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共建模式探讨

2014-08-15 00:51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许 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2010年,以“国之中,城之源”为主题的世博会河南馆用最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展示了河南的文化、历史、现在和未来。同时,以中原地区大豫文化为代表的“三彩艺壁画”成为举世瞩目的河南馆主题壁画,也成为大豫文化创新设计的代表作品。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日本、欧洲等地都设立了专门的文化资源研究机构,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整理也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早在2006年,北京大学就成立了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内容包括文字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及口头文化遗产、建筑文化、表演艺术及当下的各种文化艺术的广泛领域。该中心将这些特定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综合、清理、研究和“活化”,使之广泛传播和得以充分保护与利用。2006年9月,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以弘扬陶瓷文化,引领陶瓷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为目的,承担了众多的国家级课题,在丰富学校科研项目的同时也为当地陶瓷文化的传播建立了较高的平台。2007年5月,合肥学院江淮文化研究所成立,其宗旨是立足安徽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精华,服务安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以皖中地区的文化考探和研究为重点,宣传地域文化。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资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高校都开始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通过成立地域文化研究机构,进一步繁荣地域文化,带动当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豫文化资源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有:安阳殷墟汉字文化,登封少林寺武术文化,郑州炎黄二帝根文化,洛阳白马寺宗教文化,开封汴京文化等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依托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阵地,积极开发豫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宣传的新形式。

一、豫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豫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周边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在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迁徙,战争,经济交流等活动因素的频繁影响,导致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异地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相对不甚明显的文化特征。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它的历史特征又是不可磨灭的。然而中原文化的推广多以写实的影片及海报招贴的手法出现,设计形式单一,并没有形成一个从标志到衍生物完整的设计体系,缺乏品牌传播的策略。同时在对众多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上也缺乏创新的理念和手法,例如河南朱仙镇年画这一宝贵的艺术资源,传播的形式单一,缺乏品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形式,致使该文化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二、国内外艺术教育模式现状

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院校建立了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强调学科之间更深层的渗透与融合,本科的一、二年级,是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例如:写作、心理学概论、个体与社会、整合性科学、社会学、艺术与战争等课程,占整个学分比例的三分之一;这种课程设置打通了学科专业的局限,扩大学生整体的知识储备,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1]例如:绘画、2D 设计、3D 设计、插画、摄影等专业课程大概三分之一;选修课程,例如:电脑绘图设计、商业摄影、市场管理等选修课程约占三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专业上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扩大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模式。这种学习的集中与整合,由学生自己主观地发现兴趣点所在,为其生活和职业选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美国大多数艺术设计院校都设有各种工作室,完全对外开放,由导师带入一些课题或研究性项目,学生除在规定的时间学习外,可以随时进入工作室进行创作及交流学习。

我国艺术院校教学改革工作正在进行,大力开展以工作室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体制已成为艺术设计类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学院教学系统以系为单位,根据专业不同分别设立多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在学制的前半段内,由各个专业统一安排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从后半段开始进入工作室学习,由工作室组织专业设计教学,直至毕业。同时,依靠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创建了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努力搭建艺术教育资源与社会,文化齐步走的新态势。

三、河南本地高校艺术教育模式

由于河南省内多数艺术类专业都下属在综合类大学中,例如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省内高校艺术类专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体系,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严重,由于传统艺术教育体科目老化、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各门课程之间融会贯通,且综合素质能力较差。虽然很多院校都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但实践课程很少是走向市场,和公司、企业进行接轨,实践效果差。分析问题,处理问题都是纸上谈兵,设计思路仅仅存在于图纸上,对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都没有做出实际的分析调查,就算有些简单的调查也仅仅是皮毛,从而使大量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豫文化资源与河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共建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由当地各个高校联合成立豫文化研究机构。以大学城为依托,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打破学校学科研究的界限,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实体以及企业界的合作,综合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的视角,共同成立“豫文化研究中心”,就如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其经济引擎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豫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是丰富“中原文化之都—郑州”城市新名片的有效举措。同时为如何发掘豫文化价值,不断推动豫文化研究、学术交流、经贸合作等各项活动,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鼓励对外合作交流,研究所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国内外其它文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二)将豫文化特色资源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成立豫文化设计推广工作室。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具有豫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传授、理解民间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视觉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了解中原地区优秀的地域文化,从而使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中原地区悠久的文化资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样将更有利于豫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和发展。[2]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高校艺术类多个专业方向的资源,组建开发工作室团队,从平面宣传到空间设计,从产品研发到包装设计,从二维广告到影视动画,全方位开发豫文化资源。以立项的形式组织一批造型能力、设计水平较高的艺术类人才进行研发,从艺术的层面对大豫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从美学的角度将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包装并推向市场。

(三)依托高校周边建立豫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豫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规划打造“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为文化艺术交流、教育培训、创意设计、汇演、会展业提供现代化设施和展示平台;以豫文化传播为主要理念,创办大学生豫文化艺术中心、大学城艺术村,同时与省内外各大高校的音乐、美术、传媒、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大学生创业实现资源共享。吸引企业入驻豫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进行豫文化资源创意研发产品生产及知识产权交易;软件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影视产品的制作及出版;动漫及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游戏(包括网络、掌上、电视等)产品的开发。

总之,从艺术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河南当地艺术教育的实情,立足中原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搜集的国内外已有的案例,从成立豫文化研究机构,将豫文化特色资源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在高校内成立豫文化设计推广工作室,依托高校周边建立豫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可以尝试为豫文化资源与河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共建模式探索一条途经。

[1] 张婧.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经验借鉴[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71-73.

[2] 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2006(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