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主题性报道

2014-08-15 00:49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主题性受众

李 剑

(长治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山西 长治 046000)

主题性报道是指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新闻报道,是媒体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传达其主观意图,这种报道往往是集新闻与宣传特征为一体,集中体现出党委、政府的思路,充分发挥舆论的主导性。在新闻传播中,主题性报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主题性报道具有非常重的份量,往往是当天新闻的重要看点。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只要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没有活动,或没有重大事件发生,当天的新闻节目,第一条往往是主题性报道。然而,现在的很多主题性报道呆板乏味,报道形式一陈不变,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不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那么,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做好主题性报道,笔者根据二十年新闻报道经验,做如下探讨和分析。

一、电视新闻主题性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新闻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在做主题性报道时,不少记者、编辑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表现为报道简单化、八股化,缺乏鲜活性、生动性;习惯于罗列数据,堆砌空话套话,看上去就像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总结。这样的新闻必定导致受众接受程度低、宣传效果差。具体地,主题性报道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形式简单化、程式化

主题性报道很容易出现呆板、枯燥的现象。尽管从一个由头切入,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但报道中却往往是在由头切入之后,还没说明白怎么回事,马上就引出了面上的情况,表扬的话一说就结束。如主题性报道“我市财政收入一季度实现开门红”,记者在写稿过程中,只举了一个上市企业一至三月份效益良好的事例为由头,就匆匆引出全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结论。稿件中事例单一,缺乏对全市经济情况的深入分析,让受众觉得可信度不高,严重影响了这条主题性报道的社会效果。

(二)语言表达专业化令人费解

主题性报道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经济科技领域,企业往往成为报道的主要对象。这个时候,如果不注重专业名词的转换和取舍,就有一些行业的专用术语令人难以理解,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我台曾制作的一条主题性报道中,就引用过不少专业术语,如“AOD智能精炼系统”、“VOD真空脱碳”、“德国莱茵技术公司的TUV认证”等等。新闻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避开一些过分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是必要的。

(三)主题性报道“没主题”

主题性报道往往是就某一时期的宣传需要而安排的报道,它有别于一般的消息和通讯,侧重点不在报道事件的动态过程或是某一现象的表面特征,而在于通过理性分析、判断和预测,找出新闻事实或现象蕴含的典型意义,揭示出某种重要趋势,得出某种有价值的新鲜结论。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偏离,有的标题看似主题性报道,但内容与主题性报道的要求相去甚远。如在“人才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则主题性报道中,记者没有讲清引进人才对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反而列举了一连串的数字,让人一头雾水,缺乏引导性和说服力。

二、改进与创新主题性报道的基本途径

要想让主题性报道深入受众的内心,提高受众对主题性报道的认可度,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姿态与陈旧单一的制作手法,把主题性报道做得象民生新闻一样,更贴近更好看。具体地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题时要注重题材的导向性,善于找“兴奋点”

在主题性报道中,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成绩吆喝一千个“好”字,也不如举一些实在的例子更让人觉得有说服力。要懂得“艺术”地、有策略地做新闻,特别是要选好导向性强的题材。

选好导向性题材,要抓住新闻的核心问题,懂得去粗取精,找准问题的关键。如在主题性报道“千企百强打造我市转型新格局”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仔细筛选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由头,一个是传统企业的改造提升和延伸产业链,一个是新兴产业的代表。这两个企业在同一个工业园区,新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天然气给传统企业提供燃料,这样的模式不仅节约了能源,实现了环保,而且提高了效益,达到了双赢。这样采访后,新闻的面目截然不同,由于注重导向性,找准了角度和“兴奋”点,新闻自然上升了层次。

(二)善于利用新闻背景

所谓新闻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所作的说明,它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是为烘托和表达新闻主题服务的。新闻从业者不仅要运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去及时发现、挖掘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资源,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新闻背景,最大限度地深化主题,提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不少电视记者在做新闻时尽管前期采访做得不错,该拍的镜头有了,该采访的对象也有了,但是在写新闻稿件时却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总是停留在“点”上出不来,这样做新闻显得题材太小。在明确了报道主题后,“点”作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例子,起到的作用是深化、说明主题、为“面”服务,“面”上的内容往往才是提炼主题的关键。要做好“面”上的文章,就需要把握并恰当地运用好新闻背景资料。

(三)善于从文件材料、会议精神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们在做主题性报道时要体现主动性和积极性,善于创新。新闻贵在新,可是在采访实践中,有的记者总是感觉围绕政府工作做的新闻好像做去做来就是那点内容,难出新意。比如有的“跑口”记者,天天盯着部门跑,有动态事件发生还好,要是一段时间没有什么事发生,就感觉找不着北。这就涉及到如何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问题。有的新闻线索是“显性”的,有的新闻则是“隐藏”起来的,靠的是如何去发掘。其中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每当重大会议召开时,都有许多新提法、新要求、新做法,地方各级各部门必然要贯彻落实,一线的工矿、乡村都在围绕会议精神、结合客观实际出台相应的举措、办法。记者要善于研究并解读国家方针、政策和各级各部门文件、材料、会议精神,从中找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身边找事例,找新动向、新苗头,而不要等到接到“邀请”才去做新闻。

(四)讲求生动性、鲜活性,做到见人见事见细节

我们曾看到这样的新闻:某个县大力发展种草养羊,群众收入增加了不少。在报道中,记者找了家养殖户站出来采访,介绍一年来的收入情况,然后引出当地群众平均收入增加了多少,再介绍全县取得的成绩。这样的新闻看起来有点有面,结构很完整,该说的也似乎都说到了,然而,这种简单处理成就报道的模式目前已经泛滥并为业界所诟病。其根本问题就是缺乏生动性、鲜活性,新闻主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化。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的魅力在于现场,新闻的价值在于创新。因此,做一条好的主题性报道要掌握一个原则:见人见事见细节,让静态新闻“动”起来。成就报道通常是“过去时”,要把过去的事情“抓回来”,让观众在“动感”中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要有事,还要有事件的主人翁;不仅有主要人物,还要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桩或几桩故事;其它报道在细节处理方面亦同理。

总之,主题性报道要长久保持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传播的主流化效果,传播者就必须不断转变报道思维,抓重点、找角度、抓细节,创新表现手法,做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主题性报道更深入人心,从而使受众能够随之形成共识,汇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主题性受众
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个案成果展示的指导研究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浅谈主题课程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开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