体表现出亲近行为和更多的信任。[22]有研究者提出,亲社会行为的真正引发还需要有外在诱因的呈现。[28]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尴尬情绪的展现很可能就是诱发个体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合作行为的外在诱因。一方面,尴尬个体意识到自身所处尴尬状态,为避免自我形象受损,进而试图采取补救策略;另一方面,旁观者对尴尬个体尴尬情绪表现进行识别和归因,进而对尴尬个体采取宽容和信任的态度。个体对自身尴尬程度的判定和他人对个体尴尬情绪的识别和归因受当下情境的影响。而尴尬情绪本身具有多种诱发情境和诱发因素,其自身存在不同类型。因此,不同类型的尴尬情绪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特有的面子意识的影响下,个体会出于避免“丢面子”或“丢脸”进而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和选择。员工建言行为的研究表明,虽然员工对所在组织的管理制度、生产活动等存在意见或看法,但为了避免潜在的“丢面子”(避免尴尬)的风险而选择保持沉默,放弃建言。[29]同时,有研究表明,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体,因其不当行为所引发的尴尬情绪有助于个体反思自身行为方式,进而调整和改变自身行为,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30]

可见,尴尬情绪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着复杂和长期的影响。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作为个体应对环境刺激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措施,尴尬情绪正是个体违反社会规范而遭受他人消极评价和群体排斥的情绪反应。尴尬情绪如何从早期一种情绪表达方式演变为个体用以修复因过错而受到影响的社会关系的有效机制,Keltner和Anderson提出可能存在两种途径:一是诱因泛化,即当尴尬情绪被一系列类似情境诱发,则尴尬情绪就会逐渐成为个体一种重要的人际表达方式;二是结果泛化,即当尴尬情绪在某种情境中出现引发有利结果,如他人减少对自己的惩罚等时,则尴尬情绪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更可能出现。[19]如果个体意识到通过表现尴尬情绪可以避免因自身不当行为而导致人际关系受损,那么他是否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更有目的地表现出尴尬情绪,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尴尬作为一种适应性情绪,理应在某种相关情境中体现出它的意义和功能,即尴尬给尴尬者带来了哪些收益、付出了什么代价。现有研究多从尴尬作为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入手,考察尴尬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后果,未来研究除了进一步了解涉及有损个体形象和社会关系的具体尴尬情境外,还要研究是否存在有助于个体形象和社会关系的尴尬情境,如果有,具体包含哪些情境。同时,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尴尬情绪与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这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1] SABINI J, SIEPMANN M, STEIN J, et al. Who is embarrassed by what?[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0,14(2):213-240.

[2] SCHLENKER B R, LEARY M R. Social anxiety and selfpresentation:a conceptualization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2,92(3):641-669.

[3] EKMAN P. An argument for basic emotions[J]. Cognition and Emotion,1992,6(3/4):169-200.

[4] KREIBIG S 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in emotion:a review[J].Biological Psychology,2010,84(3):394-421.

[5] HARRIS C R.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of embarrassment and effects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in a social sett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5):886-897.

[6] LEWIS M, RAMSAY D. Cortisol response to embarrassment and shame[J].Child Development,2002,73(4):1034-1045.

[7] KELTNER D. Signs of appeasement:evidence for the distinct displays of embarrassment, amusement, and sham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3):441-454.

[8] ELFENBEIN H A, BEAUPRE M, LEVESQUE M, et al. Toward a dialect theory: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and recognition of posed facial expressions[J].Emotion,2007,7(1):131-146.

[9] BABCOCK M K, SABINI J. On differentiating embarrassment from shame[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0,20(2):151-169.

[10] TANGNEY J P, MILLER R S, FLICKER L, et al. Are shame, guilt, and embarrassment distinct emo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6):1256-1264.

[11] PARROTT W G, SMITH S F. Embarrassment:actual vs. typical cases, classical vs. prototypical representations[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1,5(5/6):467-488.

[12] SHARKEY W F, STAFFORD L. Responses to embarrassment[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0,17(2):315-342.

[13] METTS S, CUPACH W R. Situational influence on the use of remedial strategies in embarrassing predicaments[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89,56(2):151-162.

[14] TRACY J L, ROBINS R W. Putting the self into self-conscious emotions:a theoretical model[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4, 15(2):103-125.

[15] TRACY J L, ROBINS R W. The automaticity of emotion recognition[J].Emotion,2008,8(1):81-95.

[16] SABINI J, COSMAS K, SIEPMANN M, et al. Underestimates and truly false consensus effects in estimates of embarrassment and other emotions[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9,21(3):233-241.

[17] MARCUS D K, WILSON J R, MILLER R S. Are perceptions of emotion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A social relations analysis of judgments of embarrassmen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12):1220-1228.

[18] TARR N D, KIM M S, SHARKEY W F. The effects of selfconstruals and embarrassability on predicament response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5,29(5):497-520.

[19] KELTNER D, ANDERSON C. Saving face for Darwin:the functions and uses of embarrassment[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9(6):187-192.

[20] DIJK C, DE JONG P J, PETERS M L. The remedial value of blushing in the context of transgressions and mishaps[J].Emotion,2009,9(2):287-291.

[21] CONDON P, DESTENO D. Compassion for one reduces punishment for another[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1,47(3):698-701.

[22] FEINBERG M, WILLER R, KELTNER D. Flustered and faithful:embarrassment as a signal of prosocial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2(1):81-97.

[23] 李湘兰,陈传锋.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J].心理研究,2010,3(2):27-32.

[24] HILLIER A, ALLINSON L. Understanding embarrassment among those with autism:breaking down the complex emotion of embarrassment among those with autism[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2,32(6):583-592.

[25] TAKAHASHI H, YAHATA N, KOEDA M, et al. Brai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evaluative processes of guilt and embarrassment:an fMRI study[J].Neuroimage,2004,23(3):967-974.

[26] COLONNESI C, ENGELHARD I M, BöGELS S.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attribution of embarrass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ory of mind and shyness[J].Cognition and Emotion, 2010, 24(3):514-521.

[27] BENNETT M, MATTHEWS L. The role of second-order belief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context in children’s self-attribution of social emotions[J].Social Development,2000,9(1):126-130.

[28] 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3-116.

[29] 傅强,段锦云,田晓明.员工建言行为的情绪机制:一个新的探索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2):274-282.

[30] WARREN D E, SMITH-CROWE K. Deciding what’s right:the role of external sanctions and embarrassment in shaping moral judgments in the workplace[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8(1):81-105.

猜你喜欢
个体情绪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