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域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2014-08-15 00:51唐红亚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唐红亚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采用课堂和工作岗位两种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校企合作仍处于较松散的、不稳定的、浮表层的状态,单纯的技能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人教育”的理念,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生个人和社会公众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跨学科知识背景、终身学习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的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全人教育”理念及其职业教育观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育理论,是对把人作为工具、以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为培养目标的“半人”教育形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全人教育”由美国学者隆·米勒(Ron Miller)首次提出,其核心观点在于倡导培养“完整的人”,即让受教育者在躯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有价值的人。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目前劳动力市场已不再是一次就业定终生,职业教育也已不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而应完整地包括职业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因此,“全人教育”职业观认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能力,而且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西方发达国家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践行了“全人教育”的培养理念。通过对比研究四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即北美的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Dual-system模式、澳大利亚的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T)模式和英国的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BTEC)模式,发现其在校企合作中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校企双方共同利用各种场所、整合各种资源进行职教培训,为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三,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具有相同性和可转换性,一个人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可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第四,重视创业教育。只有具备创业能力,学生才能从被动的求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从毕业后寻找工作转变为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2]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办学本身的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双方才能各取所需,确保合作长期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其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概括起来有三种典型模式:

一是“订单培养”,指职院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3]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校企双方签订合作“订单”,以此为依据来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无缝对接”。

二是“工学交替”,指职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拥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身份,在企业是员工身份,可以获得相应的工作报酬。同时,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把教师的教学场所和学生的学习场所由学校延伸到了企业。

三是“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指职院在学生完成全部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践教学任务后,一般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制订顶岗实习培养方案,将学生送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

这些校企合作的模式,能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强化人才培养的合力,拓宽办学空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但在实践运行中,很多地方的校企合作却缺乏深度,流于表面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一)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影响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弱,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学意愿;有的眼高手低,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以营利性为基本特征的企业希望投入能有回报。如果校企合作中的产出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就会缺乏参加校企合作的热情,缺乏参加合作培养的动力。

(二)学校缺乏实践性资源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普通学校改建而成,教师基本没有或者很少经过专业实践的锻炼,实践能力欠缺;即使是一些从高校毕业分配来的新教师,也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路径,工作经历较少,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短缺。由此,部分职院实验实训课开设率不足,加上国家财政投入的不够,教育经费的缺乏,高职院校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设备也相对落后,这些都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三)学生缺乏身份认同感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声誉普遍不高,就读高职院校被看成是高考的失利者。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本身也充满歧视。从就业看,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准入条件基本上就把职业院校学生排除在外。比如,公务员招考的报名资格一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这导致了职业教育被视为培养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教育,是下等的教育。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与高职相连接的本科职业教育,高职学生经过对接考试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比例一般控制在5%左右,就读本科不同专业的可能性则基本没有。[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院校的偏见和排斥。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职业院校难以吸引优秀学生,保证生源质量。

三、以“全人教育”视角,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在于行业企业的满意程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目前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瓶颈。我们可以从制度建设、生源保证、师资水平、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企业诉求,健全保障机制

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动力驱动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得到自己应得到的利益,从而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第一,政府可以制定并落实更具体的税费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措施,鼓励企业承担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任务。同时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办学硬件条件特别是实训条件,增强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第二,高职院校可以更多了解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了解企业参与合作的目的、期望和顾虑,努力与企业一道共同探寻降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成本费用的途径。比如,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解决带队老师的费用和学生的交通补助,适当减轻企业成本压力。第三,行业企业可以参与学校制定对口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定位需要的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二)畅通升学渠道,吸引优秀生源

建立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变目前“终结性”的职业教育为“过渡性”的职业教育。[5]只有当职业教育能够满足人们的生计需要并赋予其向上流动的能力和渠道时,人们才会将职业教育作为理想教育的追求选项,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出现我们期待的社会大环境。

首先,建议考虑新建本科以上层次的高职院校,或改建一些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以承担高职后继续教育任务。畅通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满足职业院校的优秀学生继续深造的发展愿望,这样既可以扩大生源,也能吸引优秀学生加盟,这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其次,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制定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想方设法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吸引进职院学习。

(三)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师资水平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等级相互匹配的评聘和分配制度,采取引进与培养结合、脱产和在职培训结合的办法,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

第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开阔教师视野,保持教师知识的新鲜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第二,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真正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在实干中提升专业技能。第三,切实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教研立项,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掌握新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同时也鼓励优秀的企业技能人才充实职校师资队伍。

(四)实施“全人教育”,打造职教品牌

建立落实“全人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体系,围绕培养“完整的人”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实力,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各行各业实践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打造职业院校的品牌。

具体表现在,在专业设置上,既考虑人才培养特色又超越僵化学科的限制,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充分考虑学科间的联系,整合学科间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在课程设置上,“宽基础、活模块”,合理安排与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导,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注重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训中了解职业、了解社会、了解经济生活,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考评方式上,加大实操比重,强调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1] 柳东梅.全人教育理念在会计本科教育中的实践[J].财会通讯,2012(04):31.

[2] 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265-266.

[3] 肖洪寿,张春兰.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76.

[4] 张林.政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2(05):65.

[5] 周晓杰,董新稳.当下我国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