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08-15 00:49:24
山东纺织经济 2014年12期
关键词:纺纱纱线纺织

(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纺纱工程》这门课程不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而是理论、实践相密切联系的课程。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附属于理论教学,也不是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验证。理论教学如果脱离了实践教学其本身是空洞抽象的,枯燥而难以理解的。学生很难凭空想象纺纱机的结构组成,纺纱的基本原理。相反,如果把这些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理论内容结合实践教学来进行演示和解释,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还能进一步思考甚至创新[1]。

1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纺纱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该课程前有一周的认识实习,80学时的理论课程,一周的纺纱工艺课程设计,两周的生产实习,两周的试纺试织,四周的毕业实习,十二周的毕业设计等。认识实习基本是到纺织厂走马观花走一遍,学生们对这门课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导致到纺织厂也不知道要重点看什么,认识什么。纺纱工艺课程设计能够促使每一位学生设计一个纱线作品,从原料选配到整个纺纱工艺流程的制定,各个工序纺纱工艺参数的确定等督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纺纱工艺过程全流程各个工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生产实习和试纺试织是根据纺纱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纺纱实践,测试成纱质量等内容来检验所纺纱线的可行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课题涉及内容的实践过程。从具体现状可以看出,有许多实践教学内容形同虚设,对学生没有很大的帮助。有许多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和实验设备的匮乏不得不放弃。根据现状总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教育观,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被摆在次要位置,这种观念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

1.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实践教学在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中长期不受人重视,教学资源分配相对较少,造成实践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1.3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而长期以来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导致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学生科研立项数量有限,这些已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1.4 实验设备匮乏

大纺织体系包括多元化的纺织系统,流程长,设备多。实验设备主要以棉纺为主。实验室缺乏纺纱系列设备,只有一些织造设备可以实验。纺纱系列设备匮乏的这种情况使得《纺纱工程》这门课的实践教学部分严重受限,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所学理论只能凭空想象。

1.5 实践教学内容滞后

实践教学内容局限于示范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缺乏能够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实验内容。

1.6 实践教学不成体系,实验作为课程的附属,忽视实验的整体性

现有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大多围绕理论教学进行设置,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很多学校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不成体系和实验设备的匮乏紧密相关。一定要考虑实验的整体性,《纺纱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必须具备纺织全流程设备才能够帮助成体系的实践教学不断完善。

2 实践教学的解决对策

2.1 加快推进纺织实训平台的建设

随着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进程不断深入,纺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织新设备中的应用,使得纺织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纺织实训平台建设必须紧跟市场发展潮流,购置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实验设备来满足实验需求。我院2012年开始筹划建立纺织实训平台,2013年完成设备的购置,直到2014年纺织实训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我院纺织实训平台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和细纱棉纺数字化全流程的纺纱机系列。这些纺纱机均采用变频电机、伺服电机、可编程控制器和触摸屏等数字化配置,取消了传统的齿轮传动。修改工艺参数只需通过修改触摸屏上的参数来解决。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考虑如何丰富教学内容、实践内容,充分发挥纺织实训平台的作用。通过纺织实训平台的构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可以真正地实现教研相长,学能并进,探索出一条走产、学、研的科技创新之路,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化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3-4]。

2.2 丰富教学内容

数字化、信息化实验设备的应用可以改造原有的纺织工程专业,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纺织机电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现代纺织数字化信息化的内容,增加纺纱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内容,讲授信息化条件下的纺纱工艺参数的调节与调节机理。

2.3 丰富实践内容

随着我校纺织实训教学平台的应用,数字化全流程纺纱机系列可以同时满足纺织工程专业大学生上机实验,可以实现从原料选配、工艺流程选择和配置、工艺参数的选择和配置、成纱质量检测等模拟生产全过程的综合训练。以功能性、时尚性和原创性纱线设计为目标,学生自行分组,自行设计开发纱线产品。这样以最终纱线产品为目标的实践内容的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研究纺织原料的选配、研究纺纱工艺流程、深刻认识纺纱原理并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得纱线产品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2.4 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以往《纺纱工程》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都是以学生写实践报告,老师评分为主。随着纺织实训教学平台的建立,对该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可以以对学生所设计纱线的新颖性、创意性和应用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2.5 重视纱线质量测试内容,增加功能性测试

《纺纱工程》课程的最终产品是纱线,所以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纺出纱线,而检验纱线好坏与否就要看它的各项性能指标了。纱线的性能指标是衡量纱线质量的标准。所以在《纺纱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重视学生所设计的纱线产品的质量指标测试的内容。由于目前市场上对纱线的功能性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最好增加对纱线的功能性测试的内容。

3 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纺织实训平台已于2014年在纺织工程系应用实施,并取得了卓越的效果,该专业学生通过在该实训平台的学习,创新型设计思维得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点:

3.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纺纱基本原理,纺纱工艺流程的选配,纺纱工艺参数的选配,成纱质量测试的指标,纱线设计的方法,纺纱过程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自己设计的作品做出并符合产品质量指标的要求,并在设计完成的过程中提出很多新的见解。

3.2 实验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实验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新颖的纱线产品。

3.3 自《纺纱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来,新增的纱线产品设计实验,很受学生的欢迎,使所学的《纺纱工程》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综合起来,突出强调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当前纺织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相适应,针对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4 结语

《纺纱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以往《纺纱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匮乏、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实践教学不成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校2012年开始筹划建立纺织实训平台,2013年完成设备的购置,直到2014年纺织实训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平台的筹建得到了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实验设备匮乏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完善考核机制,使纺织实训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设计思维,使学生在纺织实训平台上体验和学习实际设计和生产相关的内容,为他们适应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林洪芹, 王春霞, 吕景春. 关于纺织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周的实践教学思考[J]. 山东纺织经济,2011;(6): 83-86.

[2] 王建坤等. 纺织工程专业回归工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 纺织服装教育, 2013;28(4): 309-312.

[3] 李凤艳,王建坤,刘长河. 《纺纱工艺上机》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的思考[J]. 黑龙江纺织,2013;(3): 1-3.

[4] 杨建成等. 对构建纺织工艺及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J]. 探索与实践,183-184.

猜你喜欢
纺纱纱线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 08:14:38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摩擦电纱线耐磨性能大步提升
针织与纱线
纺纱设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纱线与针织
纱线与针织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纺织导报(2015年6期)2015-12-31 19:29:30
发热纤维/棉/黏胶多组分喷气纺纱线的开发
新型纺纱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