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艳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湖南长沙410100)
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达到3.31亿,微博在所有网民中使用量超过一半,达到56%。[1]作为网民主要构成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也是微博使用的主要群体,他们通过微博搜索、传递各种学习、就业、娱乐休闲信息,宣泄个人情感。但大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对新鲜事物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容易被一些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此外,极少数大学生故意发表、传播与实情不符的微博信息的情况也时有出现。特别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加强对大学生微博使用的教育、引导,在微博病毒式传播模式下,极易由单独的校园突发事件演变为社会舆论事件,不仅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压力。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世纪以来有了高速发展。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2]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校历史短,校园文化氛围弱,学生综合素质相比普通本科院校低,实践教学、理论学习与本科院校设置不一样。而传媒类高职院校除了具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所有特征外,因学校立足于传媒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的高等应用性人才培养,学生对信息传播的理念、方法、技巧都比较熟悉,因此,传媒类高职院校对突发事件的学生微博信息引导成为当前较为迫切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传媒类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传媒行业的岗位为主,以特定的岗位来构建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与智能手机结合后,其影响力有目共睹,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利用这种媒介形式来表达自己观点,传播最新发生的事件。
(一)有利于培养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正确处理突发信息的能力。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突发事件本身就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内容。传媒类学生更会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突发事件所具有的吸引受众的能力,这既是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对于自身学校的突发事件来说,学生具有主体参与性、第一手材料获得性等新闻信息传播所需要的信息特征,他们会寻找信息传播途径把这些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及时、快速地传播。但突发事件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和强大的干扰性,使事件的来龙出脉难以在第一时间完全呈现出来。而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媒介技术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弱,很难在第一时间分析突发事件的深层原因,他们会以自身某种感受带来的片面思想传播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所以,传媒类高职院校突发事件中的学生微博舆情引导,能够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
(二)有益于把突发事件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促进事件快速、合理解决。突发事件的突然性、不可预测性,使传媒类高职院校在应对这类事件时技术上往往出现偏离甚至慌乱失措。如果学生再通过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模式,短时间内有意放大事件的一些情景而故意缩小一些情节,则处理起来难度更大,会由单一的突发事件演变为校园舆论事件甚至是全社会都关注的舆论事件,不利于事件的高效、合理解决。
(三)有利于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处理好了,会给学校带来较高的评价。学生是学校最好的评价者,他们对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效果是第一时间的见证者和感受者。因此,学生的微博是传媒类高职院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引导好了,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微博从出现到广泛使用,经历的时间很短,其快速、及时、海量、便捷的传播特征和低门槛的技术使用特征,使传媒类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引导更加复杂而难以有效进行。
(一)非理性虚假的微博言论泛滥。由于微博准入门槛低,信息发布操作简单,还可以匿名注册,这样开放和自由的环境,滋生了网络舆论的高度情绪化和粗俗化。而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考虑问题理性不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出现歪曲事实的微博传播。
(二)不可控性微博言论。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控与预警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管理主体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靠学生管理这条线上的工作人员,完全依赖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加之电脑和手机都可以成为微博传播平台,更加导致微博言论网络舆情难以控制。
(三)缺乏“意见领袖”的正确引领。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学生会先看网络“意见领袖”的微博,从他们那里寻找对事件的解读、剖析和批判。而高职院校更多地只有班级信息员,最常用的是班干部的模范引领作用,这些在虚拟网络中派不上用场。高职院校代表正确立场的“意见领袖”机制尚未建立。
(四)违法性微博网络舆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散布一些与学校突发事件实情迥然相反的微博,这些灰色舆论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恐慌和不理解,意志不坚定者很容易被其诱导,从而走上对抗学校之路,严重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
(五)传媒专业属性导致微博传播更加迅速。传媒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兼具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传媒特色的,服务于传媒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他们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表达欲,喜欢对突发事件和新鲜事物进行传播和评价。微博这种“微媒体”已深入人心,写微博、传微博和评微博已成为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每日的必修课,而传播裂变性更促进了微博迅速传播。
微博是把双刃剑,对于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微博不仅是其信息传播、情感宣泄的渠道,也是其便捷的专业实践平台。因此,传媒类高职院校不但要有意引导学生微博的日常舆论走向,还必须学会借助微博这个工具,开辟一条教书、育人、养德的新思路。
(一)高职院校平时应高度注重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最高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学院保卫、后勤、学工处等部门应齐抓共管,通力协作,通过经常的科普知识宣传、火灾及地震等应急演练,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利用良好的微博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可以在本校的网站,特别在一些二级内容里安排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各种安全防范知识;各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开通个人博客或者大学城空间,通过网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建立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应急工作机制,发挥校园网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正确舆论导向。首先可以设立高校发言人,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将事件真相解释清楚,向校内外网络媒体公布真实信息,最大限度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效稳定学生情绪,为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其次,应当建立事件潜伏期的网络舆论预防机制。高校很多突发事件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科学地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发现突发事件爆发的苗头,防患于未然。如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领导小组,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网上热点问题,把握舆论导向,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另外,组织“意见领袖”尽快不断地发布全面、真实的微博信息,及时、科学、正面、全面地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迅速控制不良言论的扩散,有效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言行,稳定人心。学校还应将有关贴子及时保存,删除有害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把潜伏在学校的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其大规模爆发。再次,学校应建立官方微博,通过官方微博日常信息的交流传递出关心学生的暖意。学校官方微博能够建立起“议论场”,提供一个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信息平台,学校不应板着面孔用官方的口吻居高临下地说话,而应多些温暖的人情味,多些亲切自然“网味”,塑造学校亲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为突发事件中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引导学生微博舆论埋下伏笔。
(三)充分发挥学校“意见领袖”的作用。舆论引导者要加强与微博“意见领袖”的交流沟通,当发生重大的突发舆情时,学校首先要及时向“意见领袖”提供有用信息,制订好公共舆论议题,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所以学校要选出一批政治过硬、思想健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正面方向发展。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和威信比较大的学生干部可以胜任这一重任,在微博中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实施微博舆情周报制。高校实施微博舆情周报制,有助于学校管理层及时了解、有效掌控、主动引导网络舆情。目前学生中最流行的微博是新浪和腾讯,班级成员基本都人手一博,有的系部、班级甚至还有微博群,所以学校可以从管理微博群入手,班级选出专人负责,关注班级微博、微群言论动态,每周五对班级微博情况进行总结上报,这样可以获得及时、全面的网络舆情信息,有利于学校采取适当措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校园和谐。
(五)加强学生良好社会公德和媒介素养的养成。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老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对事物善恶的辨认能力,如用微博去讨论一个新闻事件,让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作为准媒体人,传媒类高职院校学生首先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做假新闻,不传假新闻,不信未经确认的消息,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
[1]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9-26].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 43100851.pdf.
[2]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EB/OL].[2013-09-26].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713 105738880&cata_id=N002.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