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引领作用研究——以河南省大学生就业为例

2014-08-15 00:49赵灿鑫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政策

赵灿鑫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近几年,河南省大学生毕业人数呈递增趋势: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 41万、44.6万、48.5万、51万。平均每年增长近四万人。据河南省就业促进办公室统计,河南省大学生就业人数在过去的三年中分别为:28.9万、33.6万、39万,截至2010年9月1日,有近23万名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简称“就业促进法”)在政府引领就业方面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1]特别对政府机关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2](见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3]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在招生控制、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实习培训等方面与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接轨。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劳动市场管理,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就业动向反馈等,建立起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和机制。

一、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困境

一是就业政策落实难。近年来,政府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相继出台了一些就业促进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就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在政策落实方面却不尽人意。参加服务基层项目学生的助学贷款代偿、基层周转编制、生活补助等政策尚未真正落实,到基层服务期满后考研究生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政策覆盖范围窄、程序复杂、落实难,项目服务期满后二次择业的出口不够通畅。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高校创业资金落实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就业不公平随处可见。虽然在国家出台的通知文件中多次重申提高就业公平性,任何单位不得以性别、院校层次、户籍、民族等为借口挑选毕业生,尤其是在男、女生就业中禁止存在性别歧视现象。这些规定看似促进就业的“及时雨”,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衡量依据,再加上缺乏应有的监督,很难对用人单位进行约束。毕竟大学生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处于供应方的劣势地位,即使用人标准没有明确标明,但是否录用,最终还是用人单位来决定,毕业生只能“接受现实”。

三是毕业生就业极不稳定。由于毕业生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供大于求,一些用人单位干脆只招用,不办理相关手续,致使毕业生应有的相关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都得不到落实。一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就会直接影响其到基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就业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一直在找工作,用人单位经常招聘的怪象。另一方面,毕业生长期受到“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致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一心想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里钻,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二、新形势下政府发挥就业引领作用的着力点

1.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河南省大学生有20多万人处于待业状态中,作为政府管理部门首先要认清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根除“病”根。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中投入最多教育成本的一个群体,在河南培养一名大学生,一个家庭要投资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毕业后却很难找到工作,这已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应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在适当的条件下给予政策引导和倾斜鼓励自主创业,实现多渠道就业。

2.因地制宜适时调整经济策略

当前,河南高房价使大多数城市居民望尘莫及,一边是资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造成经济区域分布和结构的严重不合理,这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管理的政府部门,政府引领就必须考虑把大量稀缺资源重新布局,在政策、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向中小城市倾斜,实现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均衡分配,从而为大学生开辟新的就业导向。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30万人以上,而城镇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90万个左右,供求缺口在140万人以上,比2011年明显加大,而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又相对甚少,大学生即使想就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也是困难重重。因此,适时的调整经济策略来促进就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3.找准关键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政府引领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失衡带来就业困难。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其根本思路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中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现在河南产业链上的低端产品,需要技术低的廉价劳动力。河南面临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亟待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河南城乡差距较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亟待提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水平。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随着内需增加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相应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增多。另外,河南省内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会裁减人员,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或停产,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人数变少。政府引领要促进经济增长,有针对性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就业优惠措施。

4.切实做好政策引导

劳动者能否在公平的劳动中取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实现个体进一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政策能否有效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以人为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提高我国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当前政策导向的重中之重。从政策引导方面,政府应把毕业生市场与用人单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从政策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倾斜。充分发挥河南作为全国中心的地理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和政府引导,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实现男女就业的公平公正。逐步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平衡东西部需求,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劳动密集地区、中小企业去,并为广大毕业生搭建好施展才能的舞台,让毕业生在实践中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步平衡政府机关、国企和私有、民营企业间的待遇差异,不断缩小行业间的资源差距和平台差距,给每一位有志青年提供足够的施展抱负的空间,最大程度地缩小他们岗位不同而产生的心理落差,最终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总之,政府引领大学生就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实践结果,也是验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政府能否很好地发展引领作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更关系到地方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正确处理好大学生就业,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地政府应牢固树立积极的就业引领观念,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努力探索如何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就业政策与制度,实现本地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EB/OL].www.molss.gov.cn/gb/2t,2007-8-30.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政策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政策
政策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助企政策
政策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