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思考

2014-08-15 00:47赖晓华滕汉书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科人才旅游

赖晓华,滕汉书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一、旅游管理专业概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旅游业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人才急需培养。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始。1999年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明确了其相对独立的地位。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并列成为管理学科下的一级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地位明显上升,凸显其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开办院校从直属重点到地方普通院校,跨越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目前有近500所高校(其中包含部分高校独立办学的三本院系),经过多年的摸索在不断发展完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格局。

产业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并满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中国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进入兴旺大发展时期,旅游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技能的旅游管理人才无疑是当今的“抢手货”。目前,旅游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整体来看,一方面旅游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数量上满足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但另一方面却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就业率与高失业率、高频率跳槽及高转行率等现实问题并存,旅游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供需严重脱节,矛盾日渐突出。

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为大学的第一要素”,是学科建设的依托,更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术水平的先决条件。教师的特点影响着教学发展方向和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点。目前,科研能力是高等院校进行排名、评比和相关考核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及人才引进以高学历和高职称为主,旅游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特点决定了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同时具有以下特点:不同学科背景,从高校或研究院所到高校。

高学历和多学科的背景使得教师更加偏爱于从事自己所属领域的深入研究,单科的研究水平高于综合研究的水平,甚至是旅游学科的研究只是作为其背景学科研究的一个方向或突破口,对于旅游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欠缺,反映在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带来新的视野,但没有把结合旅游学科进行加工提炼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一方面理解接受存在难度甚至不知所云,吸收消化困难,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乱而不系统,导致专业界限不清。直接从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踏上讲台,理论性的教学是优势,但实践或教学经验却不足。专业教师在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因人设课,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提出不同的构想,突出理论及课程设置庞杂无序,培养的人才具备相关学科的广度,欠缺本学科的深度,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核心竞争力相对弱化。

教师个人的发展也存在着科研成绩决定一切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职务为基础的基本工资,通常称之为财政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差距小,另一部分是与职称级别相联系的岗位津贴,这部分收入是薪酬的主要部分,而且不同的职称级别差距明显;同时,课题和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职称评定、考核、职位晋升和各类奖项获得等的决定因素,虽然学校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措施和方案鼓励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因其影响和效应远远小于科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强化了科研,弱化了教学。

2.市场需求分析欠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道路以后,高校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前景,越来越成为学生报考时的重要依据。同时,就业率是学校对不同专业进行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学生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对专业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对专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查主要来源于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及每年的就业市场信息反馈进行的推测,缺乏深入实际的针对业界不同需求层次和不同企事业部门的针对性强的市场需求调查和分析。旅游行业的交叉和关联性决定旅游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是不同的,即使是旅游企业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甚至跨行业特点,如旅行社和餐饮业,景区和交通等。从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院校基本是围绕培养能在政府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旅游企业、旅游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进行笼统的专业培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样样通、样样松,实际工作中缺乏竞争力,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脱节,供需错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和市场需求衔接急需加强,应做好旅游行业不同部门所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根据社会所需合理定位,提高质量,提高专业适应力,吸引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

3.专业认识与定位误区

学生和家长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和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方面职业期望过高,学生经过本科教育一般不愿意选择基层的服务技能性工作,长期以来公众形成的认识:经过四年学习,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天之骄子应该从事比较体面的管理工作,或者进入实力雄厚的相关企业从事非基层工作,但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从事管理工作,其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没有接受过四年本科教育的农民工在经过短暂岗位培训后,无论是饭店、旅行社、还是景区等的基层工作也能完全胜任,经过四年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在从事基层服务工作过程中,会认为读书没有用,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对于职业发展前景失去信心,需求与供给发生矛盾。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门数多但学时相对减少,学生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独立学习和拓展知识时间相对有限,整体教学遵循传统方法,理论比重大。旅游行业属于服务类,人才需求的类型较广,工作的核心是满足人的服务需求,而人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动态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知的,因此,教育要体现学生对各种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其进入行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理解导致动态变化的诸多因素。学生的培养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进入行业后,其具备的理论和技能可能适应得很快,而服务对象的动态变化总是超前于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课程设置和建设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三、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1.市场需求调查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旅游企业通过行业内部的发展和整合、行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又相对稳定的可持续成长的旅游新业态。旅游新业态在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能级的同时,也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环节相结合进行,教学计划是关键。因此,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必须面对市场,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根据需求有计划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针对不同的旅游企业、旅游行政及管理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等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根据社会所需和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相关教育和人才培养,制定专业发展战略,明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在充分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及分布情况,设置突出特色的专业课程,强化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凸显专业化特征,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专业的就业前景才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可以吸引优质生源,同时促进学校的教育投入和专业师资力量的不断发展,从而使专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2.加强师资队伍实践技能培训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要创设和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提高教师的总体水平。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特点基本上是高学历、高职称,理论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或欠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旅游业是实践性行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旅游服务门类不断细化,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旅游教育要紧跟产业发展变化。

针对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的情况,可以借助于校企联合,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搭建共建平台实现专业发展和企业共赢,走产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参与其经营管理,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又可以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实践能力,解决教师就书本讲书本,理论强、实践弱的现实问题,在教学中以实际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另外把企业的专业人士请进来,围绕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发展指导和分析,供需对接,针对社会所需制定专业培养计划。

针对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在明确旅游学科特点及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教师学科背景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定位整合资源,多学科背景转化为优势,以其作为基础,结合实践围绕旅游学科的相关问题进行多角度旅游学深入研究,一方面满足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为其提供科研平台,另一方面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高屋建瓴,以点带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接触面广、思路开阔、富于创造精神。

3.强化职业意识和培养职业素养

旅游教育质量的优劣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体现在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高低上。相比经过短期职业培训而没有经历过专业化教育的同岗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在岗位中尽快脱颖而出。

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超强度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学生基本上没有根据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大学专业选择主要是根据父母的意愿,高考录取情况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综合决定,很少考虑学生的特长以及其实际情况,进入高校后专业基本固定,调整相对困难。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分阶段进行职业意识熏陶和职业素养塑造是必须的,初期培养一年级新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和兴趣,通过专业教师,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优秀往届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从各自的角度围绕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特点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中期在随后的二三年级进行,二年级强化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结合生产实习强化技能训练,行业接触和就业指导紧密结合,同时,在专业课程学习及专业认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就业政策形势、职业道德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就业准备教育和创业教育,从而达到学生深入认识专业、了解职业,强化职业意识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根据自我特点选择专业方向,奋斗目标明确,提前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和调适;最后阶段是大四,学生在经历过行业实习后,对理论的学习针对性加强,应该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面临毕业,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就业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我和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发布职业需求信息,加强信息服务。

[1]秦岭南.从旅游学的研究角度看旅游高等教育[J].旅游学刊,2004,(7):19-21.

[2]王伟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86.

[3]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2005,(7):30-33.

[4]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32.

[5]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7):22-24.

[6]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3):57-62.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旅游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
旅游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