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和智
自2011年8月开始,全国新闻战线持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深入推动“走转改”,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主要以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连云港新闻》栏目一年来的时政新闻改革创新成果为案例,进行剖析,总结经验,以期更好地推动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报道。
时政新闻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长期以来,从中央台、省台到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一直都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由于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表达对重大问题的看法的重任,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时政新闻是电视台一种不可或缺的新闻产品,甚至是其立台之本。其质量的好坏,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可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台的核心竞争力和权威性。
当前,城市台与中央台和省级频道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城市台收视份额受到挤压,生存环境的恶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发挥城市电视台“贴地飞行”的优势,做好本地时政新闻报道将有利于城市台生存环境的改善,在多级媒体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明显的一席之地。
当然,要想时政新闻做到贴近群众就必须要协调好新闻宣传和新闻服务两大功能,在两者间找准平衡点。这既是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也是新闻“走转改”的要求。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2011年8月9日起,全国新闻战线拉开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序幕。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以及网络纷纷推出“走转改”的专栏专题,一批批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商场集市、街道里弄以及海岛山区……一篇篇鲜活的基层报道呈现给读者、观众。
然而,在新闻“走转改”如火如荼开展过程中,时政新闻报道,尤其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的“走转改”成效并不明显,成为制约时政新闻栏目整体转型升级的“瓶颈”。以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连云港新闻》为例,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虽然推出了新闻“走转改”专栏,发动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播出了“开山岛上夫妻哨”、“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步班邮路葛军”等大量鲜活的基层新闻报道,取得了新闻“走转改”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其中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偏长、空话套话多、姿态高、说教味浓、文稿偏八股而信息量少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整档节目上呈现出民生选题报道和“走转改”专栏活,而领导活动、会议报道僵化的两张皮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观众对时政新闻的兴趣不高,党政方针政策的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
2012年以前,《连云港新闻》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客观条件所限以及惯性思维影响:记者写稿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去迎合领导的要求,一味地报道领导班子的政绩,而忽略了群众的需要;喜欢照搬、照抄领导讲话稿和会议材料;按照老套路写稿省心又安全的惯性、惰性思维;等等。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要求: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在中央的带动下,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对新闻媒体,尤其是时政新闻报道改进文风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连云港市为例,2013年1月17日,根据中央和省有关精神,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大力精简会议活动”和“简化改进新闻报道”等8项20条实施办法。根据实施办法要求,切实减少会议活动数量,能不开的坚决不开,可以合并的坚决合并,提倡召开研究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的专题会,不开泛泛部署和提要求的会。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方法,进一步压缩新闻报道的数量、字数和时长,优化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内容和结构。除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报道外,市电视台、市电台主要新闻时段播出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总时长一般不超过8分钟,一般会议、活动不列名报道市领导名单。市主要领导以外的其他领导到基层考察调研时,市主要新闻媒体原则上不作单独报道。
对于地方电视台而言,开展新闻“走转改”,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从主客观上改进对时政新闻的报道。那么,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的出台,则为时政新闻报道,尤其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的“走转改”提供了客观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自上而下地在推动时政新闻的“走转改”。这如同给予了新闻从业人员一把“尚方宝剑”,能有效地打消对深入改进时政新闻的疑虑,时政记者不必担心写稿引起领导和领导机关的不乐意、不满意。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8月,连云港市认真落实有关规定,整治“文山会海”,文电减少30%,会议下降40%,简报内刊压缩50%以上。因为会议的减少,相应地,《连云港新闻》栏目关于领导活动、会议的报道的篇数和时长也得到了大幅压缩,节目时间更多地让位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程项目以及重大民生事项的报道。
2013年,在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有关规定的推动下,《连云港新闻》的新闻“走转改”取得了新的进展,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收视率也跃升到了近年来连云港台时政新闻的一个新的高度。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显示,2013年1月到12月,《连云港新闻》收视率较上一年同期增长57.34%,为连云港台电视节目板块除电视剧以外收视率第一高的栏目;市场份额为22.43%,较上年同期增长40.1%,为连云港台电视节目板块除电视剧以外,市场份额最高的自办栏目。
领导人活动和各类时政会议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而普通民众是时政新闻受众的主体。时政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要宣传政党和政府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让普通民众知晓。如果普通民众不爱看,甚至是反感,那么报道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当前,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新闻“走转改”要求主要解决的是亲和力问题,这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如何采用民生视角,转变表达方式,让时政新闻变得更加通俗生动,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懂、愿意看。这些最终要落实到“改文风”上。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闻意识、民本意识。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首先是报道观念的改进,新闻意识和民本意识的提升。时政新闻栏目中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经常占据很大篇幅,而且很多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和“宣传”两个概念混淆,把时政新闻做成了纯宣传教育。结果,领导开会、颁奖、剪彩、会见和奠基等贯穿整个时政新闻,而观众所期望获取的新闻信息却寥寥无几,或者隐藏在长篇累牍的说教式、指令式语句当中,“领导指出”、“领导强调”、“会议指出”、“会议强调”成为高频词。这也就使得时政新闻报道不接地气,进而影响了收视效果、宣传效果。
因此,新闻“走转改”首先是观念意识的转变。地方台在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时,要以新闻“走转改”的精神为指导,从根本上树立新闻意识。在报道领导活动、会议新闻时既要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树立好新闻意识,从群众需求的角度采写稿件,把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写实、写新、写活,即“三贴近”原则里的“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信息需求。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记者在采写时政新闻时,要胸怀群众观念、民本观念,始终保持对观众应有的真诚、尊重和敬畏。
(二)跳出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抓新闻。时政新闻避不开领导活动、会议报道,而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省市有关规定出台后,各级政府提倡开短会、开实会,这也就为我们时政新闻报道提供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选题和素材。
很多时候,观众之所以对时政新闻提不起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没把握好,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把握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领导”轻“事情”现象。因此,记者在参加领导活动或各类会议时,要学会从中发掘出观众最感兴趣的信息,抓住群众关心或与群众利益密切的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并进行重点报道。例如,201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连云港市区饮用水一度出现泛黄情况,水质不稳定引发市民的高度关注。当年6月28日,市区饮用水保障工程沭新渠送清水工程举行开工仪式,记者以《沭新渠工程年内将实现送清水》为题,淡化了开工仪式程序和市领导讲话等内容,对沭新渠送清水工程的概况及其建成后对于市区饮用水质改善的影响进行了详尽报道,改变了以往在报道类似新闻时以领导讲话、要求如何重视工程等作为报道重点的做法。
有价值的会议还可采取“1+1”的报道模式,即在常规的会议报道之外再就重点内容或亮点内容做额外的报道。例如,2013年3月22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城市建设暨社会事业发展大会。会上,《连云港城市建设导则》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个城市建设导则。记者从会上获知这一信息后,在会议报道之外,从《连云港城市建设导则》的出台将使连云港建设有章可循、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再采写了《全国首个城市建设类导则<连云港城市建设导则>出台》这篇报道,报道播发后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三)学会“说话”。选择什么样的“说话”方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2013年1月,《人民日报》选登了从读者、网友那里征集来的“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指出”、“强调”、“确保”等词“光荣”上榜。而这类词也往往是时政新闻报道里的高频词。
对于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来说,几乎人人对“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的八股新闻烂熟于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思维定势。这导致了许多地方台时政新闻空话套话多、姿态高、说教味浓,而信息量少。其原因有三:一是群众观念不强,官本位意识太浓;二是记者们习惯于摘文件、抄讲话,这样既省事又安全;三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报道文风影响,错误地将官话、套话当作时政新闻的正统语言,认为说官话、套话才能体现时政新闻的权威性,认为这是时政新闻区别于民生新闻的重要依据。
读者和网友不喜欢官话套话,将这种官话套话长篇地用于电视时政新闻中,就像是整个程序性会议的翻版,貌似新闻报道,实则是通过电视网把会场搬到全市观众面前,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开视频会议,主席台上的领导到电视上去向全市人民做工作部署,发号施令。这无形中拉大了新闻与民众的心理距离,观众自然不喜欢收看这样的电视时政新闻。
学会“说话”就是要少讲和不讲大话、空话、套话,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喜闻乐见的话。在做会议报道时,要用新闻语言、用朴实的群众语言。群众听得懂、喜欢听,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才会好。例如2013年12月4日,因雾霾加重,连云港市召开防治大气污染工作会议,正式发布大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出席该会议。参会记者以《我市发布大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启动二级应急响应》为题,紧紧围绕民众关心的污染情况以及政府应对雾霾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通过平实通俗的语言来完成通篇报道。整条新闻中没有出现以往常见的“会议指出”、“会议要求”等字眼。
(四)发挥电视特色,抓拍并灵活运用领导人活动中的亲民画面和声音。在领导人活动或者会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亲民的领导人言行。要想做活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就要捕捉好、运用好这些画面和现场声音,使得领导人活动报道不枯燥。例如,2012年7月8日连云港遭遇历史记录以来最强降雨,城区严重内涝。7月9日凌晨3点多,时任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冒雨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查看内涝情况,记者抓拍到杨省世脚踏齐膝深的积水在暴雨中劝阻过往车辆的现场,并将其中的亲民语言运用到新闻中来。这样鲜活的语言既让观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受灾群众的关心,又能反映市领导亲民的一面,为整条新闻增色不少。
(五)做好民生政策的权威解读,让新闻更接“地气”。
时政新闻栏目除了要做好领导人活动、会议的报道以及其他中心工作的报道外,还要做好民生选题的报道。现在的时政报道往往较多地注重政治性和政策性,而很少联系群众生活,常常夹杂许多艰涩的语句,让普通受众难以理解和产生共鸣。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或喜逢知己的感觉,就要善于联系市民的生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切入口,让时政新闻报道活起来、软下来,拉近民生政策与观众的距离。
总之,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有关规定的出台为时政新闻“走转改”取得新的突破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做时政新闻过程中,树立民本意识、跳出活动和会议抓新闻、学会说百姓话、灵活运用领导人同期声以及做好民生政策的权威解读是我们探索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新闻“走转改”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然而,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及其影响力、亲和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三贴近”原则,按照新闻“走转改”的要求不断地摸索、大胆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