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4-08-15 00:49闫丽娟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特色科学

闫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逻辑,科学社会主义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科学,一个是社会主义,客观上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研究很多了,但对科学这个问题研究还欠缺。因而,我们要坚决用科学视角和方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认识传统的社会主义基础上科学回答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科学的认识

社会主义最初是以空想形态存在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从而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途径以及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的影响下,许多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并有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社会主义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西欧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体制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被当成普遍适用的模式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乏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也照抄照搬了苏联模式,因此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苏联模式最初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弊端日益严重,这种“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国也不例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曲折经历的原因在于各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特征的一些预测当做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盲目的追求生产关系更大更公更纯、计划经济、平均分配。二是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甚至把人的发展问题当做资本主义的东西,使社会主义长期见物不见人。

中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的影响没有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1]“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什么叫社会主义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核心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突破了“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观”、“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观”等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的的统一,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回答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接下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则需要在搞清楚时代特征和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前提。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客人时讲的一段话被视为对世界形势的一种经典表述。他说:“从经济角度来看,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4]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提出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转化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间将长期处于“互利”、“共赢”的状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打破过去“封闭半封闭”的发展状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努力地进入世界大市场,积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国家无疑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代表着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高质量的生存水平,我们要在和平和发展的环境中借鉴和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才能发展生产力,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发展优势。

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从历史前提来看,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文化虽有发展,但仍未摆脱落后状态,这些就决定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使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须的物质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没有物质基础,“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本质上还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邓小平说通过改革,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途径,在中国十四大报告中说,这场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升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6]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摒弃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创建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新的上层建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科学回答中国现实问题的两大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一是要改革,二是要开放,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与开放如同鸟之两翼,是推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7]“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发展的科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发展的科学实践。邓小平同志确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必将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上取得更辉煌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依托当代中国国情,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创造性地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的探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2年南方讲话的发表,持续了14年的时间,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制定了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纲领;十三大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南方谈话系统阐发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阶段,我们党和国家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邓小平的探索过程中,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和道路的开创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坚实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造成沉重的打击,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新世纪,着眼于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直接关系当代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成功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选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新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做出了总体部署,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上取得更辉煌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根本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科学地全面地推进。

[1][2][3][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7,291,373,1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举(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6]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www.gov.cu,2008-07-04.

[7]胡锦涛.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8.

[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生产力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学拔牙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