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推进,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高职管理类专业体系中,多数专业如同人力资源管理一样,属于“舶来品”,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建设并不成熟。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普通存在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
目前高职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困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软肋”。人才市场调查显示,八成的高职管理类学生没有相关工作的实习经验。劳动力市场出现职院学生数量有余、质量不足的尴尬局面;很多学生表示渴望接受相关培训来增强实践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人走进高职校园执教,他们拥有相对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多数未曾从事过企业经营与管理,缺乏实际参与一线工作的经验。很显然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效果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直以来,传统的说教灌输型教学法在教学领域占据主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处于从属地位,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在许多高职院校,个别专业课还在采用古老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落后造成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训练。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参与实际岗位的实践与实习本应成为重要环节。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非易事,即便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大多只是辅助性或者兼职性的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实习成效不明显。
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两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迫于职称压力,将精力集中于科研者居多,用心设计所代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重视。因此,在目前的考核模式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很多。现行激励机制显然不利于激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热情。
其一,高职管理类专业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实训条件,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建立就是必备环节,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等因素,实训场所的建设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譬如,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人事测评软件如何使用,也不知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为何物,实际工作中出差错也是情理之中了。
其二,高职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匮乏且不稳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如员工培训、工作分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招聘等课程,操作性非常强,仅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无法真正学会技能,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但正常运转的公司并不需要大批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以让企业一次性接受多名学生实习具有一定难度。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应有的管理,学生顶岗实习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国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但高职院校的管理类专业涉及的主要是服务与管理岗位,并不具备明显的“生产性”特点。针对专业实际,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在校内建立“管理性”实训基地,同时打造“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管理性”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管理的全过程。学院应负责营造基地的企业化运行环境,使教学过程和工作流程高度融合。
1.学院引导,系部落实。作为具体管理部门,系部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对各岗位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细化实训基地中各种仪器设备的购置保养与维护流程;拟制实践教学计划、列出具体实训项目。同时,训练一支实践技能过硬、责任意识强的教学团队,根据市场需求随时完善实训项目,负责对日常实训进行指导。
2.学生轮岗,教师参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按照班级分期分批在专业岗位上“顶岗工作”,实训时间可安排两周左右。轮岗实训使学生完成“实训即工作、课堂即基地、学员即员工”的认识转换与角色转换,同时体现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进行实训评价时不仅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评价主体应是实训过程中的“主管”和“同事”。同时,“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管理性”实训基地应具有真实的企业环境,能为学院“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学院要出台教师到实训基地指导实训的相关制度,藉此提高全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学院要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将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促进教师积极参与。
1.校企合作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动力。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学院应积极探索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一方面学院借助企业的经营环境及专业人员的现场技术指导,使学生学到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实战经验,根据实习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实习基地所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对口就业;另一方面,借助实习基地这一平台,有利于企业中的专家和高校教师集中起来开展技术合作。校企双方可通过定期举行讲座与论坛,鼓励教师与企业员工交流,在“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中彰显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实现共同发展。
2.创新管理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关键。一直以来,学院的实习都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但这时适逢学生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会到处奔波求职,相互冲突的目标影响实习效果。建议尽快出台关于实习时间的新规定,灵活多样地开展实习。要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不同规模,由“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进行统一筹划,合理开发、利用实习基地,实现学生实习基地、企业科研基地、行业交流基地的三位一体。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开展实习活动,将同一实习基地中的学生广泛分布在不同基层岗位,以缓减实习基地的容纳压力。
[1]全细珍,伍耿清,蒋海娟.“学生为主体”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经营性探索——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2012,(9).
[2]黄锦祝.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3]蔡敬民,董 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4]白玉芳.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基于某高校的调研分析[J].理论探索,2014,(4).